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拼經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重大信號

全力拼經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重大信號
2023年01月28日 07:07 市場資訊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 澤平宏觀 

  文 任澤平團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總結2022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

  會議要點如下:

  第一,總基調:全力拼經濟。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是“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釋放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提振各界信心的信號。

  第二,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明確提出“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預計2023年將提高赤字率,擴大地方專項債和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穩增長、擴內需、保民生。

  第三,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預計貨幣政策繼續降息降準,延續適當寬松。政策性工具和結構性工具發力寬信用,在推進基建、支持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穩樓市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四,提振市場信心,“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會議明確強調“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56789”的基礎性作用,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根本保障,只有民營經濟信心提振,2023年中國經濟才有望恢復市場活力和實現經濟復蘇。

  會議明確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第五,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可以考慮當前可以發放些消費券,幫助部分困難群眾度過暫時難關。“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

  可以考慮實施以新基建新能源為核心的新一輪大規模擴大內需經濟復蘇計劃,力度對標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風暴、2009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鼓作氣,化危為機,不僅提振經濟復蘇和市場信心,而且超前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升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如果力度不夠容易導致信心耗散,信心比黃金重要。

  第六,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12月15日,劉鶴副總理指出,“對于明年中國經濟實現整體性好轉,我們極有信心。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針對當前出現的下行風險,我們已出臺一些政策,正在考慮新的舉措,努力改善行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回暖。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城鎮化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有足夠需求空間為房地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房地產的政策拐點已經出現,走出困境最終還是靠市場信心恢復、供給出清和銷售回款。可以考慮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以支持改善型需求、下調首套房貸款利率以支持首套剛需、對低收入家庭和應屆畢業生的租房支出給予適當補貼、放開二線城市的外地首套購房限制、降低交易稅費等,改變此前過嚴的限購限貸措施,恢復到正常市場狀況,同時通過“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租購并舉”等構建新發展模式,促進長期平穩健康發展。房地產是重要的支持行業,穩樓市有助于穩增長、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

  要全面客觀看待房地產發展的歷史貢獻和存在的問題,幾十年來,房地產快速發展對拉動經濟高速增長、保障地方財政、為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提高人均居住面積改善民生等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績是主要的,同時也存在過度杠桿化、金融化、泡沫化、局部高房價等方面問題,但不宜妖魔化房地產,更不能采取“休克療法”,問題是在發展中出現的,也要在發展中解決,要軟著陸,避免硬著陸,老成謀國是通過時間換空間、長短結合的措施回歸實體經濟和居住屬性,實現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第七,平臺經濟迎來健康發展新階段。“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第八,穩就業、保供穩價、幫扶困難群體。“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九,統籌發展和安全是長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要求。“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第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

  中國老齡化正在加速到來,速度和規模前所未來。中國總和生育率全球倒數,少子化形勢日益嚴峻。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可能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最重要也是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事關國家民族持續繁榮發展,也關系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幸福。人口問題長期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巨大爭議,一直缺少有效共識和解決方案。根據我們對國際經驗的長期研究,生育補貼、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女性就業權益保障、輔助生殖、休假激勵等對提升生育率有幫助,這在法國、英國等效果明顯。2020年呼吁“是該放開三孩了”,2021年建議加大生育補貼,和多位人口學者、經濟學者、科學家一起創立“育媧人口”獨立智庫,旨在推動人口研究的進步和社會共識的形成。

  如果未來在放開經濟活動、擴大內需、發力新基建新能源、穩樓市、發放消費券、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等方面有較大政策力度,預計2023年1季度以后經濟將逐步復蘇,中國經濟將再度歸來。

  1  總基調:2023全力拼經濟

  會議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

  2023年的重點在重啟經濟,全力拼經濟,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著力擴大內需。

  全球經濟的新一輪衰退來臨,當前美國經濟開始放緩,歐洲經濟已經率先步入衰退,包括中國、韓國、越南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出口開始大幅下降,主因是美聯儲持續強力加息、俄烏沖突、歐洲能源成本過高、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等。

