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目前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水平參差不齊、幾乎沒有A股公司主動披露相關數據。從2021年起,《財經》雜志與中創碳投每年都會聯合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榜,該榜從八大高耗能行業起步,將逐步覆蓋各行各業的主流上市公司。2022年起,還將增加碳中和榜
文 |《財經》雜志&中創碳投聯合團隊
11月17日,“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在由《財經》雜志主辦的“碳中和高峰論壇”上首發。榜單上100家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為44.24億噸,超過全國排放量的40%。總量榜前十名的公司,排放量接近全國的20%;前二十名的公司,排放量占到全國的1/4左右。
“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由“總量榜”和“強度榜”組成。總量榜,按照上市公司2020年度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由大到小排序,強度榜則按上市公司每萬元營收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
今年的榜單涵蓋了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他們分布在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業。從2021年起,《財經》雜志與中創碳投每年都會聯合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榜,該榜從八大高耗能行業起步,將逐步覆蓋各行各業的主流上市公司。2022年起,還將增加碳中和榜。
榜單展示
注:榜單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數據來源中,標注*,為中創碳投&《財經》雜志的估算數據,標注**的企業,自己有披露,但以調整后的數據排名,標注為空的企業,均采用自行公開披露數據;部分港股上市公司營收按1港幣=0.85元人民幣折算
注:榜單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數據來源中,標注*,為中創碳投&《財經》雜志的估算數據,標注**的企業,自己有披露,但以調整后的數據排名,標注為空的企業,均采用自行公開披露數據;部分港股上市公司營收按1港幣=0.85元人民幣折算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后一年里,所有與減碳相關的工作都開始提速。中國猶如處在巨變前夜,政府、企業、第三方機構……各方都在摸索、試水。
中金公司估算,參考2020年的價格水平,未來40年,碳中和將撬動約140萬億投資。如此龐大體量的資金將流向何處?在近半個世紀的減碳之路上,哪些行業的命運將被改變?哪些企業又將首先受到沖擊?
首當其沖的,是高耗能行業。2020年度,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99億噸,占全球總量約30%,居全球首位(見圖1)。而能源相關排放,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90%。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覆蓋的八大重點行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便是耗能主力。據中創碳投統計,2020年度,八大行業的碳排放總量合計約占全國碳排放的80%(見圖2)。
圖1:全球及各國歷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當下全國碳市場約50元/噸的碳價來計算,企業每購買1萬噸碳排放權,就要增加50萬元成本。在總量控制較為嚴格的歐洲,碳價約為50~55歐元,每購買1萬噸碳排放權,成本高達400萬人民幣。
碳排放數據對高耗能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衡量經濟效益、還是制定發展規劃,碳排放帶來的額外成本,都將成為決策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而企業增加的成本,也將以各種方式,不同程度地轉嫁出去,最終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
為支撐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上述八大重點行業,已經連續多年開展碳排放數據核算,并上報給政府部門,但目前并未對公眾公開。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首批納入2162家電力企業,后續將逐步納入另外7個行業。
為了增加公眾,尤其是普通投資者對企業碳排放情況的了解,《財經》雜志聯合中創碳投,共同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
