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巴九靈
來源: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
要說今年什么最火?除了直播,就是社區團購了。距離2021年只剩最后一個月了,互聯網巨頭一點都沒閑著,都在搶著“賣菜”。
其實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包括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等在內的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社區團購廝殺。
剛剛過去的11月3日,程維在公司全員會上這樣表示:“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可見大廠老大們對社區團購之重視。
讓巨頭拼得你死我活的社區團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小巴簡單地介紹一下:
首先,從發展歷史看,社區團購并不是今年才火的,早在2018年,社區團購就第一次站上風口,2019年逐步退潮,僅剩下騰訊系的興盛優選、食享會以及阿里系的十薈團等幸存者。
其次,從具體模式看,主要圍繞平臺、團長、用戶三個角色展開:
1. 團長(如社區寶媽、便利店老板等)創建一個群,提前發布優惠商品的鏈接供用戶購買,團長從中抽取10%—15%的傭金;
2. 用戶提前一天下單;
3. 平臺在收集好訂單之后,調動供應鏈,從倉庫發貨到自提點(團長家或者便利店);
4. 用戶前往自提點提貨。
最后,從具體受眾看,下沉市場是社區團購的主戰場。新經銷數據顯示,目前分布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團長數量占比達70%。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頭入場廝殺,近日社區團購引發了一個質疑,有人指出:如果大家都去網上買菜了,那些靠賣菜為生的小攤販怎么活?
不過,也有人認為“互聯網巨頭搶走菜農生意”是個偽命題,應理性看待社區團購熱現象。
比如,吳老師就認為,以杭州為例,如今還有多少市民靠在街邊買兩把青菜就能解決一日三餐的?本身零散個體攤販對一個城市的蔬菜供給就十分有限。
吳老師說,社區團購確實存在一些亂象,但另一方面,通過燒錢補貼來獲取流量已是互聯網的慣常做法。即使未來社區團購出現若干個行業寡頭,也仍然會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破解。因此從根本上說,還是要鼓勵市場創新和競爭。
對于社區團購,小巴還有諸多疑問,比如,互聯網巨頭如此下血本搶占社區團購,背后巨大的“利”是什么?團長的角色會如何發展?這場大戰將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下面來看看大頭的分析。
從生鮮電商到生鮮社區團購,這么多公司屢敗屢戰,跟社區生鮮的行業屬性有關系:
首先是剛需,所有人每天都要吃東西。其次,消費頻次高。一日三餐,想想看我們日常接觸的還有哪個商品品類是一天買三次的?最后,生鮮在離人越近的地方價值越大。
剛需、高頻、離用戶更近三個特點,使之成為巨頭必爭之地。
首先,市場規模越大,對巨頭的誘惑力就越大。其次,巨頭喜歡輕、標準化、可大規模復制的模式。過去兩年那些創業公司把一些基本的商業模式和規律都趟過了,所以巨頭緊接著就進來了。
除此以外,巨頭各自也都有充分的理由全力以赴投入。
美團:2017年,我跟王興探討過,王興說美團的使命是“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美團的使命決定它不可能放棄生鮮領域。
拼多多:是目前打得最猛的,幾乎不惜成本。拼多多靠農產品起家,主戰場是五環外,三到六線城市是它的大本營,而社區團購主戰場也是在這些地區。所以拼多多也不會放棄。
京東:“以供應鏈為基礎”是京東的定位也是優勢,而生鮮就是以供應鏈能力為基礎的。
這場社區團購大戰,將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場地面商業競爭,它會影響中國未來十年的商業格局。如果這些巨頭把生鮮這個最難解決的問題給拿下來了,并且將店開在小區門口,接下來日用百貨就能順勢進入,其他品類也可以直接在社區賣。這相當于獲得一個以家門口為支點的線下流量入口。
我認為,一個線下用戶的價值至少是一個線上虛擬用戶價值的三倍。
最后,哪些因素會決定誰是贏家呢?
