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不急,等明天抓住那猴頭,再和這唐僧一起燉了吃!”
歷史上最有名的拖延癥案例,估計就是《西游記》了。
若不是所有的妖怪都罹患拖延癥,這部文學著作恐怕也寫不下去。
其實,不止《西游記》里的妖精們深受拖延癥困擾,古往今來,拖延癥堪稱困擾人類的最大頑疾,它幾乎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比如:
今天工作任務(wù)沒完成,算了,下周一再說吧;
每次鬧鐘響了,按掉,在睡夢中等待下一次響;
趕火車、趕飛機總是很慌亂,每次都踩著點上車……
拖延癥是一種病嗎?有治愈它的良藥嗎?心理學專家胡慎之老師告訴小巴,對于拖延癥,心理學上有一種解釋:
我們之所以會對一些事情產(chǎn)生拖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和要做的那件事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對抗性的,而非一致性的。事情的對抗性太大,就會破壞我們的行動邊界,最終導致拖延。
什么是行動邊界?如果能降低我們與事情的對抗性,是不是就可以戰(zhàn)勝拖延癥了?今天,小巴請心理學專家胡慎之老師來給我們講講,如何從心理學入手,由內(nèi)而外拯救我們的拖延癥。
01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么會拖延
在介紹方法前,我們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行動邊界,又是什么導致了我們的拖延癥頻頻發(fā)作。
行動邊界就是指你為了完成某項行動所設(shè)置的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內(nèi),我們清楚為了完成這項行動,哪些行為是合理的,哪些行為是不合理的,會阻礙行動進行。
當我們與要做的事情對抗性太大,就會破壞這個行動邊界,從而導致拖延。
舉個例子,比如很多小朋友每天回到家都要被父母監(jiān)督寫作業(yè),所以一提到寫作業(yè)或者讀課文就愁眉苦臉;可同樣是讀書,如果給他們一本漫畫書,他們就會立即喜上眉梢,翻開就讀。
這就是因為,完成學校布置的功課與小朋友是對抗性的關(guān)系,做作業(yè)是老師和家長對小朋友的要求,不是小朋友自己發(fā)自真心想做的事情;而看漫畫書與小朋友就是一致性的關(guān)系,這是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情。
學員A
老師,可是有些事情明明是我自己想做的,為什么也會拖延?
請你想一下,你想做的事情,就是一致性的事情嗎?
胡慎之
小巴有位朋友,Bella,25歲,是一所大學心理中心的老師。她知道自己過幾年就會碰到職業(yè)瓶頸,所以她下決心要堅持每周寫1篇公眾號文章,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上次我們聚會,問她文章寫得怎么樣了。她嘆了一口氣說,沒想到自己為了不寫稿子,竟然開始學起了做飯。
寫公眾號明明是Bella自己想去做的事情,為什么她還是會拖延呢?
一致性任務(wù)最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詞是“真心喜歡”,這意味著,當你做這件事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比如周六晚上的燭光晚餐,跟朋友約好了下班看電影,這些想法一出現(xiàn),就會刺激你的快感中樞,分泌出多巴胺,引發(fā)大量的積極情緒,使你的大腦里充滿了美好想象,讓你翹首以盼。這就是“真心喜歡”的樣子。
Bella為什么想寫一篇好的稿子呢?是因為“可以擴大影響力”“突破職場瓶頸”。這些對于Bella來說,更像是外在的吸引和社會的要求,她喜歡最后被大家認可專業(yè)能力的時刻,但中間寫稿子的過程卻是灰暗苦澀的,這沒法讓她產(chǎn)生多巴胺。當她看到更有意思的、讓她產(chǎn)生多巴胺的事情,自然就會溜走。
所以當你覺得沒動力時,重要的是把刺激你產(chǎn)生多巴胺的那一個部分找到。
學員A
老師,我還有個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我們寧愿做一些平時討厭的事情,也不去工作?比如,Bella居然學起了自己最不喜歡的事情——學做飯。
這是因為困難的任務(wù),很容易變成對抗性的任務(wù)。
胡慎之
我們常見的困難有兩種。
第一種,真實的困難。寫好一篇文章,這個任務(wù)確實有點難,既找不到觀點、也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Bella自然對這個任務(wù)充滿抵觸。
另一種,想象的困難。
我們往往容易把每一次工作,都看作是對自己能力、評價的考驗。為了避免不好的評價,就想方設(shè)法讓自己做得足夠完美,但越覺得完美就越難以動手。