這是在上市公司碳披露水平參差不齊現狀下的一個努力成果,也是一次突破。我們希望借此機會,向公眾普及碳中和知識,也希望能夠推動上市公司更加主動地披露相關數據、采取減排行動,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下面,我們將解讀榜單并介紹編制方法。
從碳排放榜看高碳行業發展趨勢
榜單上100家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合計約44.24億噸。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BP能源統計,2020年度,中國大約排放了99億噸二氧化碳,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的碳排放總額占全國的44.7%。
電力公司的直接排放,與其他行業外購電力產生的間接排放,可能造成重復計算。但是,間接排放在這些企業的排放總量中占比很小,即使考慮重復計算的問題,上述占比也很可能超過40%。
高額的占比,意味著這些公司在碳中和行動中處于重要地位,也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但是,作為上市主體,它們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100家企業,只有47家主動披露了2020年度碳排放總量。由于港交所對企業編制ESG報告的要求較為嚴格,港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況要明顯優于A股。榜單上,51家A股上市公司,僅4家主動披露;23家A+H股上市公司,僅3家未披露;26家H股上市公司,同樣僅3家未披露。
從分布來看,上榜企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體現了一定的“二八效應”。排名前二十的企業, 2020年度排放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合計排放約占百家企業總排放量的62.5%。
而總量排名前十的企業,2020年度排放量均超過1億噸,合計排放約占百家企業總排放量的46%。也就是說,這些“大塊頭”們,排放總量幾乎接近剩余所有企業排放總和。
排名前二十的企業,均為各自領域的龍頭。其中,電力8家,水泥6家,數量占比70%。
剩余的6家公司,分別是石化行業的“兩桶油”——中國石油(601857.SH)和中國石化(600028.SH)、煤炭行業的中國神華(601088.SH),鋼鐵行業的寶鋼股份(600019.SH),以及有色行業的中國鋁業(601600.SH)和中國宏橋(1378.HK)。其中,中國神華的排放,并非主要來自于其煤炭開采業務,而是來源于其發電業務。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榜單中其他煤炭開采企業。
分行業來看,電力、水泥、鋼鐵三大行業的排放總量規模相對更大。其中,電力與水泥行業的公司更是占據了總量榜前五名。
圖3 榜單各行業不同碳排放區間的公司數量分布
企業排放總量受到行業特性的影響,但首先與自身經營規模密切相關,而強度榜則更清晰地突出了行業特性。
強度榜衡量的是企業每萬元營收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排名前30的企業,幾乎全部來自于電力和水泥行業,而前10名,則幾乎被電力行業包攬。
從行業強度分布圖可看出,電力、水泥的排放強度要遠高于其他行業。鋼鐵行業雖然排放總量較多,但強度相對較小。而化工行業的排放總量相對較少,但強度相對較高。煤炭企業,排放量中的大部分來源于其發電業務,強度也相對較高。
作為石化行業的龍頭,中石油與中石化,雖然排放總量過億,位列前十,但由于營收規模巨大,每萬元營收的碳排放量僅不到0.9噸,強度較低。
圖4 榜單各企業碳排放強度分布
據中創碳投統計,八大重點行業合計約占2020年度中國碳排放總量約80%。而在這八大行業內部,電力、鋼鐵、建材合計占比約86%。其中,建材行業的排放,又主要來源于水泥。
綜合來看,電力、鋼鐵、水泥這三大行業,在中國的減碳行動中尤為重要。
減碳抓手,最關鍵的行業——電力與供熱
發電與供熱部門,為居民生活與經濟運轉提供了基礎保障,但同時也是碳排放第一大戶。據WRI(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發電與供熱行業產生的排放,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41.6%。
據中電聯統計,2020年,火電發電約占全國發電總量68%。火電發電,是將煤、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中國的資源結構富煤、貧油、少氣。因此,國內火電又以燃煤為主,氣電占比較小。從2020年底的全國發電裝機結構來看,火電裝機達12.5億千瓦,其中煤電裝機為10.95億千瓦。
燃煤發電能耗高、污染重,每發一度電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燃氣發電的兩倍左右。但我國天然氣資源探明率低,2019年對外依存度達到43%。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國要優先考慮發展風、光、水、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電。
