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李開復
劃重點:
1、投資人不再為流量買單,也不愿為盈利遙遙無期的企業買單,這一趨勢在新冠疫情之后,更加明確。
2、如今投資人更愿追捧“硬科技創業”,其特點有三:不靠資本、不靠流量,靠技術領先優勢形成“護城河”。
3、投資,最難不是提早布局,而是在最恰當的時間節點去布局。
“過去一年,中國進入硬科技創業的最好時代”。
在硬科技技術短缺的背景下,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對《大道直行》表示,如今硬科技賽道出現了很多創業者以及創業機會。
而在此前,投資人似乎更愿為流量買單,但這一趨勢正在發生轉變。硬科技領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他總結特點有三:
不靠資本、不靠流量,靠技術領先優勢形成“護城河”。所以,只有技術足夠“硬核”,才有望進行商業化。
四個領域存巨大機會
“未來20年,AI自動化、先進計算架構、新能源技術和生命科學技術四個領域存在巨大的機會”,李開復說。
這四個重大的技術領域也是彼此交叉、彼此賦能、彼此推進。他當前正重點關注科學家創業,重點持倉賽道包括AI、自動化、芯片、半導體等硬科技領域,從持倉也側面印證李開復對硬科技的長期看多。
不過,目前正處于全球“缺芯”危機中,且這場危機已蔓延了一年之久,產能不足等問題日益嚴峻。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正因如此,中國有創業者們開始涌入這一賽道。李開復直言,正是在硬科技技術短缺背景下,才有了更多創業的機會,“過去一年,中國進入了硬科技創業的最好時代。”
數據似乎印證了他的說法。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1年前三季度,位居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行業分布前三名的依次為IT(投資金額2400億元)、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投資金額1915億元)、半導體及電子(投資金額1369億元),前三大行業集中度超60%,且生物技術和半導體行業仍在持續升溫。縱觀當前被資本高度“注目”的領域或項目,科技屬性儼然成為其鮮明的“標簽”。
除此之外,李開復也看好“醫療+科技”的未來發展。他選擇重倉醫療賽道的邏輯很簡單。在過去的10年中,生命科學領域迎來物種大爆發時代,技術不斷更新迭代,而定位于Tech VC基因的創新工場不愿缺席這場“盛宴”。
“流量為王”成過去式
硬科技創業,需要實打實的研發和技術深扎。不同于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創業時代,企業更加注重微創新,一種商業模式被搬到線上,又被搬到移動端,硬科技創業需要實打實的技術壁壘形成的護城河。
而在過往的環境中,投資人會更重視在傳統商業價值指標上表現更好的公司。也就是“融錢燒錢”做 to C應用的公司,那些先不考慮商業模型和模式,等累積了足夠的用戶,再融資或盈利自然水到渠成。
而如今,上述商業模式在全球都受到質疑,很多事實證明,即便積累了用戶,流量卻換不來巨額融資,企業需要自我建設正向流動的現金流,有利潤產生。
李開復表示,投資人不再為流量買單,也不愿為盈利遙遙無期的企業買單,在這幾年愈發明確,在新冠疫情之后變成幾乎絕對的趨勢。如果創業公司沒有及時扭轉思維,就會面臨艱難境地。盡管如此,“頂尖技術和優秀團隊的硬科技初創,還是會受到孵化,我們還是看好‘專精特新’的金字塔尖人才。”
他進一步解釋稱,“硬科技創業不是靠資本或者靠流量,而是靠自己的硬本領形成‘護城河’”。因此在他看來,互聯網時代,側重模式微創新,在快速爆發中進行勝者為王的“零和競爭”。
“硬科技領域的特點是,技術足夠“硬核”才有望進行商業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懂技術+懂產業的投資人是成功孵化硬科技創業的關鍵。想要投資到頂級科學家的項目,要真正懂技術懂產業,講“科學家語言”,贏得科學家的信任,進而準確評估科學家創業的痛點,幫助項目走出技術商業化的“死亡谷”。
投資不難,難的是恰當時間布局
20世紀后期曾出現一番言論:“21世紀將是醫療科技的世紀”。
這一預言引發過很大爭議,很多優秀學生因為這句話選擇了生物學方向,但畢業之后卻沒有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公司就業。
李開復認為,醫療科技將會是下一個風口,“21世紀將是醫療科技的世紀”這句話沒有問題,問題是這句話說早了。
“投資,最難不是提早布局,而且是在最恰當的時間節點布局”,他表示,過去5年,中國醫療科技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節點,第一批本土企業家和海歸科學家憑借“me-too”或“me-better”的fast-following策略,快速創辦了一批有本土競爭力的醫療科技企業。
李開復直言,“接下來5年,我們特別看好醫療+AI高科技兩相交叉引爆的機會。AI可說是一個賦能各行各業的全新引擎,為傳統醫療行業點燃巨大的產業升級契機”。
如今AI已經應用于醫療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機器人測胃鏡、體糖等身體狀況,用AI發明新藥,賦能高端人力密集、但重復性特別高的實驗室研發流程,用AI模型來做罕見病早篩……
醫療行業正在通過硬核技術深耕規模化、精準化、降本提效的細分領域。因此,李開復表示,“我有信心說,中國的醫療產業投資正迎來最好的黃金時代,行業集體踩下技術賦能的油門全力加速,我們在其中捕捉投資機會的同時,更是用我們的知識和工具推動整體行業的進步和社會的福祉”。
在他看來,本土醫療創業才剛剛開始,隨著第一階段的產業積累完成,越來越多的資金和人才開始涌入,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兩大經濟體之一,一定會孕育與之匹配的醫療科技行業和企業。
往期回顧:
第一期:專訪真格基金王強:5年內,中國芯片將反超歐美 | 大道直行
第二期:專訪金沙江創投丁健:人類左半腦,將被AI取代 | 大道直行
第三期:對話清華大學張亞勤:AI發展應遵循3R法則 | 大道直行
第四期:專訪周鴻祎:入局造車的互聯網企業太少了 | 大道直行
第五期:專訪協鑫董事長朱共山:缺電主因是可再生能源占比偏低 | 大道直行
第六期:專訪中科院院士湯濤:資本不要過分涉足技術研發 | 大道直行
第七期:英特爾王銳:用短跑速度去跑馬拉松,有信心重回領先地位|大道直行
第八期:專訪威馬董事長沈暉:沒有批評的企業,就意味著沒人關注 | 大道直行
第九期:專訪徐工董事長王民:混改,一定要把骨干團隊“捆”到一起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