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文藝
10月29日,中組部新聞發言人宣布了郭樹清任證監會主席的消息。昨日(10月31日),各界致證監會新主席的公開信紛沓至來,這些公開信的作者有財經評論員、普通股民、高校學者、有私募人士……文字中透露出各種真情,有期望、有寄托、有諫言、有訴說。不難發現,郭樹清被投資者寄予厚望。
然而,目前上證指數不到2500點;創業板、新三板、國際板等各板有各自急需解決的難處;IPO風險頻出,新股發行各種騙局相繼出現……
《每日經濟新聞》總結發現,這位被寄予厚望的學者型官員,一上任就面臨著八大待解難題,我們期望郭樹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在金融市場上豐富的實踐履歷,能將證券市場八大待解難題一一解開。
No。1
創業板退市制度
一再難產的 “創業板退市制度”無法律障礙,更無道德障礙,但在創業板開板兩周年后,它仍然是一大缺失。
1年前,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就曾表示,創業板直接退市制度不再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制度,不再強制退到下一層次市場掛牌繼續交易。但時過一年,仍然付之闕如。
《每日經濟新聞》統計發現,截至昨日,只有69家創業板公司股價高于上市首日的價格,202家上市以來回報率為負。不僅如此,創業板公司上市后業績變臉者也不在少數,沒有退市制度的震懾,創業板企業高成長的特性也沒有得到體現。深交所曾推出《創業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準》,較之主板和中小板更為嚴格,但是市場最需要看到的退市制度卻遲遲未出。
主板市場雖有退出制度,但執行起來卻形同虛設。目前主板上市公司退市到三板市場,尚有流通股東利益、企業清算等問題難以解決,創業板實行直接退市沒有太多經驗可借鑒。
或許,這將是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首先要解決的難題。
No。2
國際板推出
與創業板退市機制一樣,國際板“只聞其聲未見其人”已經數年。不過在技術操作上,國際板要難得多。
上交所一直在推進國際板的進程,目前關于境外企業A股上市的路線圖已經確定,但相關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特別是國際板推出的方式、發行主體、資本流動能否符合外匯管理體制等核心問題需要解決。學術界對于國際板的熱點問題探討已經不少,主要還是集中在制度、法規層面。
郭樹清曾表示,中國資本市場需要加快國際化進程。曾在外匯管理局任要職的郭樹清,在推進國際板建設方面顯然具有一定優勢。
No。3
新三板
這又是一個老難題。新三板推出后,解決了老三板“掛牌股票品種少,且質量較低”等一些現實問題,但目前新三板的狀況仍難讓人滿意。
缺乏完善的轉板制度,新三板企業仍只能通過IPO的方式在場內市場上市。此外,新三板公司都是北京中關村掛牌公司,急待擴容。目前新三板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擴容方案的制定。但這個方案難以最終拍板,難點在于監管以及一些制度的改革,新三板涉及到地方政府、證監會等多個方面的利益,監管上難以達成一致,同時還包括交易制度的引進、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原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已將新三板擴容作為2011年的工作重點,現在看來,在2011年完成基本不可能,郭樹清接任過后,理當順著這個工作重點,將此難題解決掉。
No。4
IPO深度市場化
尚福林在任時期,A股已經完成新股發行定價機制的市場化,但在發行上仍然是行政審批。同時,擬上市公司涉嫌虛假陳述、包裝上市、欺騙投資者的事情時有發生。
經濟學家華生(微博)就曾表示,我國的新股發行審批程序確實存在行政干預太多、程序手續過于繁瑣、上市準備周期過長、難度過大等問題。在發行審批的市場化改革還不能一步到位的情況下,有必要限制高市凈率籌集的公司用募集資本公積轉增股本,以遏制對小盤股的投機炒作。
此外,在IPO深度市場化的同時,如何控制新股風險也是一大難點。目前,新股上市后,業績變臉、曝光上市前劣跡的事情經常發生。這與信息不透明,過度包裝招股說明書、保薦人履職不到位等等因素有關,甚至還出現擬上市公司未過會先曝光丑聞的現象,這些公司在沒有理清自身之前,就想著上市圈錢,該類風險不得不控。
