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公司債:中國債市黃金分割點(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18:48 《資本市場》
公司債:債市源頭活水 2007年6月1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向全社會征求對公司債發行規則的具體意見。征求意見的截止日期是6月19日,這也就說明,業界期盼已久的公司債的試點即將開始,公司債呱呱墜地的時間有可能后來居上,超過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股指期貨。 “中國的企業債券市場一直發展遲緩,由于發行企業債的程序相對比較復雜,需要層層審批,限制過多,很多大公司對此也不是十分積極。”一位投資咨詢公司人士介紹:“從《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內容來看,監管層推動企業增加直接融資,提高企業債券市場運行效率的意圖十分明顯。” 多頭管理缺乏活力 在金融界人士看來,中國金融市場一直存在著三個方面的扭曲。第一個方面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扭曲;第二個方面是資本市場整體結構的扭曲,即股票市場規模大于債券市場的規模;第三個方面表現為企業債券市場結構扭曲,企業債券產品品種少、規模小、交易不活躍。 與滬深股市快速攀上4000點、總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增加相比,中國的企業債券市場長期低水平運行,存在著債券市場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發行和交易市場割裂等等一系列問題。 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債券市場余額為57455億元(不包括央行票據),占GDP的比例為27.44%,遠低于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總量占GDP的水平,也低于我國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 而在目前中國的債券市場當中,國債、金融債、企業債的比例分別占50.56%、44.19%、5.0%。企業債占債市的比例也是最低的。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企業債的余額為2831億元,占GDP的比例僅為1.35%。 多年來,困擾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最大問題就是多頭管理。發行企業債由國家發改委審批、利率由央行管理、企業債上市又由證監會負責。這種分級及多部門審批的架構,導致發債主體申請時間過長、效率低下,加上準入限制過多,制約了中國債券市場發揮其應有的為企業融資的作用。 據中信證券資本市場部工作人員杜雄飛介紹,目前某企業如果想發行債券,企業發債的額度、信用評級等問題,首先要報國家發改委批準;發改委批準之后,然后要上報人民銀行去會簽,確定發行的利率區間;然后再上報證監會,由證監會來審核發債承銷機構的資質等問題。而上報發改委的發債額度批文有時候需要拖很長時間才能批復下來。 杜雄飛告訴《資本市場》雜志社記者,目前中國發行的企業債,從其實際運作來看,很難將其看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債,而是具有“準國債”性質,近年來發行的企業債,有近80%集中在交通運輸、電力水利、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領域,大部分為大型國有企業所發行,發行主體較為單一,基本上接近于國際上通行的政府機構債和市政債券。募集資金的用途也基本上是投資于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一般也都具有較為穩定的現金流。 從信用水平來看,嚴格的額度管理和審批流程、清一色的銀行信用擔保(目前僅有06三峽債為無擔保),使得企業債具備了“準國債”性質,雖然信用風險得到嚴格控制,但同時也限制了眾多有發展潛力企業的直接融資需求。 一位資本市場業內人士也評論,目前中國發行的企業債,其中大部分有“國”字號背景,直到2004年之后,個別有實力的大型民營企業才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準,具有了發行企業債的資格。中國的企業債在一定程度上一直擁有政府信用。另外企業債還具有通過行政力量強制落實的擔保機制,使得企業債券的信用級別與政府債券大同小異。 事實上,不僅僅是企業債券市場,目前中國債券市場整體上都存在多頭管理、審批體制僵化等情況,制約了債券市場的整體發展。 中國債券市場的發行監管體制一直被形容為是“五龍治水”:財政部負責管理國債的發行,并會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管理國債的交易流通體制;國家發改委單獨管理企業債的發行,企業債的上市交易則需與人民銀行和證監會進行協調;證監會管理可轉債、可分離公司債的發行和交易;人民銀行管理短期融資券、金融債的發行;銀監會管理商業銀行的次級債、混合次級債的發行。 多頭管理模式正面的意義就在于,在部門之間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避免單一的行政壟斷行為出現。同時各部門之間相互制約,也避免濫發債券的情況,避免了企業債發行違約事件的出現,降低了企業債的償付風險。但負面的因素則表現為,容易出現部門之間協調困難,審批時間過長,監管標準不統一等等問題。 債券市場的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與此同時,股市的快速發展,又使得債券市場大量被抽血,讓債市的發展更加雪上加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