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潔 胡珉琦
11月1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4名工作人員在云南哀牢山開展野外作業時失聯。截至22日,4人已失聯9天,令人揪心。
對于很多科研人員來說,野外科考是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重要手段。那么,野外科考可能面臨哪些危險?如何更好地預防和應對這些危險?
《中國科學報》采訪了4位有過野外科考經歷的科學家,對科研的熱情讓他們走進人跡罕至的森林、雪山、沙漠。盡管專業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聲:“野外考察,容不得一絲大意。”
以下是他們對各自野外科考經歷的講述——
被蜱蟲叮咬 與眼鏡王蛇相遇
譚運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綜合保護中心副主任、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組長)
我是做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進行野外科考已經超過15年。2014年起開始深入到緬甸北部的熱帶雨林工作。2016年,版納植物園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我跟隨團隊每年要去兩次。現在我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待在野外。
提到熱帶雨林,大家一定最先想到那里是動植物的天堂。但對科考隊員來說,風險和研究資源的豐富程度是成正比的。
熱帶雨林的雨季比較長,緬甸更是全世界降雨量最高的地區之一。有時候,我們在林子里工作半個月,天天都在下雨。由于瞬間雨量非常大,山體滑坡、河水暴漲、把路橋沖毀,都是很平常的事,我們年年都會碰到。
在雨林里,真正讓我們覺得毛骨悚然的東西是蜱蟲。它可能會攜帶森林腦炎病毒,這是致命的。這些年,我和隊友被蜱蟲叮咬的次數太多了,好在并沒有出現過嚴重的癥狀。
但就在今年7月,我從藏南科考回到拉薩,突然開始發燒,全身發冷,倒下去就起不來。我隱隱覺得情況不妙,趕緊回到昆明進行治療。這時候距離我發病已經過去了10天左右,身上開始出現皮疹現象。
在昆明,醫生告訴我情況比較危急,血液檢測的各項指標都不正常,懷疑我得了急性血液病。于是,我被轉移到了感染科。
當時,有一位比較有經驗的醫生問我是否有被蟲子叮咬過,而我也高度懷疑是蜱蟲惹的禍。因此,他馬上讓我服用四環素和多西環素兩種針對性的抗生素。但這兩種藥物只能吃一個禮拜,如果不見效,意味著情況非常嚴重,必須做全身檢查和治療。四天以后我終于退燒了,但藥物治療還是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肝副作用。
不過,我曾經的一位英國同事就沒這么幸運了。由于蜱蟲叮咬非常隱秘,前期沒有特別的癥狀。她一時疏忽,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后來陷入昏迷,成了植物人,至今都沒有蘇醒過來。
除了蜱蟲,在野外遇到蛇也是常有的事。雨林里有一些劇毒的蛇類,被咬上一口,如果超過兩個小時無法接受治療,就沒有生還的可能。
大家熟知的一位來自美國加州科學院的兩爬專家,在緬北葡萄科考時,不慎被毒蛇咬傷,可因為在林子深處,沒有任何人能幫他,兩小時候后他陷入昏迷,最后客死他鄉。
我自己也曾有一次和劇毒的眼鏡王蛇相遇,只有一步之遙。好在我走路非常警惕,沒有向前邁出最后一步,否則大概已經……
如果我們是在國內科考,遇到緊急情況也許還有條件應對。但像在緬北的雨林地區,那里的村子一百年來幾乎沒什么發展,交通不便、沒有醫療設施,一旦遇到來勢洶洶的疾病,只能聽天由命。
