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實習記者 韓哲熙
編輯 | 王姍姍
制圖 | 程 星
巴黎奧運會的乒乓球比賽在8月10日落下帷幕,中國乒乓球隊首次包攬所有單項的5枚金牌。對于那些因為關注奧運會才會每4年收看一場完整乒乓球比賽的觀眾而言,這是一個心滿意足的結果。
從男女單打、團體到混雙比賽,5個乒乓球單項比賽的觀賽熱度都非常高。據央視每日發布的收視率數據顯示,8月3日CCTV-5直播的陳夢對戰孫穎莎的女單決賽,成為本屆奧運會收視率最高的單期賽事,全國網平均收視率4.12%。
2024巴黎奧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后,陳夢與孫穎莎以冠、亞軍身份站上領獎臺。
盡管冠亞軍獎牌都已注定被中國隊的球員收入囊中,但現場的觀眾為球員加油助威呈現出一邊倒的局面:無論是打出的橫幅、手里舉著的球員名牌,還是一陣陣整齊響亮的加油口號中,幾乎都是孫穎莎的名字。
陳夢在現場“孤軍奮戰”的樣子,倒是收獲了電視屏幕前的很多“路人粉”。一位6歲孩子的母親在朋友圈寫道:“真的,連我兒子都說他想讓陳夢贏,因為現場沒人給她加油。”
而話題爭端的另一邊,為孫穎莎加油的人同樣感到委屈,不明白花了不菲價格到現場只支持自己喜歡的球員這件事究竟錯在哪里?
喜歡孫穎莎的李一特,去現場觀看了女單決賽。早在去年就與之前線下看比賽時認識的朋友商量到巴黎觀賽的可能性。去年5月,奧運官網第二輪放票的時候,她搶到了七八場比賽的門票,花費7000多元。
李一特表示,那場比賽的觀眾席氛圍,比之前法國隊主場的時候安靜很多。至于網上提到的喝倒彩和噓聲,她自己并沒有感受到。賽后李一特在小紅書發了一條支持孫穎莎繼續努力的帖子,收到了一些私信指責她“飯圈”和“無腦”。“被一些平常從來不看比賽的人隨便貼標簽,真的很離譜。”李一特說道。
這場女單決賽在事后收獲的討論熱度,已遠超出了奧運會任何一場冠亞軍之戰。
奧運會一向是被視為一個“為國爭光”的競技體育平臺,以“國球”著稱的乒乓球運動,更是承載了來自國內觀眾的奪金期望。對于那些平時僅僅是跟隨奧運會周期觀看乒乓球比賽的觀眾來說,巴黎奧運會女單決賽現場觀眾一邊倒的態度,可能是他們第一次感受到圍繞國乒球員的粉絲陣營的規模與忠實度。
當我們去觀察那些職業化賽事和球員個人商業化運營更完備的運動項目,比如籃球、足球和網球,一代一代會不斷涌現世界級的球星,球星的背后往往擁有大批重度粉絲型的觀眾。“球迷”與“粉絲”的身份之間本無需給出清晰的界定。
從這個維度講,乒乓球運動究竟從何時起通過何種方式在國內漸漸收獲了大量“粉絲型”觀眾的呢?國乒的“破圈”之路更值得回顧。
01
球員“明星化”的歷程
王達愛看球賽的一個原因是他自己平時也愛打球。他在小紅書上的ID名叫“來看乒乓球嗎”,時常會發帖分享乒乓球相關的科普知識。
在王達的記憶中,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始,乒乓球圈每逢奧運大賽都會收獲一波新的粉絲,社交平臺上對乒乓球的討論熱度也越來越高。那一年,張繼科奪得男單和男團的冠軍,至此,成為世界乒壇第四位男子大滿貫選手。
在國乒內部,張繼科和馬龍在2012年順利完成了與上一代球員馬琳、王皓的交接棒,本無更多話題,但4年后的里約奧運會上,張繼科因狀態不佳被教練當場訓斥“醒醒,這可是奧運會”,這一片段被做成了表情包,卻意外火遍社交網絡,令張繼科的微博人氣飆升,短時間內漲粉數百萬。從里約回國時,作為單打亞軍的張繼科收獲了2000個粉絲為他到機場接機,氣勢不僅遠超單打冠軍馬龍,也不輸給任何一個娛樂流量明星。
資料圖:2016年08月20日,北京,里約奧運會中國乒乓球代表團抵京,眾多粉絲接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后幾年,即使張繼科的競技狀態一路走下坡,但通過成功的粉絲運營,發單曲、上綜藝,仍然繼續收獲著作為體育明星的流量和廣告大單。
