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劉遠舉
來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蛋殼爆雷,責任當然是蛋殼的,但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在蛋殼犯下大錯,無法承擔責任的情況下,剩下的幾方,該如何分攤損失。
法律當然是最終的標準,但法律以事實為基礎。細節大家都知道,但如何從細節得到事實,并定性定量,卻需要講道理,正確地把細節組合起來。
道理應該講清楚,也有講清楚的余地
現在似乎不能把道理講得太清楚,要考慮情緒,畢竟年輕人不容易。
如果是一筆大得無法承受的錢,道理或許沒法說,不忍說。但租房子的錢,一般在月收入的1/4-1/3,不是大得無法承受的損失。這個限度內,可以直言不諱,有沒有責任,該承擔幾分損失,都可以說清楚。
兩個人打架,都有錯,勸架的就該都指出來。對著本來有錯的人說,你沒錯,他欺負你,你太冤枉了,這不是在幫這個人,而是在刺激這個人拼命。
蛋殼主要誘導的是租客
房東是很難被誘騙的。房東的邏輯非常傳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蛋殼每個月給租金,房子就繼續給蛋殼,實際上,合同也是如此規定的,蛋殼的使用權是建立在按月付租基礎上的。
根據合同,房子即使沒有租出去,蛋殼也要按月向房東支付租金,所以,房東與蛋殼,名為代理實質是租賃,蛋殼實際上是“二房東”,并非代理。所以,一旦房東未收到租金,就有權收回房屋。
這個關系里面,沒有太大操作空間,蛋殼很難誘騙房東。房東也沒有輕信。
而租客這邊,操作的空間就大很多。租客貸了款,這個錢本是自己的,應該三個月一付給蛋殼,但蛋殼用免一個月房租、優惠等誘導租客,讓租客簽字,把錢全部付給蛋殼。租客是預期會從風險中獲益的。房租三個月一交,還屬正常,但要提前交一年,這個時候,查實蛋殼的義務,就提高了。
租客入套,是因為相信了蛋殼,而不是房東
租客相信“交了一年的租,就能住房子“,這個信任的基礎是:“相信蛋殼會得到一年的授權”,其基礎又是:“相信蛋殼每個月會把房租交給房東”,最終的基礎是:“相信蛋殼規模大,上市公司,不會騙人。”
所以,租客把這筆錢提前給蛋殼,不是因為蛋殼有房子。傳統模式中,房東有房子,也很少能這樣操作。所以,他們相信的是蛋殼,而不是相信了房東。在這一系列信任關系中,房東根本沒出現。
不會有任何人認為“房東承諾了,只要蛋殼收了錢,哪怕不給房東,房東也一定會把房子給我住”。但現在,卻來說“蛋殼受房東委托”。這句話的實質是:“因為我相信你房東,我才相信了蛋殼”。
但實際上并不是,一開始,租客相信的是蛋殼的商譽。
租客毫無憑借,本該有更高的警惕性
之前各種爆雷消息,房東看到了后,有點不放心,但想著反正合同上寫了“蛋殼不支付房租,我收回房子”,然后又安心地睡覺了。房東處于一種傳統的模式,很安全。
房客看到這個新聞,或許什么都沒有想,或許會想:反正我交給了蛋殼,房東就得讓我住。顯然,這種想法違背常識,而最終什么都沒做,和房東一樣,安心地睡了。
但顯然,在這里,租客的注意、警惕的義務,本應該是最高的。
首先,提前交了全年的房租,甚至貸款,本身就是一種非傳統的模式。
其次,租客沒有退路,沒有憑持的東西,合同上沒有規定,甚至沒有各種灰色手段。相比之下,房東既有合同,破壞電表、水表也比維修更容易。
信錯了,誰負責?
