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賈琦
來源:財經琦觀(ID:cjqiguan)
知乎的處境,就像動圖里這個小家伙。
看圖是很搞笑的,但對應到現實商業中,我都感覺頭皮發麻。
每一步選擇都踩在最壞的節點上。
太慘了。
01 大環境針對我乎
3月26日晚,知乎在紐交所掛牌,發行價掛9.5美元。
開盤后其股價就開始跳水,盤中一度超跌到25%,最終收盤價為8.44美元,跌幅超10%。
對此,很多文章都在討論知乎自身的問題,可我覺得,發行價都定到9.5了,攏共也就50億美元的市值。
堂堂知乎,市值跟虎牙、同程藝龍差不多,這種情況下還苛責知乎的自身價值,簡直是愣逼范廚師送自行車。
事實上,知乎在資本市場上的糟糕表現,主要是因為外部大環境不好。
就在知乎上市的前兩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布了一項臨時最終修正措施,正式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法案規定,企業的會計底稿必須接受美國監督委員會的審計,而這與我國此前推出的保密協定有著明顯的背離。
法案推出當日,幾乎全部的熱門中概股都迎來歷史性大跌,并在隨后的兩天里繼續震蕩下行。
隨著中美關系的進一步走壞,資本層面的脫鉤也開始逐步進行,京東、網易、百度等一大波中概股,紛紛掀起回港熱潮。
就是在這樣一種尷尬背景下,知乎登陸紐交所的IPO進程走到了最后關頭。
騎虎難下中,知乎再一次達成成就——“四九年加入國民黨”。
就“排除正確答案”這塊,知乎向來是拿捏得死死的。
創業前五年里,2011年至2016年,知乎經歷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機會最密集的時代,幾乎每年都會涌現出一個歷史級的風口。
2011年團購,2012年自媒體,2013年陌生人社交、2014年互聯網金融、2015年O2O、2016年直播。
這些風口中,有一多半是知乎可以做的。
但此時的它,很穩健,很克制,很有理想,一心只想把社區經營好。
五年來,知乎唯一一個歷史性決策就是在2012年末開放注冊制,使自己從圖文版Clubhouse走向貼吧。
這未必是壞事,得益于此前格調的高基準,大規模涌入的新用戶共同構建了知乎的黃金時代(2013年~2016年)。
該時期,除了高質量的知識性內容之外,玩梗、編故事、show off等趣味性內容也開始在知乎大量出現,并形成特有的社區文化氛圍。
在這一時期,知乎的創始團隊如果奔著錢去,那么力推廣告、頁游、賣貨等互聯網傳統藝能,是完全可以把企業做上市的。
或者再克制些:房產交易、留學/移民服務、金融咨詢、財務管理等高凈值人群的交易平臺,都是彼時知乎可以輕易介入的細分領域。
只不過,前者,殺雞取卵。
后者,畫地為牢。
很顯然,知乎想做一個更大的夢。
當時互聯網行業整體的寬松氛圍,也讓人們產生了“未來很遠,神話常在”的錯覺。
02 追風小天才
2016年末,知乎終于不情不愿地開始了自己的商業化進程,具體方式,就是追風口。
2016年至2018年,主要追知識付費的風口。
值乎,知乎live、電子書、知乎大學、圓桌等一系列產品陸續上線,折騰了兩年,發現該市場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
愿意為知識付費的,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一小撮人,因此整個行業中跑出來的,就只有羅振宇和他的信徒模式。
2018年1月,王思聰帶火的“沖頂大會”開始發酵。
各路豪杰迅速跟進后,360“百萬贏家”、今日頭條“百萬英雄”,映客“芝士超人”等,一時風光無量。
大家熱鬧得差不多了,知乎慢吞吞地掏出一個“知識之王”。
2月12日上線,2月14日廣電總局就下發了叫停通知。
2019年3月,抖音日活用戶已逼近三億,知乎顫巍巍掏出一個名為即影的短視頻平臺,干了不到三個月,“因未達預期關停”。
2019年2月,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種草”模式大獲成功,反應過來的知乎決定做一個男性種草社區“CHAO”。
然后連虎撲都干不過,被“識貨”和“毒”(現改名“得物”)摁著打。
隨后,泡泡瑪特火了,既然男性種草社區玩不轉,那么干脆做一個潮玩社區。
搖身一變,CHAO又成了“男生女生都能玩的玩具大世界”。
現在一年多過去了,我是沒聽到什么聲量。
2020年,整個資本市場在大放水的刺激下高歌猛進,互聯網企業的股票更是拼了命地瘋漲,盛況在快手上市時達到了最高潮。
眼看著同行吃肉吃得飛起,知乎終于按捺不住,啟動了上市日程。
可就在其IPO審核期間,抱團股崩盤、國內資本市場泡沫出清,資本環境開始走壞。
港股和美股的二選一中,知乎“聰明”地選擇了后者。
然后迎面撞上了中美資本的硬脫鉤。
03 憋了個寂寞
自2011年成立開始,跟知乎同期創業的公司,要么已經不行了(聚美優品、果殼)。
要么都早早上市:有的成名成腕(美團、小米),有的則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在特定的風口年份上,有過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陌陌、斗魚)。
唯有知乎,融資都前后干了八輪,還是遲遲不肯去資本大舞臺上亮相。
市面上流行的原因說法是,它講不出一個可以對資本畫餅的美好故事。
但問題是,許多互聯網企業上市的時候,其實都講不出那個故事。
有的那招股書寫的你看了都懷疑,丫自己信不信這套故事?
