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拯救之途(5)--國元證券的突圍嘗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1日 13:35 《全球財經觀察》 | ||||||||
與中信的積極擴張不同的是,中型券商國元證券采取了另一種突圍策略 文|楊鵬
國元證券在2004年初做的一個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元證券去年全年的收成。 眼看股市在“漫漫熊途”中陰跌不止,國元證券總裁蔡詠痛下決心,開始大規模清理原有的委托理財業務,并且趁著去年三四月份的一波行情,把大多數委托理財客戶給清掉了。受托理財資金也一減再減,從年初的5.24億元逐步減少到9月份的2.75億元,一直減到年末的1.6億元。 即便如此,按照新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國元證券還是得計提5000多萬元的減值準備。去年國元證券在經紀業務上賺了4000多萬元,投行業務贏利3000多萬元,利潤總額達8300多萬元,但是自營理財這一塊是虧的,更不用說委托理財,最后只余下3090萬元凈利潤。這樣的贏利水平,在已公布年報業績、虧損面達1/3的57家券商中,國元已擁有一個相當體面的位置。 “幸虧清理得比較早,到下半年再清理就比較困難了。”國元證券總裁蔡詠很是慶幸。如果沒有清理,5個億的委托理財規模,按照15%的標準計提,年底要去掉近8000萬元,國元證券也將瀕臨虧損境地。 雖然2004年收成略有剩余,但是蔡詠并不諱言作為中型券商的國元證券的艱難。與中信證券不同的是,國元顯然沒有實力去并購同行,國元將如何自救? 斷指自保 國元證券之所以在委托理財上能夠及時回頭,也是因為在受托理財市場上涉足未深。5億元的受托理財規模,與其他券商動輒幾十億的業務量比起來“相形見絀”。也正因為如此,在別的券商因為難忍斷腕的痛楚而錯失良機的時候,國元證券因為只需斷其一指而從容決斷,從而逃過了一劫。面對艱難時勢,國元證券所采取的最核心的避險措施,就是控制規模。 “總體來說,證券市場面臨的是系統性風險,要回避風險的話,只能是控制規模。”國元證券投資管理部總經理陳新對《全球財經觀察》說。國元證券凈資產約20億元,按常規自營規模可以做到凈資產的80%,即16億元,但即便是在去年3月份自營規模最高的時候,這塊業務也沒有突破11億元,一般情況也就五六億元的規模,到年底更降到4億元左右,從而回避了風險。 “市場退潮的跡象很早就顯現出來了,”陳新說,“我們一開始就比較謹慎,規模一直不是很大,清理起來也比較順利。”在其他券商因為資金壓力或者歷史爛賬,不得不借新錢還舊錢,包袱越背越重,已經形成路徑依賴難以回頭的時候,國元證券卻因為資產質量較好,贏得了清理委托理財的回旋空間。 股市瀕臨危境,接下來如何控制風險?蔡詠的思路是,首先穩住“吃飯”這一塊,保證經紀業務有錢賺。“像我們這樣的證券公司,只要經紀業務不虧,基本問題不大。”蔡詠說。 第二步是繼續清理委托理財。一旦市場再給一點機會,就把整個委托理財全部清掉。將來除非是拿到創新業務的資格和批文,可以按照新的規則做一些不承諾保底的業務,過去不規范的委托理財,“一分錢不再做了”,蔡詠的態度十分堅決。 開拓難題 盡管去年收成尚可,國元證券一樣跳不出券商群體的宿命,眼下也得面對市場開拓的難題。 投行方面,壓力越來越大。2004年國元證券經證監會審核過會的主承銷項目有4只,已發行3只,不算少,但這些都是在上半年的通道制環境下發行的。在通道制的時代,很多企業會在大券商通道告罄的情況下顧及中型券商,各券商只要用足自己的通道資源,幾乎就能夠保證投行業務不虧損,基本上穩賺不賠。但是隨著通道制轉變為保薦制,再加上詢價制度的市場化,券商之間的比拼越來越倚重實力。保薦人的數量、券商的市場營銷能力、研發能力、一級市場的定價能力,以及綜合的品牌形象等成為投行拿單的重要籌碼。今年1月1日起,保薦制正式實行,券商通道優勢不復存在,中型券商壓力陡增。