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水飲食在短期內可能會減輕體重,但同時,你可能也在付出慘重代價...

低碳水飲食在短期內可能會減輕體重,但同時,你可能也在付出慘重代價...
2022年03月19日 09:00 新浪科技綜合

  一說到飲食模式,除了“駭人聽聞”的高糖高脂高熱量飲食外,越來越多人開始排斥碳水化合物。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好多自媒體文章都在“揭發”碳水化合物飲食的“罪狀”:攝入過多的“碳水”會讓人變成胖子,而肥胖是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等慢性重大疾病的始作俑者。

  近幾十年來,有一些研究確實證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健康具有積極影響,包括幫助參與者在短時間內減輕體重、降低甘油三酯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等;還有一些研究強調上述結論還缺乏長期的人體試驗,但這種極端飲食模式不適合長期遵循。因此,要慎重解讀。

  盡管如此,在減肥界和健身人群中,低碳水化合物,甚至是極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已變得越來越流行,以每日攝入大量瘦肉(包括只吃雞胸、牛肉)和奶昔等高蛋白飲食取代了常規飲食。然而,這種做法可能正在讓你付出一些可怕的代價。

  近日,發表在《Nutrition and Health》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伍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會影響內分泌,它降低了男性參與者的睪酮水平,從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和精子數量減少。除此之外,還會增加皮質醇應激激素水平。這意味著,遵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會讓你冒著不育癥和其他健康狀況的風險。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符合標準的27項臨床試驗(12項隨機,15項非隨機)的結果進行分析。這些試驗共涉及309名平均年齡在27歲的健康男性參與者,他們被分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低碳水組)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組(高碳水組)。兩組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均≤35%。與高碳水組相比,低碳水組的脂肪、蛋白質和膽固醇的含量更高;而纖維和糖的含量更低。95%的參與者在飲食干預期間進行了體育鍛煉,皮質醇水平測量都是在有氧運動后進行的。飲食干預從2天到8周不等。

  研究人員發現,低碳水飲食在短期(<3 周)內增加了靜息皮質醇應激激素的水平,在運動后的1小時和2小時內,與高碳水組相比,低碳水組的皮質醇水平要高得多。眾所周知,高水平的皮質醇會抑制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感冒,或感染病毒和細菌。好在長期研究中應激激素會逐漸恢復到基線水平。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高碳水組相比,低碳水組的參與者睪酮水平要低得多。這就可謂是損失慘重了。要知道,睪酮水平低不僅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和精子數量減少,從而降低生育能力;而且還與心臟病、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癥等慢性病有關。

  為了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又將低碳水飲食組的參與者分為兩個亞組,一組為適量蛋白質組(<35%的蛋白質),另一組為高蛋白質組(≥35%的蛋白質)。

  研究人員發現,高蛋白質組的參與者睪酮水平降低了37%,這在醫學上被稱為性腺機能減退癥。

  攝入蛋白質過多還可能導致蛋白質中毒,即身體將過多的蛋白質轉化為氨,而攝入過量氨具有神經毒性,會在短時間內導致高氨血癥,輕者頭暈、嘔吐、腹瀉、呼吸急促,重者還可能導致深度昏迷。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兔子饑餓癥”。

  “兔子饑餓癥”并非字面意思,不是說像兔子那樣不吃肉就會引起饑餓;相反,這種罕見的急性營養不良癥狀,偏偏是由于“只吃肉”所導致的。

  “兔子饑餓癥”最早是北極探險家維爾加爾默·斯蒂凡森在加拿大北部居民中發現的一個現象:當地居民除了兔子肉很少攝入其他食物,結果是明明早已腹脹卻仍感到饑餓。此外,在羅馬圍攻西班牙坎波期間,士兵被迫靠兔子充饑,導致許多人出現嚴重腹瀉并死亡。因此,只吃肉的風險是著實不小。另外,關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減肥的效果恐怕也沒有太大優勢。近日,發表在Cochrane系統評價數據庫中的一篇綜述還發現,長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其他飲食的減肥效果差異并不大。而且,沒有證據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具有任何額外的健康益處。

  此外,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的科學家們也在研究生酮飲食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及是否男性和女性都能從中達到減肥的目的。

  他們發現,生酮飲食對雌性小鼠的效果似乎不太有效,因為不同性別的動物在以不同的方式代謝脂肪,并且在禁食時開啟和關閉不同的基因。

  不過,UCR細胞生物學教授Frances Sladek警告說:“無論生酮飲食是否有效,都不要把任何飲食結構極端化。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所有的脂肪都會在生酮飲食或間歇性禁食飲食中代謝掉,或者大量脂肪仍在體內積累。標準的日本飲食含有20%的脂肪,美國飲食平均為35%,而生酮飲食可能含有70%到80%的脂肪,這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飲食模式。”

  因此,任何極端飲食都不可能適用于長期的飲食模式,況且,它也不可能適合所有人。總之,不要輕易挑戰自己的健康。

  參考鏈接:

  https://doi.org/10.1177/02601060221083079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13334.pub2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生酮飲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