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南七道團隊
來源/南七道(ID:nanqidao33)
中世紀的歐洲,劣幣、偽幣橫行,鑒定、兌換貨幣的銀行就此誕生,世界金融業由此發端。含著“信用”的金湯匙出生,金融業極其重視安全和穩定。
因為這個原因,金融創新向來不會突變,業界人士也始終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一項技術只有經過反復驗證,才有被推向市場的可能,這讓金融科技的發展,變成了一場馬拉松。
在這條長跑賽道上,新興科技滲透金融、傳統金融擁抱科技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大大小小的金融科技公司因此誕生,提供定制化的底層架構、數據層、應用層服務,成為金融與科技之間的“粘合劑”。巨頭如阿里、騰訊提供云計算服務,傳統技術企業如恒生電子提供系統層的IT支持,細分領域如索信達則提供金融行業智能營銷和風控,數據層、應用層的場景支持。這個行業里,既有螞蟻這樣的大象,也有體量不大,規模迷你的真“螞蟻”,這是金融科技企業沒有被看到的B面。
科技向金融滲透
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將線上支付合法化,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正式拉開大幕。
牌照的發放,意味著電商平臺也可以合法開展支付業務。貨的流轉和錢的流轉,全都被截留在電商體系內,線上購物終于不再需要“線下”支付。電商平臺率先開始為兩端的商家和消費者提供借貸服務,電商也因此成為科技向金融滲透的先驅。
2014年至2015年,螞蟻集團相繼推出無抵押信貸產品花唄和借唄,很快成為公司的主力產品。在螞蟻集團100億的利潤里,有45億利潤都是來自于花唄借唄。
同期,京東也推出了四款金融產品,其中三款(“京保貝”、“京小貸”、“企業金采”)為企業提供融資,余下一款(京東白條)為用戶提供賒銷和消費貸款。2019年,京東白條年活躍用戶數已達5781萬戶。
聚美優品、唯品會等垂直電商,也都曾為用戶提供過消費金融服務。以此類推,假如拼多多有一天開始提供借貸服務,也并不奇怪。
電商的發展加快了科技滲透的速度,用戶的海量消費、轉賬和理財數據在電商體系內流轉,讓科技更進一步滲透。電商平臺開始借力新技術,構建獨立的信用評價體系,用信用分試圖解答“到底該借多少錢”的難題。至此,科技企業已經從簡單的支付、借貸,滲透到了信用領域。
新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大數據、云服務、圖像識別……讓科技企業以過去無法想象的速度審批貸款。過去,在傳統金融機構申請貸款,要準備好各類證明,到柜臺辦理,再等上至少兩周。但在科技企業平臺上申請貸款,時間往往以分鐘、秒為單位計算。全國第一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背靠控股股東騰訊的生態,推出“微業貸”,向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貸款,申請后1分鐘到賬,額度最高300萬元。
傳統金融出于資金安全的考慮,對長尾的小微企業貸款相對謹慎,這成為科技企業向金融滲透的契機。通過服務個人和小微企業,科技企業正在自下而上地向金融滲透。
金融機構的科技之路
金融管的是資金流向哪,科技管的是資源流向哪。當資源配置無法契合資金配置需求時,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成了社會的迫切需要。
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路徑,除了科技向金融滲透之外,還有傳統金融機構用科技武裝自己。在金融這條龐大的產業鏈上,單純依靠科技企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建設者。
盡管吸引了足夠多的關注度,但科技巨頭的體量遠遠小于傳統金融機構,國內金融市場的主體仍然是傳統金融機構。
科技企業的總資產規模往往只有數千億,但國內已上市商業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合計為172.5萬億元,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資產規模均超過20萬億,任意一家大行都是世界前100強企業。
春江水暖,社會融資需求發生變化時,傳統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求變。2019年,國有大行金融科技的投入資金合計716.76億元,大部分銀行的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超過2%,招商銀行投入更是高達3.72%,傳統金融業擁抱科技趨勢明顯。
中國平安是其中的轉型范例。從2013年起,馬明哲就將“科技引領金融”作為集團戰略,幾年來,平安集團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經超過500億元。平安集團旗下即將上市的金融科技平臺陸金所,資管規模3783億元,僅為平安銀行的9.6%,但2019年凈利潤133.2億元,已接近平安銀行的一半。
相比金融機構的科技子公司,第三方企業的知名度、資金實力都有一定差距,但金融機構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則可以向所有金融機構提供服務,也因此具有更大市場空間。
更何況,向傳統金融機構進行技術輸出,是比數字支付、數字金融更大的市場。據華西證券研究所測算,數字支付業務是千億規模的市場,小貸、理財、保險等數字金融業務是萬億規模的市場,而技術輸出業務的市場空間則在十萬億規模量級。
這十萬億規模的市場,由大型互聯網公司、傳統金融IT服務商和金融科技公司三類企業瓜分。前兩者分別坐擁流量優勢和技術優勢,只有金融科技公司是誕生于跨界的產物。在跨界發展中,金融科技公司形成了信貸風控、支付結算、數據分析等領域的方法論。
不夸張地說,十萬億的市場里,通常會誕生不止一家千億級規模的企業。美國虛擬銀行方案供應商Q2 Holdings已于2014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盡管從未產生過正利潤,該公司市值依然超過了50億美元。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市場仍處于相對早期。2018年,中國金融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按營業收入計,前五大企業共占據9.5%的市場份額,行業仍然極度分散。
和大型互聯網公司、傳統金融IT服務商不同,金融科技企業承擔的角色,是傳統金融機構轉型的引路人。
接下“引路人”第一棒的,是海外數據分析企業巨頭。主導金融行業數據分析市場的,是SAS和Teradata兩大公司。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開發出一款名為SAS的統計分析軟件,SAS公司由此而來。在長達半個世紀里,SAS制霸全球數據分析軟件市場。2016年,SAS占據了全球相關軟件市場30.5%的份額,睥睨一眾同行。
另一家巨頭Teradata則主攻大數據分析和數據倉庫市場,簡單來說,就是在利用數據之前,先幫助企業搭建屬于自己的數據“地基”。Teradata與Oracle、Microsoft、IBM、SAP等五家企業,共同瓜分了傳統數據庫80%和云數據庫10%的市場。
誰是下一任“引路人”?
