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公布,彭士祿、張伯禮、王海峰等40人及1個團體獲獎 來源:量子位
Original
蕭簫 發自 北京會議中心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剛剛,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公布。
今年,全國范圍內共產生296名候選人,最終僅有40位科學家及1位團體獲獎,他們來自不同的工程學科領域:
有主持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核動力專家彭士祿,有在抗疫過程中主持制定“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張伯禮,有深耕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能專家王海峰,也有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特種功能金屬材料專家周少雄……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發起,每兩年頒發一次。1996年至今,共有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
歷史上,為中國工程界做出過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如鐘南山、師昌緒、張光斗、朱光亞等人,都曾獲得此獎。
今年的這些獲獎者,都為科學做出了哪些貢獻,一起來看看。
來自各個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們
此次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頒給了彭士祿院士。
彭士祿,中國核動力領域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建造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為確定第一座核電站的技術做出了突出貢獻。
彭士祿主持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設計建造及運行,確定了技術路線和廠址,開創性地研發了反應堆一維燃耗計算程序,建立了一代核動力反應堆物理設計方法。
此外,彭士祿還提出了圓形燃料元件盒、同心布置的雙流程堆芯技術方案,突破性地提出了控制棒的組合傳動控制技術,建立了核動力裝置穩態和瞬態主參數計算方法,實現了我國大陸第一次原子能發電。
彭士祿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采用壓水堆路線,且負責了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總體設計。
而這次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則頒給了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注定要在2020年的抗擊新冠疫情中發光發亮。
作為醫藥衛生學部院士的杰出代表,鐘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張伯禮、陳薇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李蘭娟、黃璐琦、喬杰等多位院士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在這場艱巨的戰役中,衛生學部的多位院士迅速投身疫情防控主戰場,為疾病診療、快速檢測、應急預警、科普宣傳、復工復產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張伯禮,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推動中醫藥早期參與、全程介入,在臨床救治、科學研究、藥物評價、新藥研發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全國名中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從事中醫藥臨床、教育和科研工作四十余載,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
張伯禮主持起草了世界中醫教育標準,組織編寫世界中醫核心教材,引領世界中醫教育健康發展。
此外,張伯禮也形成了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醫藥的特色,引領了中醫藥行業的發展方向,在中醫臨床科研、中藥現代化及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今年,人工智能領域也有杰出的科學家獲獎,獲獎者王海峰來自百度,這也是歷史上首位AI產業界科技工作者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王海峰與自然語言處理結緣。
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深耕近三十年的他,博士論文也與NLP有關,是神經網絡在自然語言理解及機器翻譯的應用。
2010年,王海峰加入百度,帶領團隊攻下機器翻譯領域多道難關,打造出服務億萬用戶的百度翻譯。2015年,百度翻譯率先發布大規模神經網絡翻譯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王海峰還帶領團隊構建了多源異構超大規模知識圖譜。目前,百度知識圖譜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知識圖譜。
在語言理解方面,王海峰提出了語言知識融合機器學習的多層次語言結構分析和多源信息融合的深度語義理解方法,系統突破跨模態語義理解技術瓶頸,成功研制智能搜索引擎,讓用戶更便捷高效獲取信息、知識與服務。
周少雄,特種功能金屬材料專家,突破技術壟斷,提出了不同于日美的國產非晶和納米晶帶材制造技術,并建設了國內首條萬噸級帶材生產線。
作為戰略性新材料產業技術,鐵基非晶和納米晶帶材的生產和應用技術,均被美國列入了1C003技術禁運條款,禁止向國內輸出。
這種材料是電力和電子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被廣泛應用于智能電網、智能制造、軌道交通、5G通訊、國防安全等領域。
在采訪中,周少雄也提到了對當下熱門的人工智能應用的看法。
周少雄認為,5G與AI的結合,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生產和檢測效率。以往需要半小時完成的產品在線檢測,現在有了5G+AI技術,能直接將時間縮短到1秒鐘。
湯子康,納米光電子材料專家,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基礎材料與醫療(腫瘤方向)結合的應用。
湯子康帶領團隊,制備出全球最細、直徑僅為0.4納米的單壁納米碳管,并發現這些超細納米碳管的可調控吸收特性,高效發光特性以及全新機制的超電導特性。
對于目前材料領域的研究,湯子康認為,最大的問題在于對基礎創新與產業落地應用的銜接。如果只追求基礎創新,不注重應用及落地,就會導致創新不真正具有實用性。
如何獲評光華工程科技獎?
自1996年以來,光華工程科技獎已舉辦13屆,是中國工程院發起的工程科技類獎項,用于表彰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取得杰出成就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
光華工程科技獎,也被業界認為是中國工程界的最高獎項。
獎項面向華人工程科技專家,不對單位和項目集體,凡是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取得杰出成就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可通過規定程序,經過提名、評審,獲得獎勵。
光華工程科技獎,每兩年進行一次頒獎活動。
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被提名為“光華工程科技獎”候選人:
1、在重大工程設計、研制、建造、生產、運行、管理等方面解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有重要貢獻者;
2、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有重要發現、發明,并有顯著應用成效,成績杰出者;
3、應用本人研究成果、發明創造,發展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成效特別顯著者。
最后,附上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的獲獎名單: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