“張繼科比較帥,算是乒乓球第一次大規模出圈的球員。”王達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彼時張繼科贏得的人氣,顯然與鄧亞萍、劉國梁、王楠、張怡寧等前幾代國乒代表隊員有很大不同——他們幾乎都是憑借個人球技和數次拼下奧運會金牌而成為一代明星球員。
再后來,又一次新老交替的輪回同樣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重演。2021年被視為陳夢和馬龍這代球員的“當打之年”,而以樊振東和孫穎莎為代表的新一代球手也開始嶄露頭角。
但是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之后,王達很明顯感覺到,對于球員個人話題的討論熱度出現了質的改變——頭部球員粉絲數量出現了暴增并加入觀賽大軍,線下比賽票價開始暴漲,甚至一票難求。
在那些更趨于娛樂化和偶像化視角追星的粉絲型球迷的口中,樊振東和孫穎莎更常被稱呼的是他們的昵稱“小胖”和“奶莎”。圍繞新一代球員的短視頻主題,流量最多的也是比賽場外的各種花絮類內容,比如出入機場、吃飯、運動員的交流。
到了2024年巴黎奧運會賽前,按照國際乒聯的積分排名,王楚欽和孫穎莎分列目前世界男子和女子單打的第一名。這兩位選手還是混雙比賽的搭檔。于是,在王楚欽和孫穎莎各自的粉絲陣營之外,又出現了第三類粉絲——“莎頭”CP粉。后一類粉絲的追星心態顯然更接近娛樂偶像視角。
在微信視頻號的一條內容中,短視頻博主在巴黎奧運會混雙決賽的場館外拍攝到一群身穿統一印有王楚欽名字英文的T恤的中國觀眾,其中一位介紹,當天到現場看比賽的粉絲有800人。
8月3日那場引發爭議的女單決賽,官網A檔門票原價是280歐元(約合2182元人民幣),在國內電商平臺的票務代理渠道拿票,則已經炒到了超過1萬元。
“那天晚上看到孫穎莎輸給陳夢后,我真的很難過,為孫穎莎感到遺憾,會想到她還要為下一屆奧運會再拼4年。”26歲的羅敏說她愿意自己被貼上“孫穎莎粉絲”的標簽,但她不會去社交媒體找任何粉絲團隊加入。
除了小時候會和同學在課下偶爾打一盤乒乓球之外,現在的羅敏對乒乓球只有觀賽的興趣。
最初,短視頻平臺推送的比賽精彩合輯,讓她從競技體育的角度發覺乒乓球賽事的可觀賞性。從球技水平的角度,羅敏喜歡上的第一個球員是馬龍,她會仔細研究他的個人打法,后來她也喜歡上了孫穎莎。
“她打外協最多,勝率最高。她是個‘大心臟’,和可愛的外表會形成一個反差。”喜歡上孫穎莎之后,羅敏把她過去所有比賽視頻都看了一遍。她特意提及,幾年之前,孫穎莎在一場女單比賽中遇到當時的大滿貫得主丁寧,“全場也都是丁寧粉絲舉的牌子”,但她也覺得,如今確實有一部分孫穎莎粉絲的做法存在“飯圈化”的傾向。
01
國乒的第三次創業
單為球技和人品而喜歡某些球員——羅敏大概是國乒團隊最想擁有的那類粉絲。很多人并不知道,為了能影響更多普通國民回到比賽的觀眾席,國乒已經努力了12年。
也是在2012年,中國乒協前主席蔡振華提出了所謂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第三次創業”計劃。與之相對應的前兩次創業,都是以奧運會金牌為目標:第一次是立志從瑞典手中重新奪回國際乒壇的霸主地位;第二次則是要成為奧運會的“乒乓夢之隊”——盡可能包攬從單打、雙打到團體所有項目的金牌。
當國乒在國際賽場上形成了非常強悍的統治力,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也在逐漸顯現:當一項競技體育失去了輸贏懸念,比賽對于觀眾的吸引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弱。
在2012年前后,視頻網站和移動互聯網開始大量搶奪傳統電視媒體的觀眾,進一步令很多年輕觀眾對于乒乓球的關注機會,僅僅鎖定在了4年一屆奧運會“為國爭光”的榮譽之戰。
彼時,國內雖然也有一年一度的乒乓球超級聯賽,但并未成功推動乒乓球職業化賽事的發展。