“整個發行市場已經發生質的變化。”負責投行業務的總裁助理高新指出。 新制度對項目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保薦人的要求也在提高,股票發不好,保薦人、保薦機構都要承擔一定責任。賣不掉就得包銷;即使能賣掉,但如果價格比較低,募集資金總量又大幅下降,企業考慮到發行成本太高也不同意發。“投行今年是很難做的一年。”高新說。 國元證券采取的應對措施,一是針對詢價制度的政策和發行市場的變化,相應增加股票營銷方面的建設,加強經營組織層的完善和再造;再就是針對保薦制的要求擴大項目儲備的平臺,多多招聘保薦人,組建以保薦人為核心的投行隊伍。“有了比較多的項目,就能夠招到比較多的保薦人;優秀的保薦人比較多,就能夠做比較多的項目。”高新指出二者的因果關系。 一邊忙著招聘,一邊人員流失出現苗頭。這幾年IT行業增長較快,但是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券商各項業務卻不是很好,電腦核心系統的專業人才不容易留住,這讓蔡詠大傷腦筋。 創新業務方面,國元證券尚在申報客戶保證金獨立存管的過程當中,但是新產品的設計還存在許多困難,既不能在法律法規上“闖紅線”,也不能設計收益與風險不成比例的產品,而且還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只能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之內,在風險成本許可的范圍內摸索。更何況已經獲批的七八家試點券商中,到現在也還沒有十分成熟的產品,這方面想超前也很難。 將來的贏利點在什么地方?蔡詠最現實的贏利點還是傳統的經紀和投行業務。投行方面有壓力也有新的機會,經紀業務正在積極轉型,投資方面控制好規模也有希望贏利。另外,作為長盛基金的大股東,國元證券也希望通過基金這個平臺謀求更大的利益。 懸望的方向 至于未來可能的突破方向,國元證券寄希望于創新業務,希望看準方向做一兩個產品,一是限定性集合理財,包括資產證券化;另外則是產業投資基金。“我們不想全面開花,我們也沒這個能力。”蔡詠的想法很現實,甚至連明年在這一塊上贏利的想法都沒有。 “證券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市場單一,就是證券市場,講白了就是一個A股市場,一旦證券市場不好,經紀業務沒有傭金收入,自營虧損,新股發不掉,所有的業務都與市場好壞相聯系。”蔡詠希望經營范圍能夠擴大一點。“這是券商走出困境的很重要的一個突破。” 近期各大券商行動積極,中信證券四處收購,長江證券分拆上市,華安迎來高盛、美林的戰略投資,國元證券也在努力尋找擴充公司實力的機會。相比之下,上市還比較遙遠,而且要證監會的首肯,目前還沒有這個打算。作為一家中型券商,并購也不實際,沒有提上議事日程。至于引資,國元證券雖然有此考慮,但由于近幾年券商帶給股東的回報都比較低,眼下在國內引資還比較困難。盡管國元證券從2001年來年年在分紅,但是回報率也比較低。 國元證券的想法是先把自己做扎實了,將來尋找機會調整股權結構,引入真正的戰略投資人,或者拿出部分業務,比如投行,與戰略投資人合資成立子公司。“現在市場比較低迷,證券公司一塊錢值一塊錢,比較劃算。”蔡詠指出。一些外資投行正希望趁此機會收購國內證券公司的股權,以此為跳板進入中國證券市場。而一些有區域性優勢的中型券商,則因為談判相對簡單、磨合較為容易、沒有歷史包袱而更受國外投資者青睞。國元證券或將在此之列。 眼下,蔡詠更關心的是市場何時回暖。近日印花稅減半,投資者交易成本減少甚多,但是面對這么實實在在的利好消息,市場還是跌了。在業績壓力、資金壓力和估值壓力的重壓下,市場演變依然復雜。“國元跟有些公司不太一樣,他們是資金的壓力、流動性的壓力,我們沒有這個問題,感覺是更長期一點的壓力。”真正讓蔡詠懸望的是市場恢復的遠景。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