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司未來凈收益為零甚至負數時,股票便失去價值。這是連續虧損三年且在限期內未能消除虧損的上市公司應依法退市的根本原因。
對于連續虧損作為退市標準,業內人士是有爭議的。爭議的焦點在于連續虧損是否會導致失去持續經營能力。一般來說,連續虧損比之于資不抵債、停業、破產等,對導致公司股票失去價值的直接作用并無明顯的區別,更何況兩者之間還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前者常常是后者的成因,而后者則往往是前者的結果。統計表明,8家連續三年或三年以上虧損公司中,有4家已經資不抵債,另外4家每股凈資產均低于面值,有的已接近零。而在12家資不抵債公司中,絕大多數已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虧損,且大部分虧損額逐年加劇。這些統計數據證明,連續虧損確實是致使公司無現金流入,財務費用越來越高,債務越來越重,最終導致公司資不抵債、無法持續經營從而失去存在價值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當然,無可否認,連續虧損的公司可能會暫時失去經營能力,但并不一定馬上會失去持續經營能力,而只要能夠恢復經營能力,公司也就有繼續生存的能力,仍有其存在的價值。這或許是《公司法》對終止上市的規定在“連續虧損三年”之后加上“在限期內未能消除”的限制的本意。但連續虧損如果長期得不到遏制畢竟將導致公司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而失去持續經營能力從而使其股票失去價值,因此,將“連續三年虧損”之后能否在限期內消除虧損作為退出標準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按照一般的寬限期慣例,寬限期不應大于本期,而從目前已被PT的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連續虧損三年之后未消除虧損的時間事實上最長的已有五年,應該有較為寬余的時間經過努力來改變面貌,無限寬容只會導致虧損局面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證監會最近發布的規定,將連續三年虧損后終止上市的寬限期定為12個月。這里,體現了有理有節的原則。
截止2000年中期,滬深兩市共有50家ST公司、8家PT公司,據最近的公告,其中11家ST公司、4家PT公司2000年度又告預虧。尤嚴重的是PT農商社從1996年到2000年上半年已經連續四年半出現虧損,是在所有上市公司中連續虧損的時間最長的,其PT之后又將連續兩年虧損。連續虧損的情況愈演愈烈,正在嚴重侵害我國證券市場的基石,扭曲人們的投資理念,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連續虧損上市公司不能依法退出的現實助長了投資者的投機心理,使市場炒作者得以利用虧損企業重組的可能性,操縱虧損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從中獲取暴利,由此而導致市場投機氣焰日益囂張。如果連續虧損企業被依法摘牌,不僅有利于市場監管,又有利于證券市場資源合理流動,還可以切斷投機炒作虧損股的市場源頭,可謂一舉三得。
根據《證券法》和《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證監會近期發布了連續虧損上市公司依法暫停及終止上市實施辦法。對連續虧損設立期限,到期不能消除虧損則依法退市,這是前進中的中國證券市場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然而是促進上市公司改善經營、提高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從根本上消除證券市場由于上市公司質量問題而帶來的系統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必要措施。(黃湘源)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