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見習記者 楊慶婉 謝珍/文
“有些老資格的保薦代表人不簽字,并不代表不做事,他們有可能從事質量控制、流程管理等等”
“除了固定收入,可能還會有注冊獎勵、簽字費、項目提成和獎金。”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保代收入結構。
據了解,一般一個IPO項目簽字費就50-60萬。倘若一年簽2個項目,簽字費就有100-120萬。不過,就存在這樣一批保代,擁有“簽字權”卻從未行使過,也與高額簽字費無緣。
證監會數據顯示,目前具有保薦資格的券商有75家,注冊保代有1860人。據理財周報統計,其中449個注冊保代沒有簽過任何項目(包括再融資和IPO),占到總人數的24.14%。
這449個“0簽字”注冊保代,接近一半的人在2010年之前注冊,其中有12個首批注冊的元老。這么多年來,為何元老們一直“默默無聞”?面對高額的簽字費,他們就無動于衷?他們到底在做什么?
12名“老保代”無緣簽字費
2009年6月IPO重啟以來,融資增多,但仍有兩成以上的保薦代表人沒有簽字項目。這449個“0簽字”注冊保代中,有45人的注冊時間在2010年之前,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注冊的有171個,加起來接近一半。
雖然入行較早,但這些保代從未負責過任何項目的簽字,其中有12個是在2004年4月30日就注冊的首批保代。他們分別是劉潤松、喬暉、俞露、楊虎進、唐勁松、林昌、姜濟卿、黃山、陳宇杰、馮洪全、張鳴溪和尹利才。
從證監會數據得知,這12名首批保代的平均年齡在39歲,其中除了有兩位是本科畢業,其他10個人都擁有碩士學位。他們的工作經歷相當豐富,但7年來一直沒有簽字項目,實在讓人費解。
“項目由哪些保薦代表人來做并沒有一個刻板規律,情況通常是多變的,也存在公司要求指定保薦代表人的情況。”一位深圳投行執行總經理告訴記者。
“券商承攬一個項目,從最初接觸溝通就有保代參與,這時保代會針對擬上市公司給出專業意見,如果雙方接洽滿意,到簽約時就會將該保代確定下來。接著,另一位簽字保代再參與到項目跟進和深入階段。”
據了解,有項目的保薦代表人年薪在兩三百萬的并不在少數,甚至有知情人透露年薪500萬的都有可能。而一般的保薦代表人即使沒有簽過項目,年薪也有100萬左右,但沒簽字項目也就失去了“簽字費”、“項目提成”,甚至獎金。
“簽字費一般有五六十萬,但也有些券商將其打折兌現或直接不給簽字費的。”一位2004年就成為注冊保代的王先生透露。
保代拿著這么高的薪酬,如果沒有負責的項目,他們在干些什么呢?上述總經理告訴記者:“有些老資格的保薦代表人不簽字,并不代表不做事,他們有可能從事質量控制、流程管理等等。像我現在已經比較少做項目,即使是我拉的項目也會帶上一個保薦代表人去跟公司接觸,項目由他們接,我只負責了解進度。”
金元證券劉潤松成“跳槽王”
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加上金錢和權力的誘惑,券商保代的流動日益趨高。
我們發現,上述“0簽字”的12個首批保代,工作經歷相當豐富,多者有7份工作經歷,最少的也有2份,其中有10個曾在三家或三家以上投行呆過。
跳槽次數最多的要數現任金元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總經理的劉潤松,劉今年39歲,碩士學歷,遼寧人。在進入投行業之前,曾在工商銀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過,2001年進入大通證券投行部開始投行生涯。2004年注冊成為保代,2006年跳槽至海際大和融資業務部,2008年轉到中金公司擔任投行部高級經理,2009年跳至國金證券,2011年進入金元證券擔任投行部董事總經理。
劉潤松工作經驗頗豐,遺憾的是,其從未簽過任何項目。或許正如上述投行人士所說,一直在從事質量控制、流程管理等等,也或許是被高額的轉會費所“迷惑”。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保代的“轉會費”仍維持在150萬元左右。“只要換一家券商,不做項目就有百萬,這樣的誘惑驅使著保代們樂此不疲地跳來跳去。”
“確實存在有人為了轉會費而跳槽,但沒有項目做始終沒成就感呀,經常跳槽人家券商也不高興的。”王先生表示,“但沒項目也不能老閑著,總要播種耕耘才能有收獲,保代依然要出去找項目。”
而上述某投行執行總經理稱:“為轉會費而跳槽是一種可能,但一些大券商就不太可行,如果一個保代想進入中金、中信或平安等券商,基本拿不到轉會費的。他們的團隊人員充足,你情我愿即可。”
“0簽字”因所在券商缺項目
凡事皆有因。良禽擇木而棲,有沒有好的發展,平臺很重要。
注冊時間可作為緣由,但不能當做借口。“擬上市公司肯定偏向尋找有經驗的保薦代表人,但剛注冊的保代不見得沒有經驗,在其注冊前可能已經參與過項目協辦。如果公司項目比較多,即使剛注冊不久的保代也可以在項目上簽字。”
上述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像一些小型券商,幾乎沒有什么項目,很多保代都閑著也不出奇。”這類本身沒項目的公司養著保代,為了保證保薦機構資格,但卻沒有項目可做。
一些中小型券商,本身規模不大,保薦代表人總數少,但“0簽字”的保代所占比例很高。比如大通證券、華西證券、中德證券和太平洋證券,“0簽字”保代占比分別是75%、70%、47%和47%。
其中大通證券在今年7月28日才獲得保薦機構的資格,0項目情有可原。但2004年就獲得保薦資格的華西證券,7成保代沒有項目,2004年至今只做過棟梁新材的IPO、峨眉山旅游配股、金種子酒和瀘州老窖定增4個項目,這4個項目的簽字保代共有6人,其中4人已跳槽至其他券商。
此外,“0簽字”保代也有不少來自投行業務發展靠前的券商,比如來自國信、華泰聯合、招商和中信證券總共就有103人,占到23%。但這些券商本身規模也比較大,保代總數也多。
系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