  2023年要對外部形勢的嚴峻性有充分估計,近期歐美PMI指數持續大幅下滑,12月中國出口同比-9.9%,比11月降幅擴大1.0個百分點,增速創2020年3月以來新低。

  根據國際經驗,防疫政策優化后,需要一個季度左右的調整期,如果未來在放開經濟活動、擴大內需、發力新基建新能源、穩樓市、發放消費券、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等方面有較大政策力度,預計2023年2季度以后中國經濟將逐步復蘇,再度歸來。

  可以考慮:向各界傳遞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放開經濟活動的明確信號,以穩定預期,提振各方信心;提高2023年赤字率,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為核心的新一輪擴大內需活動可以考慮發放消費券,打通國民經濟循環,幫助部分困難群眾度過暫時性困難,提振民眾信心;推動平臺經濟完成專項整改,推出“綠燈”投資案例,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為創新和就業作出貢獻,激發企業家精神。

  凡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事情正在起變化,過去壓制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四大因素均在邊際改善:美聯儲加息節奏或將放緩、防疫政策持續優化、房地產政策拐點已經出現、新一輪貨幣寬松和穩增長政策空間打開。

  2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預計提高赤字率,擴大地方專項債和特別國債的發行規模

  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2022年積極財政發力注重“提效能”,穩經濟。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6.71萬億元、比上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增長8.4%。上半年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等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落地見效,小微企業是受益主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4月至8月31日,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3萬億元,已獲得退稅的納稅人中,小微企業戶數占比達到93.7%。下半年廣義財政接續推動基建投資高增,8000億政策性銀行信貸、6000億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億專項債限額,助力穩經濟大盤。

  在“加力”上,

  一是適當提高赤字率,既體現逆周期調節作用,避免地方財政擴張過快帶來的債務壓力;又可釋放積極財政穩增長的信號。2022年兩會確定的赤字率為2.8%,赤字規模337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26500億元,地方財政赤字7200億元,中央財政承擔了78.6%的赤字。

  二是通過準財政工具助力穩增長,如專項債限額空間的使用、政策性銀行工具、PSL等。

  三是發行特別國債。特別國債的發行審批較為靈活,不計入赤字,2020年發行的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用于擴大投資和消費,很好地發揮了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的作用。

  在“提效”上,預計2023年經濟仍需基建發力,專項債需與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強配合,推動實物工作量的形成,提升財政實施效果。

  3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預計繼續降息降準,實施政策性結構性工具

  會議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

  預計貨幣政策繼續降息降準,延續適當寬松、合理充裕,穩增長和寬信用是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中國人民銀行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5000億。

  政策性工具和結構性工具發力寬信用,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一是用好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推動基建項目加快落地。截至目前,國務院調增8000億元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部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6000億,用于支持重大項目建設。

  二是支持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引導銀行對普惠小微存量貸款適度讓利,繼續做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務,加大對民營企業發債的支持力度。

  三是穩樓市。近期穩樓市“三箭齊發”,形成了信貸、債券、股權等三大融資政策支持體系。

  4  提振市場信心,“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

  會議強調,“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56789”的基礎性作用,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根本保障,只有民營經濟信心提振,2023年中國經濟才有望恢復市場活力和實現經濟復蘇。

  會議明確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中國是市場化、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動者和建設者,未來將沿著市場化、全球化的方向不斷前進,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5  擴大內需,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放開經濟活動,提高居民就業收入

  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2022年1-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0.2%,其中,12月消費同比-1.8%,扣除價格后的實際同比-3.7%。

  消費受消費能力、消費意愿以及消費場景等因素的影響,消費恢復緩慢一定程度受制于居民收入和就業。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5%、6.1%。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6.7%、4.8%,較上月回落0.4和0.2個百分點。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名義同比5.0%,兩年復合增速為7.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同比2.9%,兩年復合增速為5.5%。

  在促進消費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一是持續提升傳統消費。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費品質;大力發展智慧交通,釋放出行消費潛力;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二是積極發展服務消費。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四是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當前可以考慮發放些消費券,有利于打通國民經濟循環,幫助部分困難群眾度過暫時性困難,提振民眾信心。在資金來源上,可以定向與公開市場操作相結合發行特別國債;在發放范圍上,消費券應覆蓋所有行業、按人均發放,體現普惠性和公平性,帶動全民消費;可設置補貼率,比如80%;在發放通道上,線上發行為主、多平臺結合,有條件的城市可試點采用數字人民幣。(參考《關于發放消費券的建議》)