我們同事之間很少聊這些話題,家人也不是很清楚我們真正的工作環境。很多新來的隊員,剛開始都不敢跟家人溝通,就怕家人知道了會不同意他們出野外。還有不少年輕的學生,起初抱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但經歷了幾次野外工作之后,無法承受這樣的工作壓力和風險,做了別的選擇。
我們做植物多樣性保護,沒法依靠紅外相機這樣的監測設備,全靠兩條腿去丈量。這個專業要留住學生不容易,我們也非常理解。我自己也曾經面臨其他的選擇,能堅持下來是因為真的喜歡,要我放棄,我舍不得。
年輕的時候跟著老師不覺得有心理負擔,現在自己帶隊,才感到責任重大。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對于那些需要承擔較高風險的科考任務,能得到專業的隨隊醫生的支援,平常還可以定期進行一些醫療急救知識的培訓。另外,能否提供一些可以覆蓋國外科考風險的商業保險,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險些摔下懸崖,偶爾遇見尸體
馬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10-11月,馬鳴和科考團隊在天山托木爾峰進行科學考察(右二為馬鳴)。馬鳴供圖
有一年我在做雪豹調查的時候,一個人上了懸崖。因為我上去以后很累了,想停下來歇一會,就背靠著山、面朝著懸崖。沒想到側面突然就刮過來一股特別大的風,我一下就站不住腳了,往前打了個趔趄。
懸崖有幾十米高,摔下去的話肯定沒命了。我嘩地出了一身冷汗。說實在的,腿都打顫,整個人從心理到生理都撐不住了。之后我就格外小心,先休息了一下,讓肌肉恢復恢復,緩了緩才下山。
我那時候已經快50歲了,可能也是有點大意,沒想到自己會體力不支,也沒想到那會刮過來那樣一股邪風。在野外,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一開始大意了。所以,一點大意都不能有。
我們做雪豹調查大概有10來年的時間,都是去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這些地方,海拔基本都在3000米左右。因為雪豹、禿鷲這些動物都生活在這種高海拔地區。我們想看它們更喜歡在什么地方走,去哪里捕食或者休息。就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去尋找蛛絲馬跡,去發現它們的痕跡,腳印、尿跡、糞便、爪痕等等。
為了多發現痕跡,團隊里就會分工。大家都不在同一個地方:有的在河的兩岸,有的在山脊、谷地,還有的在懸崖上或者懸崖下面……
找雪豹腳印往往是在雪后去找比較好。剛下過雪,地上留下的痕跡就比較新鮮,如果時間久了,印子疊印子,你就不知道這到底是同一只還是好多只,所以我們當時通常都采用雪后調查法。但另一方面,雪后懸崖不太好爬,比較滑、很危險。
以前的野外科考會遇到很多危險,比如那時候我們攀巖都是赤手空拳。除那次之外,我還曾經在穿越無人區的時候斷水斷糧,爬胡楊樹的時候因為樹干斷了從七八米的樹上摔下來,被坐騎(瘦馬)咬傷了后背……
偶爾我們還會遇到尸體。有一次我在昆侖山,正在山溝里面休息,突然發現旁邊的石窩子有一具尸體。從牙齒看年齡不是特別大,我們猜測這個人可能是進到山溝里之后被洪水下來了,然后被堵在石洞里邊餓死了。在羅布泊考察的時候,我們偶爾也會碰到尸體,有些可能是迷路了吧?經過這么多年的野外科考,我覺得生命真的是非常脆弱的。一瞬間、幾秒鐘,可能就沒命了,就是這樣的。
后來我們再爬山,也會找一些專業的登山隊員給我們做一些戶外訓練,帶安全繩、釘子鞋什么的。現在,大部分人都不做痕跡調查了,而是用紅外相機、衛星跟蹤、分子技術。這樣就簡單一點,也會更準確一點。
被馬拖行十幾米,徒步三天翻雪山
劉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我第一次參加的比較長時間的科考是2007年7月去新疆的一次經歷。那次是中俄聯合考察隊在阿爾泰山進行植物區系調查,采集植物標本。