生鮮的核心是鮮。因此,社區團購第一重要的就是供應鏈。
其次是用戶的競爭。現在大家對團長的競爭,本質其實是獲客。但團長沒有忠誠度。有人同時兼職十家公司的團長,誰給他的毛利高,就薅誰的羊毛,拿誰的回扣。
我認為真正的用戶獲取,在于誰的供應鏈更高效,產品更好,這是影響用戶的最核心能力。
第三個關鍵因素就是組織。這是一場地面部隊組織能力的競爭,誰能更好地管理數百萬地面部隊,誰的組織管理經驗更豐富,號召力更強,打仗經驗更豐富,誰將來就可能獲得更大的優勢。
從影響來看,未來社區團購的發展,對夫妻老婆店反倒影響不大,因為像小的業態,自己開店,一年賺二三十萬,成本可以控制得很低。況且巨頭的目的肯定不是打造一些小規模的店,他們要把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打掉,統一建立以社區為核心的線下商業流量。
此外,夫妻老婆店還可以和巨頭進行合作,但是成規模成體系的生鮮店,都會有一些危機,有整體被打掉的風險。
長期看,供應鏈是平臺的護城河,但當前整個商業模式的痛點是團長。團長成本小于引流成本和末端配送成本是整個模式跑通的基石,這也就需要平臺通過包含傭金在內的方式來留住、或者說約束團長。
目前,團長在本地化引流方面的作用無法替代,但未來伴隨著團長流量沉淀至團購平臺以及平臺對用戶心智的占領,團長這一角色會走向弱化。
未來團長重要性弱化、傭金率下降,將是社區團購企業扭虧為盈的重要突破口。
其實,互聯網巨頭大舉進入社區團購,不過是基于自身成熟的數字化運營能力,覆蓋更多的消費服務場景,在整體流量增長困境的中國互聯網市場,選擇更高頻需求以及更廣泛人群的下沉市場,通過刺激高黏性的用戶復購,也許是獲得新增量的不二途徑。
此外,社區團購的另一個吸引點在于它蘊含的下沉機會。下沉市場的機會這幾年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社區團購深入至社區的布局,用較低的成本打通了下沉市場的通道,未來搭乘生鮮的流量拓展其他賽道的邏輯通暢,是繼拼多多之后又一個下沉機會。
平臺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從團長手里獲得客戶資源,團長即平臺與客戶之間的中介。一旦客戶對平臺產生依賴,就會直接在平臺上下單,團長的中介作用就消失了。
社區團購通過建立城市倉,通過大貨車送到團長手上,團長再通過送貨上門或自提的方式分發到用戶手里。這種方式效率不高,后期完全可以由騎手送貨到家來取代。
所以,未來平臺如果升級服務,不會再在團長身上投入成本,而是把這部分費用付給騎手做送貨到家的服務。
終局的交付確定性將基于基礎設施體系,團長作為緩沖和轉接點只是當前階段的權宜之計,是一種過渡現象。
目前,各大平臺正處于搶占市場的“燒錢”階段。“燒錢”的后果,一方面是會對線下菜場、超市的生存造成一定壓力;另一方面,未來可能會造成行業壟斷。
用戶起初可以薅平臺的羊毛,但等到社區團購被幾家巨頭壟斷,定價權也就掌握在它們的手中了。而且,平臺借用規模的優勢,會進一步壓源頭(果農、菜農)的價格,以及壓配送方的價格,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
說到底,社區團購是一場資本的游戲。但積極地看,也確實提高了用戶的生活效率,帶來了優惠。
團購業務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拼的主要是后臺的選品和供應鏈管理,前端靠服務和覆蓋規模,但是這并不代表只能靠燒錢補貼來競爭。一個健康的市場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包括用戶和商家,而畸形的補貼競爭模式對市場是一種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的管理者有責任承擔必要的責任,對市場亂象進行監督和約束。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補貼很香,但希望能惠及更需要扶持的農民。
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民收入都不高,尤其今年因為疫情影響采購和運輸,網上常看到大批的蔬菜瓜果爛掉倒掉,令人心痛和同情。
農業流通領域成本高損耗大,很多農產品的流通成本都遠超收購價格。
這次互聯網下沉到買菜,希望能利用互聯網技術改善流通效率,在推廣中巨額補貼了終端用戶后,也希望這種商業模式能持續,讓農民得到實惠,巨額補貼也可以補給供應鏈和產地一些。
至于終端,補貼只是短期市場行為,淘汰了競爭對手后就是壟斷和殺熟,互聯網的套路運營是很難持續的,產業鏈的健康有序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