起初,國內銀行也信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海外巨頭吞噬了金融行業數據分析的大部分市場。
然而隨著合作加深,這些巨頭企業變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監管政策不同、業務需求、社會文化多樣化,使中國銀行系統、管理規則和海外差距巨大,海外巨頭在中國市場提供標準化的“國際”服務,讓本土銀行難以完全磨合,本地化的趨勢不可阻擋。
在“本地化”的浪潮之下,一大批本地化的服務商迅速成長。
從幕后到臺前,從默默無聞到登陸港股市場,索信達在這場浪潮中逐漸被聚光燈所注視。“引路人”的第二棒,任重道遠。
通過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充分運用數據資產,更好地讓他們獲得用戶,活躍用戶,維護用戶,讓用戶不去銀行也能獲得良好的金融服務,是索信達的使命所在。
相比海外巨頭,索信達這樣的本土企業更加靈活,加上十多年的錘煉,與頂尖而“苛刻”的客戶合作,建立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從數據基建和管理入手,逐漸發展到大數據的應用分析,再到人工智能,就像一座摩天大廈從設計、地基、架構,到修建,索信達都已經經歷過了,因此也更能理解國內金融系統的痛點。
即使是同一家銀行機構中,信用卡場景、零售場景下的數據分析,也有非常個性化的需求,索信達會更重視這其中的細微差別。也正是在滿足差異化的需求過程中,索信達由此獲得了對國內金融體系更深刻的理解。
零售、轉賬、信用卡……金融市場有大量截然不同的場景,為了解決散落在不同場景里的痛點,原本著眼于AI大市場的索信達,全力投入到金融行業的智能營銷和智能風控市場中。索信達搭建起自主研發平臺靈犀,幫助金融客戶更好地獲客、活客、維客,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可。
全國18家大型銀行中,有11家是索信達的客戶,這些機構的認可,也成為索信達繼續探索市場可能性的有力背書。多年經驗沉淀的產品索信達靈犀,其一體化營銷技能,成為索信達撬動城農商行的市場的有力支點。同時,跨界復制也是靈犀的“超級技能”,目前靈犀已在證券行業使用。
TO B的企業很難作出爆款,案例都是小火慢燉,靠時間積累出來的。不像面向消費端的企業,TO B的企業只有真正理解機構,才能獲得發展,中間沒有半點模糊的地帶。
在索信達內部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很形象地描述了理解客戶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懂客戶,那么他放棄你的時間不到3秒。每次與金融機構會談,雙方都似乎要經歷一場激烈的風暴討論。膠著狀態時,索信達技術專家上手去畫函數,說明業務邏輯。只有深入客戶,向他們展示業務邏輯以及清晰的落地方案,充分了解他們的痛點和自身擁有解決業務問題的能力,才會有風平浪靜看見彩虹的時刻。
銀行的痛點環節不止有營銷和反欺詐,還包括自助服務、網點行為分析等等,背后關聯到的也不只是索信達這樣的解決方案和軟件提供商,還包括云服務、設備、系統提供商。也因此,金融科技賽道里有無數個“索信達們”,正在前進,支撐著行業的基礎建設,協助金融機構實現一次又一次單點突破。
但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并非坦途,仍需克服傳統金融行業現有的障礙。
盡管獲客難、成本高,但是,一旦克服障礙贏得機構客戶,遷移成本使客戶在多數情況下傾向于不更換供應商,參與其中的金融科技企業就能夠獲得先發優勢。而隨著數據的進一步積累,企業也更易進入發展的正向循環。
金融科技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這和行業的生態健康也有莫大關聯。森林里既要有大樹也要有灌木,草原上既要有大象也要有螞蟻,市場為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企業的探索也為市場開拓了可能性。
探究“大象為什么是大象”固然重要,但是別忘了,研究真正的螞蟻,也有助于我們看到更遠的未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