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黎文婕
來源:鋅刻度(ID:znkedu)
當“80后”還在懷念“小霸王”,“10后”的書桌上出現了多少新硬件?
如果不是因為猝不及防的破產消息,“小霸王”原本已經成為了被遺忘的名詞。
而這,不過是一代電子教育工具難逃的宿命,在此之前,已有太多學習工具沒能躲過失意的結局。
畢竟,在移動互聯網紅利集中爆發的年份,互聯網三個字被賦予超強魔力,似乎擁有能夠顛覆一切的勢能,其中顯然也包括這些電子智能設備。
時過境遷。如果不是那句意外走紅的段子——“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這一復古機器恐怕很難成為“Z世代”表情包里的熱詞;如果不是“點讀機女孩”考入名校,那句“哪里不會點哪里”的廣告詞也必然早已消逝在時代更迭的縫隙……
學習工具賽道似乎陷入沉寂,大多只能成為“80后”、“90后”回憶青春的一句談資。
但春風吹又生,在始終熱鬧的教育市場上,沒有人會輕易放棄吃下更大蛋糕的野心。面對“00后”和“10后”們這群新興的消費者,一代新鮮的智能學習產品正試圖爭奪他們的眼球。
于是,當“80后”們還在懷念“小霸王”,“10后”的書桌已通往未來——歷史的浪潮轟然翻滾,智能學習工具的大變革已然開始……
人均iPad的時代來了?“10后”想要的可不只平板
出生于80年代初期的張嬋上初中時,家里花330元買來一臺小霸王SB486學習機,隨機有兩本書,一本使用手冊,一本五筆和basic語言介紹,張嬋正是通過這兩本書學會了五筆。
“這對于現在的小孩而言,可能是很難想象的事。”當張嬋發現兒子1歲就會簡單使用iPad時,意識到,“10后”大概一出生就具備玩轉智能設備的基因。
這群互聯網“原住民”,更早地接觸了更多可供學習的終端設備。其中,手機的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平板和電腦。
當你打開現在網上非常流行的“學習vlog”、“自習直播”時可能感受更為直觀——視頻中,學生們不用再在一旁放上四五本書來回切換,僅需一個平板電腦加一支電容筆就可以答題,或者查資料。
重要的時代背景是,在“張嬋”們成家立業的這30年間,中國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遞增,家庭結構不斷縮小,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也出現了“消費升級”的趨勢,人們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電子產品,也更舍得在教育這件事上投資。
更重要的是,曾經叛逆過的“80后”和“90后”,為人父母后更崇尚運用科技手段和先進理念來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所以,如今這群真正使用機器的學生們,在“買不買”這件事上擁有了更多的決定權。
而他們的需求,顯然和“張嬋”們大有不同。正如CNNIC這樣點評——“00后”在互聯網中游刃有余地游走,通過豐富的學習工具提升學習效率,同時向往著更為愉悅、社交性更強的學習氛圍。
于是,從爛筆頭到高科技筆頭,從草稿紙到鋼化玻璃屏幕,智能學習裝備伴隨著不同代際的學生成長而升級,成為必然趨勢。
一個“無紙化”的時代似乎呼之欲出。
但事實上,并不是人人都能輕松擁有一部幾千塊錢的電子產品,而平板電腦更大意義上的功能性還停留在 “平臺”,可替代性較強,并不能成為“硬需求”。
并且,現在傳統的白紙黑字的學習方式仍然難以撼動。對于這種最初以“娛樂工具”定位誕生的電子產品,家長和學校難免仍有戒備,而大部分難擋誘惑的學生也的確難逃“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的怪圈。
大部分中小學校連手機都不允許攜帶,更是直接否定了無紙化學習的模式,即便是大學生活,學生們的課程依然需要課本。
但蛋糕屬實誘人,臥榻之下,猛虎伺機而動。
一些對應著“10后”學生們不同需求的“變革者”開始悄然求變,跳脫出“大而全”的思路,試圖從更垂直或者更新穎的路徑,敲開“新世代”學生們心房,走向他們的書桌。
手腕“碰一碰”,如何碰撞“10后”的心房?