但如何控?就像一直在打擊內幕交易,但仍然屢禁不絕;一直在防止過度炒作,仍不時出現瘋狂的個股。對IPO企業的風險控制不僅需要嚴厲的制度,還需要中介機構、擬上市公司、公眾投資者等各方的配合。
No。5
做空機制的現實路徑
我們已經開啟了賣空時代,但卻沒有做空機制的現實路徑。
從2010年3月融資融券開閘以來,滬深兩市的融資額在市場總體成交量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融券額占比更是小得可憐。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就一針見血地指出,A股市場做空機制存在兩大死穴,一是沒有退出機制,讓ST公司烏鴉變鳳凰的戲劇性事件頻頻上演;二是沒有風險對沖手段,社保基金、券商將眼看自己手中的證券價格下行,即便獲得了中間費用,也有可能無法覆蓋風險。
如何開辟一條適合A股市場的做空機制現實路徑,僅僅是完善做空機制并不一定能實現,就像我們即使具有了海外成熟市場的技術手段,但卻沒有軟體的配合,沒有退出機制,沒有有效的市場,也難以開辟這條路徑。
這也是郭樹清任職后亟待研究解決的難題。
No。6
后股改時代政策配套
這是一個最容易被監管層忽視的問題,但卻是讓資本市場失血過多、中小投資者受傷慘重的關鍵問題。
2005年的 “開弓沒有回頭箭”距今已過去6年,大小非解禁潮一波又一波,讓中小投資者不堪重負。股改前,非流通股市值與流通市值的比約為2.2:1,現在這一比例是1.3:1。大小非被激活后,持續吮吸著市場的血液。不僅如此,許多上市公司在限售股解禁前,還會配合股東減持,釋放利好消息有意支撐股價,讓更多的投資者前來接盤,導致了市場的不公平。
在后股改時代,如何出臺一些配套政策,減輕大小非減持帶來的陣痛,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也將是郭樹清面臨的難題之一。有人提出,可引入更多的增量資金,即采用輸血的方式來治療失血病,而融資融券中的融資就是一個不錯的增量資金來源。還有人提出給限售股實施市場化的“二次發售機制”,相當于作為新股重新發售,如此還能約束上市公司業績變臉。
事實上,這些方式實施起來并不容易。首先,當初全流通的宗旨就是同股同權,也要同價,二次發售相當于又制造了這種隔離。其次,引入增量資金雖然是很好的辦法,但融資屬于市場行為,融資方都是基于市場向好的預期,如果沒有這種預期,即使有資可融,也無人敢融。
全流通是為了讓A股市場更加市場化,后股改時代的配套政策一旦制定不好,很容易又出現行政干預過多的非市場行為,的確難點多多。
No。7
債券市場大擴容
郭樹清十年前就曾呼吁,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特別是公司債和機構債。
我國股市發展迅速,但債券市場卻成為短腿。國債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公司債市場卻十分弱小,郭樹清十年前呼吁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
究其關鍵原因,在于信用基礎薄弱。如一旦某只公司債券出現償付風險,一些投資者不但不接受投資風險,而是期望政府出面解決債務問題。其次是公司債同質化嚴重,從利率到評級都大同小異,反映不出優質公司的發債優勢。
雖然技術上沒有問題,債市大擴容還需要信用基礎的提升,投資者教育方面的跟進,非一朝一夕能解決。
No。8
投資者訴訟機制
被上市公司“坑”了,被內幕交易人士“耍”了,目前的A股市場上,中小投資者被“欺負”的事情層出不窮,但訴訟機制卻幾乎沒有。
有上市公司因為自身過錯被媒體揭丑、導致股價下跌,但沒有受到行政處罰,受傷的中小投資者也只能打落牙齒往肚里吞,無法要求賠償。A股市場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還僅僅停留在監管市場、上市公司等上游階段,對于利益已經受損的投資者,缺乏一個有效的訴訟機制,或是維權門路。
一個投資者合法權益難以伸張的市場,一定不會健康地發展。不過,該機制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各種制度的完善,需要更為嚴厲的監管手段;另一方面還需要中小投資者的自我提升,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利益,懂得留存證據。而取證就是投資者訴訟的最大難點。
郭樹清作為證券市場的新任領路人,如何在投資者訴訟機制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我們拭目以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