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在碳中和的目標下,2050年,中國非石化發電量占總電量的比例將超過90%,煤炭比例則將降至5%以下。這意味著,屆時的發電能源結構,將完全倒置當下的現狀。
表1 榜單A股電力公司2020年度非火電發電占比
電力公司們正紛紛在新能源領域開疆拓土。大多數A股發電企業,都已開始布局風電與光伏業務。(見表1)
在我們的榜單中,那些非燃煤發電占比較高的企業,碳排放強度相對較小。(見圖5)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們在計算強度時,統一以全部營收作為除數。非火電業務的營收增大了分子。二是燃氣的單位排放量相對較小,氣電比例增大,排放量會相對降低,減少了分母。
圖5 A股電力公司2020年度非燃煤發電占比及碳排放強度
作為能源供給端,只有電力行業實現了“清潔”,下游的各行各業才能真正走向“低碳”。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也將在未來引發一場能源變革。
工業排放NO.1——鋼鐵
鋼鐵是現代工業的筋骨,但同時也是耗能與碳排放大戶。據《中國鋼鐵工業節能低碳發展報告(2020)》,鋼鐵行業排放量約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15%,在國內所有工業行業中居首位。
不過,根據強度榜單,鋼鐵行業每萬元營收排放量大約為3~5噸,處于高耗能行業的中間水平。
鋼鐵的生產工藝流程可分為長流程和短流程兩類。長流程,即將鐵礦石、焦炭等原材料,送入高爐中煉成鐵水,再進行煉鋼。短流程,則是直接用電爐,將廢鋼煉成鐵水,再制鋼。長流程的高爐冶煉過程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短流程的排放量相對更低。
在數據搜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榜上公司使用短流程煉鋼的比例較少。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鋼鐵處處長徐文立亦曾指出,中國鋼鐵行業電爐短流程占比不到10%,遠低于美國(62%)、歐盟(39%)、日本(22%)的發展水平,也低于全球(25.2%)的平均水平。
當前,我國短流程煉鋼發展面臨廢鋼資源供應不足和煉鋼成本偏高的制約。但提升電爐鋼工藝占比,增加長流程工藝中廢鋼的使用量是鋼鐵行業結構減排的重要方向。工信部2020年底發布的《關于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十四五”末,短流程煉鋼占比提升至15%以上,力爭達到20%,廢鋼比達到30%。鋼鐵行業是典型的難減排行業,要完成深度脫碳需要創新技術突破與高額資金投入。
據中金估算,假設鋼鐵行業在2019年實現碳中和,那么全行業大約要為此付出高達7000億的成本。
難以減碳的“皮膚組織”——水泥
植被和土壤是自然的皮膚,水泥則是人類社會的皮膚。數字水泥網的調研報告顯示,2020年度,水泥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我國排放總量13%。在工業大類中僅次于鋼鐵行業。
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水泥行業的排放,約50%來源于于石灰石在高溫鍛造下產生石灰的過程。東方證券研報顯示,水泥生產的過程排放占我國總工業過程排放的75%左右。
從榜單來看,水泥和電力一樣,屬于總量、強度”雙高“的行業。除亞泰集團、金隅集團、中國建材擁有較多的非水泥業務收入外,其余水泥企業每萬元營收產生的碳排放量為12~20噸不等。
原材料和生產工藝的限制,加大了水泥行業的脫碳難度。據中金測算,2019年,鋼鐵行業的綠色溢價為22%,而水泥行業綠色溢價高達156%。所謂綠色溢價,是指使用零排放燃料、技術的成本會比使用當下的化石能源、技術的成本高多少。簡而言之,就是以當下的狀態,需要為零碳排多付出多少成本。
中金預計,到2060年,鋼鐵行業的綠色溢價可下降至7%左右,而水泥行業僅能降至67%。可見,水泥行業的脫碳之路尤為艱難。
榜單編制方法
榜單范圍及選取標準:我們選取了2020年度營收大于60億人民幣,主營業務位于中國境內,在A股或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覆蓋,但不限于前述八大行業。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化工行業,我們目前僅列入自行披露排放量的企業。這是因為,化工產品種類繁多,產業鏈龐大而復雜,上市公司披露的公開信息中,可用于排放量估算的信息十分有限,較難把握估算誤差。
估算范圍:《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將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類。其中,范圍一是指企業控制實體的直接排放,比如化石燃燒,生產過程排放等;范圍二是指企業外購電力、熱力等產生的間接排放;范圍三是指除范圍二之外的所有間接排放,包括產業鏈上下游可能產生的所有排放。我們估算的是“范圍一+范圍二”,這也是大多數企業目前所能統計的范圍。就溫室氣體的種類而言,主要估算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各行業估算方法簡介:有53家公司未主動披露碳排放數據,主要集中在電力、鋼鐵、水泥行業,另有少數其他行業。我們對所有公司都進行了估算,但優先采用企業自行披露的數據。