但那并不妨礙企業前行。
小米信自己能拿到“騰訊乘以蘋果”的估值,但資本不信,一通毒打后,只能老老實實按硬件公司發展;
騰訊上市時,幾乎全部的營收都被捏在移動夢網手里,后來發生的故事沒人能講得出,而這種故事,恐怕它當時自己都不信;
商業本就是一個瞬息萬變、摸著石頭過河的事。愿景很重要,但絕沒有重要到為了它一直停滯。
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互聯網已不再是資本的最大寵兒。
新能源、碳中和、無人駕駛、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高端半導體等新型科技公司的涌現,越發襯得知乎面目蒼白。
偉大的故事藍圖沒等到,資本最相信它的時間窗口卻等沒了。
就遲遲不肯上市這件事而言,我不想說知乎“高不成,低不就”,以至于把自己耽誤了。
因為就結果來說,這確實是對投資者更為負責的行徑。
要我說,知乎是一家負責任的公司。
生前也是個體面人(劃掉)
此前,在《知乎到底比B站差哪了?》一文中,我們曾以B站為標尺,系統論述過知乎的商業價值,簡單總結就是:
內容載體的差異(圖文VS視頻);
凝聚內核不同(高質量內核VS二次元);
用戶畫像不同(模糊、負面VS清晰、年輕化);
在這三大底層差異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推演出絕大多數關于二者的討論。
會員制的發展遠景,平臺的社區氛圍,破圈帶來的衍生影響(凝聚內核)。
對廣告主的實際價值,未來的生態遠景(用戶畫像),以及知乎的富媒介發展方向(載體)等。
在核心問題上,目前知乎的主要收入構成是:廣告業務(62.4%)、付費會員(23.7%)以及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10%)。
廣告是基本操作,如今知乎的廣告加載率已經逼近15%,已達用戶承載上限,沒什么好談。
付費會員是在吃2018年之前,優質內容的歷史遺產,以及多年知識付費的探索結果,成長性同樣不高。
唯有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知+),是值得討論的增長亮點。
該業務有兩大特性,第一個是平臺賣流量,(法律合規之內)給錢就給曝光,類似于百度的競價排名。
第二個是軟文推廣,給內容創業者對接企業的營銷任務。
是不是竭澤而漁我不知道。
但若能控制得當,這稱得上是一條激勵內容創作者、拉動平臺營收、實現平臺商業價值的三贏路線。
財報來看,該業務在2020年下半年才開始真正發力,兩個季度就拿了1.22億,增長勢頭迅猛。
在一些朋友看來,知乎這種“恰飯”行為會導致平臺內容質量下降,屬于摘果子。
這種因果關系是否存在,各位見仁見智。
但鑒于此前每一個社區類平臺的命運曲線,再不摘,果子恐怕要爛完了。
就眼下的市值而言,我認為知乎是沒有泡沫的。
在未來,作為一家躋身于傳統互聯網模式的傳統企業,知乎恐怕也很難再享受到泡沫的待遇。
在最喧騰的行業里創業十年,居然什么福利都沒趕上,想想我都替知乎生氣。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