我們要從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的最北邊,一個叫白哈巴的地方再往北走,汽車只能開一小段,所以我們從一個叫那仁夏牧場的地方開始騎馬,往納爾森方向走。騎馬要騎三天,每天在馬背上騎十幾個小時,特別累,三天下來褲襠都磨爛了。
我當時完全沒有騎馬的經驗。向導教了我幾個動作,比方說兩個腿把馬肚子一夾,它就會前進;韁繩往上一拉就停止。第一天騎馬的時候有點害怕,因為我們走的是山路,馬又很高。尤其是下坡的時候,我坐在馬鞍上,就老怕栽下去。后來慢慢習慣了就好一些。
那次科考之后,我在內蒙、云南考察的時候也騎過馬。但是從2014年之后就再也沒有騎過馬,因為很多路都修好了。
不過,在西南地區,雖然路修得一年比一年好,但是每年夏天雨季的時候還是偶爾會出現一些地段被沖毀的情況。
2009年8月,我們去西藏墨脫縣考察,墨脫縣是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早在1994年從波密縣往墨脫縣,公路曾經修通過一次,開了一輛車進去,然后路就斷了。一斷就是十幾年,那輛車就一直在縣城里放著,成了文物。因為整個縣城就那一輛車。
2009年我們去考察的時候,那里的路又一次修通了,所以我們的車就可以開進去。在縣城周圍考察了兩天之后,我們需要繼續往南走,去背崩鄉方向。結果車子剛開了幾公里,兩位有30年駕齡的老司機就都不敢開了。他們說“我們不能把你們這些科研人員性命當兒戲,你們還是走路過去吧,我們開不了”。那個路跟車一樣寬,左邊是絕壁,右邊是雅魯藏布江的深淵。
沒辦法,我們沿著雅魯藏布江徒步走了36公里,在背崩鄉考察了幾天,又走36公里回來。開車往回走的時候,130公里的路,才開了20公里,結果下了一場大雨,把剛修通的路給沖毀了,剩下的路我們又走了三天。從海拔1000米,走到4300米的雪山埡口,然后再翻山下去走到3000米海拔的地方。中途遇到了修路施工隊住的那種簡易住處,我們就住一晚。
那個時候已經是9月初,馬上要大雪封山,大雪封山之后,這個縣城就相當于與世隔絕了。當時司機開著車還出不來,他們說“要是搶修不成功的話,我們就得在里邊過冬了,要一直得到第二年5月份雪化了才能出來”。比較幸運的是,僅三天之后路就搶修通了,司機又開著車,翻過山,在那邊的山腳下把我們接上。
當然,現在路已經全都修得很好。嘎隆拉山里面還打了個隧道,現在冬天也能進去了。
一遍遍強調紀律,不敢有任何閃失
王根緒(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員)
在野外,我主要是在黃河源區、長江源區做一些樣地調查、實驗,大概都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但沒有什么特別危險的經歷,我的經歷很平淡。
以前有一些搞冰川(研究)的團隊,就有人不小心掉到冰窟窿里,也有人不小心掉到河里面,但我們團隊都沒有遇到過。這一方面可能是我運氣好,另一方面我們也確實不敢大意。
我們在野外的時候,一般不會一個人單獨去跑一些點。過冰川的時候,我的原則是必須要有一隊人,起碼要有三四個人。在有冰縫的地方要特別小心,用安全繩相互拴在一起。跨河也特別危險。夏季有洪水,原則上不讓涉水過河,因為山里面的洪水會很深很急。我們沒有遇到過大型猛獸,最多也就是遇到過些狼、狐貍之類的。因為我們人多,它們一看見我們就躲著我們,人一多,它們也還是怕人的。
我不會讓學生做過于危險的事情。每次去野外考察,我也總要一遍遍跟大家強調紀律。在野外特別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絕對不允許有任何的個人主義。
比方說他/她把自己工作點上的事情先做完了,要先走,要下山去車上等之類的事情都是絕不容許的。大家必須同時出工,同時收工。出去以后,我們千萬不敢有任何閃失,即便是受個傷什么的都應該盡量避免。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