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利好政策首失靈 股市困囿于信用空洞化(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7日 19:50 《南風窗》雜志 | ||||||||
政府監管部門成為市場利益主體 中國改革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25年以來,無論是在改革的理論準備時期、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仰或是改革大發展的近幾年,我們都是在學習和借鑒發達市場經濟國
問題在于,我們借鑒到的往往并非其精髓所在。以證券市場為例,中國股市延續了十幾年的政策市特征,理應早已超脫于市場的政府及其監管機構卻至今和市場利益高度“自我相關”,形成了政府和老百姓博弈的游戲模式,終使證券市場陷進了怪圈的輪回之中。 筆者從某證券交易所的網站上看到這樣一個收費明細表,其中有一欄赫然標著“證券交易監管費”,并標明“代中國證監會收取”。收取比例是按成交額雙邊收取0.04‰。 根據資料顯示,從中國證券市場成立以來,兩個交易所合計的歷年交易金額為325404.64億元,如果減去證監會成立前的交易金額,按照各時段收費比例分段累積,則很容易算出,中國證監會大約從股票交易中收取了近23億元的“證券交易監管費”。 對此,一些長期從事監管研究的專家認為,這是國際慣例,任何一個監管部門都必須收取費用,在證券金融市場最發達、市場監管最成熟的美國也是如此,因為這更能顯示市場化操作的規范性。 那么我們來看看美國究竟是怎么做的。 美國的證券監管機構全稱是“證券交易委員會”(簡稱SEC),它的設立基于美國《1934年證券法案》。 雖然SEC的確向證券交易所收取“交易費”用作監管成本,但是該法案有著一整套嚴格而詳細的規定。SEC每年都要根據機構成員、雇員、顧問和聘用的專業人士在工作中應有的報酬、費用報銷、辦公室租用等具體細節做出預算,送交總統直接領導的預算局。預算局審核之后,再提交報告給國會撥款委員會。國會批準以后,再根據總數來確定向各證交所收取交易費的比例,同時撥款給SEC。因為交易費要計入總預算額度,交易費多了,法律規定就要減少收費百分比,所以SEC的收費預算每年不僅一次,還要在年初、年中和年底分別上交“調整報告”,盡可能使收取數額保持到最低。在該法案第35、36條款的“撥款授權”的相關內容中,對具體的撥款用途,比如用于薪水和津貼、改進安全措施、強化監管項目程序計劃等每一筆款的使用都交代得極其清楚詳盡。 另外在信息披露的公開性要求方面,法案要求SEC每年不遲于4月1日在《聯邦公告》中定期公布前一年申請、并經批準的當年收取比例。 顯然,問題的實質并非是否收費和收費多少。美國《1934年證券法案》啟示我們的是:監管費用來自于國家對監管對象收取的費用,收入屬于國家,且由立法機構決定其使用權;證券監管機構應在多重監管之下保證這項費用的正當用途,而不致于成為其第二收入來源;該費用的使用情況應當保證有充分的信息披露;證券監管機構只是間接從國會撥款委員會得到所需要、并經審核批準的撥款。從根本上來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都為確保政府行政監管機構的獨立性定位和公正性安排,體現了一種維護公共利益、維護公平公正公開等基本原則的立法精神。 我國在監管費用收取的“形式”上,已經有一點學會了美國相關做法的表皮。比如,中國證監會每2~3年提出調整申請并由國家計委和財政部審核批準;收取的形式也是按一定比例向監管對象收取…… 但是在監管費用的收取、使用、監管、審核、披露等具體制度的安排上,實際上有幾個層面的問題值得討論。一,這項收入的用途是否正當?二,是否需要立法機構審核批準其具體用途?三,收入和支出是否有監管?由誰來監管?有沒有定期、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高度透明?四,該項收入的所有權屬于誰?是政府?行政監管機構?還是屬于老百姓? 好在第一個問題已經有人管了,2005年國家審計署首先審計的中央政府機構中就有中國證監會和銀監會。但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還有待改進:作為政府行政監管機構,所有的經費來源都應經過人大專門委員會審批,由國家撥款,建立收支兩條線的整套制度安排,以便從源頭上隔絕與市場的利益相關;更加及時充分地進行信息披露。 中國的改革一直采取沒有錢就給政策的習慣做法。但是關系到政府公信力的行政監管機構經費來源的制度安排上,萬萬不應采取這種損害政府公信力的做法。 另外,中國和美國在政府監管機構與其監管對象證券交易所的關系上,也有著根本的不同。 近幾年來,有業內人士如此評論:“在相當多的場合和相當長的時間中,政府行政監管機構甚至更像是一個調控指數的商業操盤機構。這事實上形成了一種最‘壞’的監管。”這正是因為有缺陷的制度安排使得理應超脫于市場的監管機構的部門利益和市場利益直接相關了,形成了與民爭利的不公平狀態。 本來最應該體現政府公信力的部門,卻因與民爭利,直接導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這也是證券市場政策調控最終失效的主因之一。可見,實質性的不公平已經嚴重傷害和窒息了市場。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證券市場的很多問題和怪狀,種種疑問也就迎刃而解……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