信蛋殼,信錯了。可以說不是輕信,因為蛋殼畢竟那么大;但也可以說是輕信,畢竟,之前爆雷那么多。
相信商譽,本質上也是一種審核,這種模式一般有效,但也有失效的時候。這不是一種過錯,也是小概率事件。但無過錯,小概率事件,并不意味著,不用負責。畢竟,租客交一年,是為了免除租金、獲得優惠,租客是預期會從風險中獲益的,風險和收益對等。
“住完”的實質,是要房東為蛋殼的行為負責,自己獲得預期收益,而不承擔風險。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公平的。不是基于對房東的信任才簽約的,房東當然不應該為這個“信錯了”負責。
如果市場這一次這樣,那么,下一次,只要人多,為了100塊的利益,仍然會簽下1萬塊錢的風險。
善意第三人的概念不能無限擴展
中介帶你去看房,的確是房東掛牌委托的。第一次見面,看上房子,中介說,房東說了你今天交20萬,就可以定了,然后當面交錢后,中介卻跑了。顯然,事后你不能說自己是善意第三人,要房東賠錢。
如果是這樣,僅憑“我認為他有你的授權”,房東就需要為二房東的全部行為負責,那二房東勾結第三方,侵占房東房子,就太容易了。租客只要說給二房東交了50年的租金,二房東跑了,租客就可以住50年嗎?當然不行,房東相當于房子沒了。
房東的責任
房東并非毫無責任。這里主要有兩點,第一,裝修的費用,需要扣除;第二,如果蛋殼是高收低租,這個差價,或者應該被整理出來。
租金貸的責任被忽略了
首先,建立在租金貸之上的擴張,是不穩定的。
租金貸為基礎的長租公寓爆雷與培訓機構跑路一樣,都源于一種內在的不穩定性。
培訓機構會提前收費,長租公寓也通過租金貸拿到未來一段時間的租金,這筆錢本對應其長期成本,比如請老師授課、租場地;付給房東房租。
但是,培訓機構、長租公寓經營方,拿到這筆錢之后,將之視為短期的收入,即便不考慮跑路,在生產經營上,也會考慮擴張。
錢投入擴張,花出去了,就需要后續客戶資金不斷進入,來覆蓋工資、場租、給房東的租金,填上窟窿。
然而,一旦市場出現波動,比如說,擴張不順利,入住率不及預期;或突然有大量租客退房等情況出現,比如今年就遇上疫情,資金鏈就會斷掉。由此,造成行業的高倒閉率,而高倒閉率又會誘發不少人產生壞心思。
更重要的是,租金貸本身缺乏公平性。
一般的消費貸,是一次性購買獲得產品,比如一個蘋果手機、一輛車,數額太大,所以分期支付,減小資金壓力,促進消費。但在傳統模式中,租客的資金壓力并不大。一般來說,都是付三押一,然后每月支付租金。偶爾手頭缺錢,信用卡也可以解決。房租原本并不存在需要一次性交一大筆錢的情況,它本身就是天然可分期的。
租客貸款一次性付清一年或幾年房租,然后再分期。這種畫蛇添足的模式,本身就是長租公寓生造出來的商業模式。可以說,它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資金,而不是促使消費。
對銀行而言,這個貸款產品的設計缺乏基本的公平性。蛋殼的使用權是建立在按月付租金基礎上的。蛋殼沒有付未來的租金,對未來房子就沒有使用權,但銀行卻把貸款全部給了蛋殼。就像消費者貸款買一輛汽車,4S店只給了一把鑰匙,銀行就把錢全部給4S店,然后4S店跑了。所以租客應該質疑:“我貸了款,東西都沒拿全,你怎么把錢全部給了商家了呢?”
消費貸一般是小額分散的,就像螞蟻的花唄,風險并不高。但租金貸這個產品,標的還未消費,資金卻全部轉給了第三方,這是第一重風險。聚集起來,形成規模,從小額分散,變為對第三方的穩健性高度敏感,這是第二重風險。而這個第三方,又處于不穩定的擴張模式,有內在不穩定性,這就是第三重風險。三重風險聚集起來,要爆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租金貸成了長租公寓風險的前提與放大器。銀行應該是非常專業的,對這三點,有義務認識到。而義務意味著責任,有把控風險的義務。銀行當然是依據合同行事,但合同本身,仍然應該被法律審視。
所以,我覺得,如果房東、租客、銀行之間分攤損失,2:4:4或者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微眾聲明,為租金貸兜底。租金貸有了兜底,但沒使用租金貸預付租金的,仍然可以參照這個道理,在房東與租客之間分攤損失。
作者簡介: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員,專欄作家。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