當任務(wù)不想做,或者太難做時,我們就會想辦法用拖延來對抗它,這時候,我們也就在對抗中破壞了行動邊界。所以,要提高我們的行動邊界,擺脫拖延癥,最關(guān)鍵的,就是要把對抗性的任務(wù)轉(zhuǎn)化成一致性任務(wù)。
下面小巴就來講講三個小方法,內(nèi)容出自胡慎之老師主講的《心理邊界力32講》,該課已經(jīng)在890新商學App上上線,如果你想聽更多心理學上對拖延癥的解釋,歡迎【點擊此處,立即購買】
02
三步走
把對抗性任務(wù)轉(zhuǎn)化成一致性任務(wù)
1
第一步,設(shè)一個“糟糕”的小目標
困難的任務(wù)會變成對抗性任務(wù),解決方法就是解構(gòu)困難的任務(wù),把它變成無數(shù)個簡單的小任務(wù)。
《黑鏡》的編劇查理·布洛克曾經(jīng)分享過他的寫作秘籍:
我是那種永遠生活在恐懼中的人,怕被別人揭穿自己一點水平也沒有。不管我在寫什么,我都會覺得這他媽寫得真是屎,隨時都會有人過來把我電腦砸掉。每個禮拜寫完專欄,我妻子都會問我:怎么樣?我每次都會說:我剛剛寫出了人類歷史上最爛的一坨屎,我真是個賤貨。
真正要做的是去做。另一個秘訣就是要勇于不斷嘗試,不必擔心你的第一稿會有多糟糕,因為第一稿從來都是狗屎,你只需要寫下去,堅持再堅持。
美國知名作家蒂姆·費里斯,在采訪各個行業(yè)最頂尖的精英人士后寫了一本備受關(guān)注的工具書《巨人的工具》,里面也提到一個同樣的小方法:
我收到的有關(guān)寫作的最好的建議是一句口頭禪:每天寫兩頁糟糕的東西。
所以,你不妨也設(shè)定這樣一個糟糕的小目標,例如每天寫兩頁糟糕的東西。事實上,你一上來就把事情搞砸有時候是個好消息,這說明你已經(jīng)開始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2
第二步,設(shè)一個幸福的“多巴胺事件”
如果你真的無法在這個任務(wù)本身里找到多巴胺,那么完成目標后的小獎勵,也是非常有效的“多巴胺事件”。
比如每當我們高效地完成了某項任務(wù),可以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獎勵,不管是看電影、吃美食、打游戲,還是購物刷卡。這時候,無論多放縱的娛樂都是不會產(chǎn)生負罪感和壓力的——人能夠創(chuàng)造業(yè)績,也應(yīng)該享受生活。
當你習慣這樣的時間管理,不但會解決工作拖延,你還會從高效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這個正反饋會加速解決你的拖延問題。當我們想做、也能做任務(wù)時,對抗性的任務(wù)就會變成一致性任務(wù),保護你的行動邊界。
最后,再建議你再多做一步。
3
第三步,試著建立儀式感
儀式感相當于一個按鈕,當你去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就是告訴大腦,我要開始進入另一個狀態(tài)了。
比如起床之后,穿好正裝,整理領(lǐng)帶或是領(lǐng)口的時候,就告訴大腦,我要進入工作的狀態(tài)了。而一個睡過頭,急急忙忙穿好衣服、風風火火出門的人,到了公司需要自我調(diào)整一段時間后才能進入工作狀態(tài)。同樣的,運動員在比賽開始前一般都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是武術(shù)里的起手式,都是這樣一個作用。
這會讓你的生活有邊界感,向自己和其他人釋放確定性的信息。一旦做出了某個儀式,你就知道接下來開始進入一個不同的場域。
儀式可以突出和放大所代表的行為,使得參與者對接下來的行動更加專注。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跟小巴一樣燃起了斗志,“從明天起,做一個不拖延的人”!別等明天了,就從此時此刻開始,小巴推薦你一門能有效治療拖延癥的良課,是由胡慎之老師和周海松老師主講的《心理邊界力32講》。
從心理學上看來,人之所以會有拖延癥,是因為我們破壞了自己的行動邊界,但這只是眾多邊界問題的其中一種,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困擾,都是因為我們?nèi)狈吔缌σ鸬摹1热缒憧偸遣缓靡馑季芙^別人,明明工作很忙卻總是忍不住答應(yīng)別人的求助;比如你會因為太在意別人的評價而陷入羞愧。這都是因為你的心理邊界太薄,容易被他人影響了情緒。
點擊下圖▼開始學習
如果你正為低效的工作煩惱,或是對各類人際關(guān)系問題感到頭痛,或是對人生方向感到迷茫,又或是為孩子的成長問題而憂心,不妨聽一聽《心理邊界力32講》這門課。
建立心理邊界,獲得高效生活
點擊此處▼立即開始
滑動下方圖片
▼查看課程大綱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wǎng)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