如果你對途徑的學校曾多加留意,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小孩手腕上都有個新物件——智能手表。當然,你或許還能看到兩個小孩互相碰碰手表加好友,或者某個孩子比劃手掌就撥通了父母的電話……
現在提起智能手表,很少有人再想到其停留在“工具”時的雛形僅具備實時定位、安全預警和通話連接三大功能。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熱門的智能手表用了和“小霸王”相似的商業邏輯——了解孩子的潛在需求。正如“小霸王”更懂80年代那群孩子對游戲的需求,它們看到了“00后”和“10后”們對社交的需求。
要知道,與父輩們已習慣于枯燥的“填鴨式”教育不同,當擁有可選項時,“00后”、“10后”的目光更容易被愉悅度高、社交性強的學習氛圍所吸引。更何況正如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結論,他們更加看重陪伴感。
而對于5-12歲的兒童來說,受限于年齡小、學校和家長不允許等因素,這一群體往往沒有每日使用手機的習慣。但他們社交需求卻絲毫不減,兒童電話手表正是率先注意到了這個此前不被重視的需求。
所以,從抓住孩子們的“心”來看,靠社交閉環形成壁壘的智能手表們的確“跑”在了賽道前面。
但是,家長們卻顯然很難對此安心。說到底,學習是一件對專注度要求很高的事情,這些娛樂、社交屬性很強的電子產品進入學校后,效果似乎適得其反。
一旦脫離理想的輔助教學效果,其壁壘也就變得不堪一擊,畢竟,中國家庭對學習工具的首要要求還是“學習”。而對于孩子們而言,熱情退卻之后,那塊價值不菲的手表,終有一天或也會被淹沒在“10后”的稚嫩回憶里。
小硬件即使不聯網,也能玩轉“SA圈” ?
如此細看賽道上的種種,不難發現,想要在教育中真正發揮技術的利好一面,針對性地設計“10后”專屬學習的教育硬件就至關重要。
“10后” Rita告訴鋅刻度,要想知道新世代們現在主要使用什么學習硬件,打開常年在微博教育榜排行第一的超級話題“studyaccount”,就能找到答案。
這個獨特的亞文化圈正是“00后”和“10后”熱愛的線上共同學習的大本營,他們在這里實時直播自習、分享學習筆記、安利學習神器等,熱衷于將自己的學習記錄多種形式分享在社交平臺上。
這一話題閱讀量達到84.6億,粉絲達130.2萬。而近兩年,這個超話下的帖子里常常出現許多學習新硬件。
Rita愛在這里看大家直播學習視頻或圖文,看看“云同桌”們在用什么新玩意兒學習。
當她劃過屏幕上的帖子,眼前常出現這樣的場景:面對眼前的文本,遇到陌生的單詞,博主用一支詞典筆輕輕一掃,詞典筆便迅速顯示出翻譯和注釋,并自動發音可跟讀;或是打開一個類似平板的學習機,不用聯網,即可利用語言包跟練口語;又或是在播放聽力資料時,利用一臺小小的AI翻譯機即可同步得到翻譯結果……
高效、有趣、實用,專注,是許多“10后”在“SA圈”分享使用新一代學習硬件時的高頻形容。
“過去為了查詞,總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去翻閱工具,但這些硬件則大多可以將查詞譯詞和記錄同步,從而讓我可以擁有更好的閱讀體驗,也能更專注。”長期活躍在“SA圈”的Rita稱,在圍觀了眾多“SAer”利用有道詞典筆的學習視頻后,她果斷入手了一支且已經堅持使用了半年,選擇有道的原因則是,“目前其銷量最高,品牌也比較知名。”
而衡水中學高一學生馬菲雨(化名)則看中了詞典筆的另一優勢——不聯網也能使用,“不像普通傳統電子用品會影響我們學習。”
的確,對于大部分“10后”學生而言,“有網絡則有誘惑”,眼下他們更看重無網化高效學習。
顯然,在無網狀態下也可使用資料包迅速提供服務的學習機,也滿足了這一需求。“現在的學習機不僅可以無網使用資料包,還能無網下載新的資料,這在以前可能沒法做到吧?”展示這些功能時,初二學生唐林語氣不乏得意。
事實上,這些產品誕生的背后,正是有的企業在 “娛樂至死”的環境下“逆向而行”,選擇回到智能教育設備的本質——把學習設備和互聯網設備區別開來,專注于輔助學習的屬性。
這是一條更垂直的賽道,卻在有道詞典筆面市后,引來了科大訊飛的阿爾法蛋詞典筆和搜狗的糖貓詞典筆等一大批產品先后涌現。
顯然,這是一個曾被低估,卻被新一代學生們亟需的硬件——艾瑞咨詢的《2016 年中國家庭教育消費者圖譜》在全國范圍內調研家長群體后發現,電子詞典是 7-18 歲家庭需求最強烈的智能硬件之一。
正因此,最早成為詞典筆經銷商之一的陳明凱(化名)堅信,“如果一個工具如果真的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成績,一定有足夠大的市場。”
浪潮襲來,擊碎“老古董”的刻板印象
不過,詞典筆一類的新一代教育硬件從生產端,走向成千上萬方書桌前,其實并不容易。
以詞典筆為例,網易有道曾宣布向全國英語教師免費贈送有道詞典筆2.0,隨后,網易有道詞典筆免費走進各大校園的消息更是常見。