  6  啟動以新基建新能源為核心的新一輪大規模擴大內需經濟復蘇計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可以考慮實施以新基建新能源為核心的新一輪大規模擴大內需經濟復蘇計劃,力度對標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風暴、2009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鼓作氣,化危為機,不僅提振經濟復蘇和信心,而且超前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升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如果力度不夠容易導致信心耗散,信心比黃金重要。

  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中,基建和制造業投資表現較好,房地產是主要拖累項。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累計同比14.3%,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9.1%,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1.0%。

  2022下半年以來,專項債與政策性金融工具雙重發力,用以支持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對投資尤其是基建和制造業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振;2022年11月建筑業整體和土木工程商務活動指數均保持較高景氣。

  目前2023年地方債提前批額度已下達,起到了政策接續作用。近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于組織申報2023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抓緊申報一批2023年專項債項目。預計隨著專項債已募集未使用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工具自身以及撬動的資金逐步落實、基建項目加快落地,四季度基建將繼續有力支撐固投整體。

  在促進投資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一是加大制造業投資支持力度。加大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投資力度;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力度;完善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引導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制造業集聚。二是持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態環保、民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交通物流、能源、生態環保、水利、應急、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適度超前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我們近年倡導“新基建”,新基建是支撐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重大新型基礎設施,關鍵是三大新基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科技領域新基建,以改善營商環境、擴大開放、減稅降費等為代表的制度新基建,以教育、醫療、社保等為代表的民生新基建。

  7  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恢復市場信心,從政策拐點到市場拐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12月15日,劉鶴副總理指出,對于明年中國經濟實現整體性好轉,我們極有信心。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針對當前出現的下行風險,我們已出臺一些政策,正在考慮新的舉措,努力改善行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回暖。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城鎮化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有足夠需求空間為房地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房地產的政策拐點已經出現,走出困境最終還是靠市場信心恢復、供給出清和銷售回款。可以考慮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以支持改善型需求、下調首套房貸款利率以支持首套剛需、對低收入家庭和應屆畢業生的租房支出給予適當補貼、放開二線城市的外地首套購房限制、降低交易稅費等,改變此前過嚴的限購限貸措施,恢復到正常市場狀況,同時通過“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租購并舉”等構建新發展模式,促進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要全面客觀看待房地產發展的歷史貢獻和存在的問題,幾十年來,房地產快速發展對拉動經濟高速增長、保障地方財政、為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提高人均居住面積改善民生等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績是主要的,同時也在過度杠桿化、金融化、泡沫化、局部高房價等方面存在問題,但不宜妖魔化房地產,更不能采取“休克療法”,問題是在發展中出現的,也要在發展中解決,要軟著陸,避免硬著陸,通過時間換空間、長短結合的措施回歸實體經濟和居住屬性,實現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房地產是周期之母,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穩樓市有助于穩經濟、穩就業、防風險。

  近期穩樓市“三箭齊發”標志政策拐點已現,等待市場拐點的到來。穩樓市“三箭齊發”傳遞重要信號:1、部分房企上岸了,增信、展期、續貸、股權融資,這些工具都來了。2、不是所有房企都能上岸,保的是三好生現金流,而不是非三好生的資不抵債。3、上岸的房企重組整個行業、收獲未來城鎮化15個百分點、剩者為王,沒上岸的房企被重組、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參考《穩樓市“三箭齊發”:是該全力拼經濟了》)

  我們判斷,未來有兩大拐點,政策拐點,市場拐點。近期重磅穩樓市政策主要修復優質房企融資端,部分房企三好生迎來了困境反轉的階段性改善,暫時拿到了救命錢和上岸的船票,意味著房地產的政策拐點或已出現。但是,市場拐點未現,短期居民購房信心和能力還未明顯恢復,房企還將面對房地產市場低迷的時間考驗,以及正心正念保交樓的良心考驗。