發電企業:
發電企業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和凈購入電力排放,前者占比超過99.8%。因此,估算發電企業的排放量,主要看各類燃料的消耗量及每單位產生的排放量。
我們用產量×單位產量能耗,計算總燃料消耗量。發電企業主要生產電和熱兩種產品,企業在計算單位煤耗時,會在二者間進行分攤,分別得到供電煤耗與供熱煤耗,而主要披露的則是供電煤耗。因此,對于供電產生的排放,我們采用供電量、供電煤耗和單位煤耗碳排放因子計算,而供熱產生的排放,則主要依據供熱量和單位供熱碳排放強度估算。(注1)建投能源未披露發電量數據,在估算其燃料消耗量時,根據燃料成本折算。
火電的主要燃料為煤炭和天然氣。企業披露的供電煤耗,是不同燃料折算成標準煤(注2)后的數據,而燃煤和燃氣的碳排放因子差異較大。因此,根據每家企業的生產情況,我們對單位煤耗碳排放因子、單位供熱碳排放強度均進行了加權調整(注3)。
綜上,我們的估算公式為:發電企業碳排放=供電量×供電煤耗×加權的單位煤耗碳排放因子+供熱量×加權的單位供熱碳排放強度
鋼鐵企業:
鋼鐵企業的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工業過程排放、凈購入電力熱力排放。工業生產過程中,含碳金屬冶煉、石灰石分解形成的直接排放和粗鋼等含碳產品固定的排放,被稱為“工業過程排放”。
鋼鐵上市公司披露的數據中,可用于過程排放估算的信息有限,因此我們的估算公式為:鋼鐵企業碳排放=(粗鋼產量×噸鋼綜合能耗×單位能耗碳排放因子)/能源消費排放占比
其中,噸鋼綜合能耗,若企業年報未披露,則參考其他公開資料,取近年數據。單位能耗碳排放因子、能源消費排放占比,則是我們基于行業碳排放特征數據庫并依據上市公司歷史披露數據進行回測確定的。
水泥企業:
水泥企業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熟料生產過程。將石灰石、黏土、鐵礦石等原材料混合研磨后,得到生料,再將生料送入水泥窯中高溫煅燒,產出熟料。這一過程,需要使用外購電力、燃燒化石能源,并在石灰石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水泥上市公司的數據披露同樣有限,我們的估算方法是:水泥企業碳排放=各產品產量×可比產品綜合能耗限額×單位能耗碳排放因子+熟料產量×單位熟料過程碳排放強度保守值
其中,產品種類主要有熟料、水泥、混凝土。各類產品的單位能耗,參考政府規定的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值,即“可比產品綜合能耗限額”。根據不同產品生產過程消耗的主要能源種類,選取對應的碳排放因子。
對于生產熟料的過程排放,我們根據行業碳排放特征數據庫,獲取每單位熟料產量的碳排放強度。
其他企業:
煤炭、建筑、有色等其他行業,主要采用產品產量、產品單耗和碳排放因子計算碳排放。煤炭企業的發電部分,參考電力行業算法。
另有個別企業,采取的方法包括:咨詢公司、參考2019年披露碳排放數據推算、依據披露的能源消費總量及結構計算。
上述估算方法及關鍵參數,我們參考了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各行業碳排放核算指南、生態環境部更新的發電行業核算指南、各行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行業碳排放特征數據庫等等。
參考公司披露數據,及部分未披露企業的反饋,我們的估算誤差大約在±5%。大唐電力的披露數與我們的估算數差異較大,大唐電力回復《財經》稱,公司披露的2020年度數據非實測值,而是根據缺省值計算的結果,缺省值一般取保守的較高值,因此總量偏高。
結語
碳中和,表面是環境議題,本質是經濟發展與政治博弈議題,重點在于能源革命,關鍵依靠技術突破。最根本的,還是在于設計機制、形成合力,驅動自利的個體,為了實現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碳中和背景下,上市公司在低碳方面的表現,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公眾對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碳排數據也產生了更高的期待。但是,目前能做到這一點的公司并不多,尤其在A股市場,幾乎沒有企業主動披露相關數據。
上市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低碳減排上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將有利于增強自身競爭力、影響力,從而提升企業價值。做到公開、透明,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注:
1、對于每單位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量,以下統稱為“碳排放因子”,對于每單位產量產生的排放量,以下統稱為“碳排放強度”
2、標準煤是指熱值為7 000千卡/千克的煤炭。由于不同能源的發熱量不同,為了便于比較及統一核算,通常會將它們折算成標準煤。
3、加權方式:燃煤碳排放因子×燃煤比例+燃氣碳排放因子×燃氣比例;燃煤燃氣比例,參考發電量或裝機量
責任編輯:馮體煒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