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 巴九靈
來源: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
“老板,來杯咖啡,掃過碼了。”
過了一會,一只胖乎乎的熊掌從洞口里慢慢伸出來,遞出一杯現制的咖啡。熊掌假裝揪住吸管不給,一定要顧客好好地摸一摸它,毛茸茸的熊掌才肯撒手。
這家在上海永康路上的咖啡店,在12月3日殘疾人日這天正式營業。早在試營業期間,網友就被這個灰色水泥墻上的小山洞吸引,小店的特色是“只見熊掌不見人”,熊掌除了遞出咖啡,還會和客人握握手,摸摸頭。
它不是一家因為門面奇特而走紅的咖啡店,人們爭相在網絡上宣傳的動力,是小山洞背后的暖心故事。
在山洞的里面,有一個特殊的群體。
熊掌店員是被面部被燒傷的年輕人,咖啡師是聾啞人,咖啡館的創始人為了給殘疾人提供更多崗位,想出了熊掌的創意。白天,他們做好咖啡,用熊掌跟客人互動;晚上閉店后,他們會在山洞口放一枝花,把燈點亮,給奔走在大城市的疲憊心靈加油鼓勁。
熊掌和咖啡還有玫瑰花,組成了他們對生活表達熱愛的另一種“聲音”,這種溫暖的“聲音”被網友們通過視頻、照片,在網絡上廣而告之。
這些有小缺憾的人,卻在用最飽滿的態度面對人生。在上海的另一個角落,也有一群努力工作的殘疾人。
上海虹口區的一個快遞站點,每天六點半都會有一群快遞員來到這里麻利地分揀、裝車,和其他快遞站點不同的是,這里很安靜,快遞員們一直在用手語交流。
這是一群聾啞人快遞員,27歲的許升良是最早加入“吾聲快遞”的聾啞人之一。在找不到地址時,他沒法問路;每一個打來的電話,每一個有對講功能的單元門,都會讓他承受因為“聽不見、說不出”帶來的誤解。
但許升良沒有氣餒,他帶著錄好的語音進行自我介紹,記下收件人的特別要求;注意配送中的每個可能引起人反感的小細節,比如:虛掩的門不能推開,只能敲;甚至哪一戶不在家要把快遞放哪的叮囑,他都記得。
三個月后,他每天能送150單-300單快遞,接近一名普通快遞員的工作量,周圍的住戶朝他豎起大拇指,許升良“高興得不得了”。
這些有工作的殘疾人是幸運的。
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處于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有3200萬。根據殘聯2019年的數據顯示,包括在家務農的殘疾人在內,一共有855萬殘疾人就業,就業率不足27%。剩下的2345萬人,還面臨著沒有工作的困境。
很多殘疾人想回到社會,想成為有用的人。他們不想依靠救濟,而是想有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
曾經組織了“集善樂業”殘疾人就業項目的劉亞衡,對殘疾人的評價是:“非常有韌性,他沒有工作機會,一旦拿到一個機會之后會非常珍惜,他可能上手非常弱,但每天都在進步,像蝸牛一樣。”
集善樂業的第一個落地點在甘肅張掖,來報名參加培訓的人,有人脊椎損傷,有人腦癱,有人有語言障礙,每個人的水平都參差不齊,但經過學習,他們最后都成了合格的快遞客服。
他們像蝸牛一樣努力,有脊椎損傷的殘疾人劉韋評,下肢血液循環不好,動輒浮腫的他,為了練習打字徹夜不眠,腳腫得連鞋都脫不下來。但劉韋評樂在其中,能憑自己的努力活著,而不是綁架別人做公益,他覺得很幸福。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很多職業突破了空間的局限性,殘疾人有了更多可以選擇的崗位,也能讓自己在工作的過程中有所積淀。
存在視力障礙的人在阿里巴巴做客服,他們雖然看不清屏幕,但是能以6-8倍速的讀屏軟件跟用戶交流。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他們最高可以聽懂40倍速的語音。
因為意外失去雙手的孫亞輝,現在是一名帶貨主播,他能自己用筷子打字,做點直播前的準備。他靠直播讓全家脫貧,訂單多的時候,每天多達幾百單。他希望有一天能跟薇婭和李佳琦合作。
互聯網讓他們擁有了無限可能,給殘疾人提供了更多靈活就業的機會。從殘聯的統計公報數據看,靈活就業人數已經從2012年的12.3萬人,變成了2019年的228萬人,增長了18倍。
在更多的新技術碰撞下,除了讓普通人受益,也會碰撞出這些有溫度的產物。或許很快,新的技術就能讓殘疾人突破更多束縛,擁抱各行各業。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