  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此框架基礎上提出“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關鍵是城市群戰略、金融穩定、人地掛鉤和房地產稅”。房地產新模式,關鍵是長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租購并舉、金融穩定、房地產稅,用時間換空間,以促進供求平衡和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8  穩就業、保供穩價、幫扶困難群體

  會議強調,“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市場保供穩價,加強煤電油氣運調節,確保群眾溫暖安全過冬”,“保障好因疫因災遇困群眾和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穩增長就是穩就業,重點關注解決就業主力的小微企業經營困境。12月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3%、46.4%和44.7%,比上月下滑0.8、1.7和0.9個百分點,小微企業尤其困難。12月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44.8%,非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42.9%。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6.7%、4.8%。

  保供穩價成效明顯。PPI延續回落態勢,12月PPI同比-0.7%,豬肉價格也出現了放緩跡象,12月生豬價格月均環比-8.7%。CPI同比1.8%,較為溫和,但核心CPI同比0.7%,反映終端需求低迷,后續還需著重擴大內需。

  9  平臺經濟步入常態化監管,支持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要客觀看待平臺經濟,平臺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就業、科技創新、保障民生等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國的互聯網平臺走到了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從企業個體看,互聯網公司要從橫向擴張轉為縱向深入,保證自身高質量發展而不是進行無序的市場份額爭奪;從社會整體看,互聯網平臺的社會價值要從促進效率提升與契約環境建立,轉為在此基礎上的公平有序共贏,促進社會總體福利的提升;從國家層面看,服務國家新基建戰略,助力提升政府科學治理水平,對內是經濟增長新動能,對外是國家競爭新優勢。

  10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強

  會議強調,“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

  創新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抓手。創新活動前期投入巨大,因此離不開政策的鼎力支持。從認知與獲取層面、研發層面和落地層面共同推進,三位一體實現科教興國。首先,認知層面,促進教育公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讓每個人盡可能得到教育機會,提高意識,擴大基數,這是大眾創新的地基。第二,研發層面,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體制改革,建立市場化、多層次的產學研協作體系。切實提高科研人員與教師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力度。第三,落地層面,推動產學研結合。有效地實施產業政策,重點在于支持基礎領域、而非補貼特定企業,組建研發聯盟攻克技術難關。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十大報告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十四五”在20個領域接近120項重大項目部署中,超過50項與前沿科技攻關、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等科技攻關項目有關,預計“十四五”重大項目規劃將加快推進,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11  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會議強調,“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強化安全生產整治,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統籌發展和安全,既要發展,也要安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安全被擺在了重要位置。具體來看,一是長期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鏈韌性與安全。包括補齊供應鏈“短板”,攻堅克難,解決基礎“卡脖子”問題;拓展供應鏈優勢,維護產業鏈競爭優勢。二是要夯實糧食安全,做好保供穩價、糧食應急保障工作,保證農業流通高效順暢。三是提升能源資源安全和保障,推進清潔能源體系建設。我國立足本國能源稟賦,有計劃有步驟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當前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而深遠的變化,貿易保護主義、俄烏沖突、歐洲能源危機等問題使全球經濟面臨重重挑戰,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2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

  會議強調,“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

  中國老齡化正在加速到來,速度和規模前所未來。中國總和生育率全球倒數,少子化形勢日益嚴峻。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可能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最重要也是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事關國家民族持續繁榮發展,也關系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幸福。人口問題長期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巨大爭議,一直缺少有效共識和解決方案。

  根據我們對國際經驗的長期研究,生育補貼、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女性就業權益保障、輔助生殖、休假激勵等對提升生育率有幫助,這在法國、英國等效果明顯。2020年呼吁“是該放開三孩了”,2021年建議加大生育補貼,和多位人口學者、經濟學者、科學家一起創立“育媧人口”獨立智庫,旨在推動人口研究的進步和社會共識的形成。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涵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31 新贛江 873167 9.45
  • 01-31 億道信息 001314 --
  • 01-31 阿萊德 301419 --
  • 01-30 裕太微 688515 92
  • 01-30 湖南裕能 301358 23.77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