但“免費”這一利器,在這條賽道上意外“失靈”。即便在推廣上費盡心思,這些新品類的硬件在最初面市的一段時間里,仍然是大眾比較陌生的產品,甚至一度被質疑“雞肋”。
在“知乎”、豆瓣等社交平臺搜索“詞典筆”、“翻譯機”,都可以發現大量詢問“值得購買嗎?”的提問,而回答中也不乏質疑。
這是行業共同面臨的難題,經銷商的感受更為直觀——網易有道詞典筆的經銷商一度生意低迷,為了拓寬獲客渠道甚至選擇過“地推”;小米學習機的經銷商則每天需要反復解釋這和以往的“好記星”們有何不同……
而細究這些類似“雞肋”的質疑聲背后,一方面是市面上同類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的現狀,讓看過太多電子產品的“10后”很難分辨五花八門的宣傳詞;另一方面則是在沒有深度體驗之前,絕大多數人對智能硬件還停留于傳統硬件的刻板印象。
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本質上,傳統智能教育產品僅僅是“工具”,而詞典筆、翻譯機等新產品早已成為“硬件”。
二者的區別在于,單純的工具對教育效果的影響較小,以電子詞典為例,以單詞量為噱頭,一味的追求數量而忽視了教學輔導的質量,最終淪為冰冷的單詞機器。而硬件則決定了教育交互的方式,交互方式帶來的學習體驗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簡單來說,與行業初期不同,如今的教育硬件不只是停留在基礎功能本身,更是一個涵蓋完整體系,包括測試、點評甚至視化互動在內的多重服務模式。
但要打破對傳統工具的刻板印象,注定是一條更“慢”的路。
在推廣初期為了改變消費者的刻板印象,企業們不惜成本,讓更多人深度體驗產品,喚醒需求。借“學習社交”之勢,有道、糖貓、阿爾法蛋先后在小紅書等平臺推出了使用“打卡活動”,用戶定時打卡使用詞典筆的記錄滿一定時間,則可以得到相應的金額減免。
不過,克服挑戰的根本路徑還是好產品本身,從根源上改變傳統教育硬件無法真正提升學習效率、解決學校問題的痛點,才能真正抓住“10后”的目光。網易有道的選擇是,投入更多研發資源,“集中做好硬件本身,以及與教育相關內容、算法”。
好在需求不減,苦熬許久,一些“現象級”的改變慢慢發生:在用戶端,年輕的體驗者們慢慢發掘出新硬件與傳統工具的不同之處,并在自己的日常學習中開始主動分享它們的優劣,這些分享自然比經銷商們的宣傳更具影響力。
在銷售端,關于新硬件的銷量和有效評論也開始增加,各類詞典筆、翻譯機在電商平臺上的銷量和評論都遠遠超過了傳統學習工具。其中,最先走進消費者視野的有道詞典筆在京東上的評論已超過20萬。
這驗證了陳明凱的一句話,“消費者決定終端銷量高低與否,并不是我,也不是廠家。”
當然,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則成為意外的助推力,則讓這些深耕多年的教育硬件迎來了一個“由慢到快”的爆發時點。
受疫情影響,有道一季度學習產品銷量走低,但一季度有道的智能硬件收入5300萬元,同比增長188.7%。
而疫情后,這股熱情也并未消退。日前網易有道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其智能學習硬件貢獻收入為人民幣1.63億元,成為網易有道的第二大營收來源,其中有道詞典筆第三季度銷量達到25萬臺。
短時間內取得數量級的突破,行業增長可以用爆發來形容,從2017年開始就深耕于此的網易有道等來了風口,后來者科大訊飛、搜狗糖貓們開始跟風而上。
不過,遇到了機會窗口的公司們并非高枕無憂,與機遇一同到來的便是風險。
一方面,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功能定位,眼下匆忙跟風入局的玩家們,大多未能跳出賽道領軍者有道的思路,產品“同質化”的問題暗藏隱憂;另一方面,伴隨著競爭日趨激烈,不少玩家開始重營銷、輕研發,導致市場良莠不齊。
所以,擺在他們面前的還有如何將巨大流量做好轉化,如何優化技術、產品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如何讓智能硬件的高效性和互動性與基礎教育的強制性相融合等問題。
不過,盡管走向“00后”和“10后”書桌的智能學習新物件,也許尚且不是當下的消費主流,但它們至少打開了未來世界一個全新的入口——據多鯨資本教育研究院預測,預計至2022年,K12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將達570億。
正如網易有道高級副總裁、有道產品負責人吳迎暉所言:“現在的孩子面對著一個完全不同的學習時代,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已經席卷而來。”
無論涌入浪潮中的浪花有何不同,浪潮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