王達回憶,2000年年初還有很多人會在線下買票看乒超俱樂部的比賽,就像足球和籃球聯賽一樣,場館觀賽氛圍也非常熱鬧,能看到很多橫幅,聽到非常整齊的加油聲。但2009年之后,乒超的熱度逐年下滑,后來還一度落寞到主辦方需要包盒飯、給贈票才能吸引人來看比賽的程度。
2014年的乒超聯賽甚至還首次出現沒有贊助商和轉播商的“全程裸奔”局面。
資料圖:2014乒超聯賽女團決賽,李曉霞、木子比賽瞬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蔡振華在倫敦奧運會后提出了乒乓球的三創目標,即推行乒乓球運動的市場化運作,形成乒乓球運動的職業化體系。這些目標的設立,本質上就是為了給乒乓球這項運動重新找回觀眾。
2013年之后擔任國家隊總教練的劉國梁,是國乒三創的具體執行者。回顧這場創業的關鍵點,是國際乒聯2019年8月宣布創立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并于次年6月宣布由中國乒乓球協會主席劉國梁擔任WTT理事會主席。
過去,乒乓球的主要國際賽事是由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組成的“三大賽”,拿下三大賽單打冠軍的選手正是俗稱的“大滿貫球員”。
賽事商業化運作成熟的體育運動,往往有著與之匹配的獨立職業化賽事體系和高額的獎金,和4年一次、沒有積分且獎金不多的奧運會相比,職業比賽更能吸引明星球員參與。如果想到籃球有NBA、網球有4場著名公開賽組成的年度大滿貫賽事,而足球靠著歐洲多個國家的年度聯賽就成功招攬了來自各國頂尖球員以及全球數億觀眾……從擁有很高國際知名度的職業化賽事的角度,乒乓球在其賽事結構上還有明顯差距。
在劉國梁的積極推動下,WTT建立了包括“大滿貫賽”“世界杯賽”“冠軍賽”“球星挑戰賽”“常規挑戰賽”在內的一套賽事組合拳,并在2020-2022年新冠疫情形勢最為嚴峻的3年,排除巨大困難邀請國際球員來中國打比賽,同時按照統一的積分計算規則對世界乒乓球運動員進行排名,試圖突破既往對集齊三大賽冠軍就等于大滿貫的認知。
WTT大滿貫賽,除了有200萬美元左右的獎金池,冠軍在積分上與奧運會享有同樣的2000分。
有別于傳統的三大賽,WTT也更重視觀賽體驗,增加了更多商業化的設計,比如在普通觀眾席之外另設價格翻倍、提供酒水飲料和獨立空間的內場VIP和包廂席位,冠軍賽、總決賽全程只設一張球臺,全場燈光聚焦于球桌兩側,營造明星球員比賽的氛圍等。
資料圖:2023WTT新鄉冠軍賽女子單打項目1/4決賽陳幸同對戰王曼昱瞬間。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3
熱愛的成本正在變高
客觀因素上,作為小球運動,乒乓球的比賽在觀賞性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比如球小速度又快,雙方攻防回合較短令比賽節奏細碎,遇到實力懸殊的情況20分鐘就能結束賽程,這些特征對普通觀眾而言,觀看體驗并不友好。
“在乒乓球的三要素——速度、力量和旋轉中,現在更傾向于力量球、回合球。”王達提到,2000年之后,國際乒聯不斷對乒乓球比賽的器材和賽制規則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小球改大球、每局21分制改11分制、禁用有機膠水等,從中帶來的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乒乓球比賽看起來越來越像網球,運動員大開大合、滿場亂飛的相持場面變多,比賽的觀賞門檻降低,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比以前更強了。
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社交媒體和微信朋友圈,也極大改變了觀眾與重大體育賽事的信息連接渠道。從2016年的奧運男團冠軍的3名成員——馬龍、張繼科和許昕被網友稱為“國乒三劍客”開始,運動員的個人魅力被互聯網凸顯放大,為國乒球員帶來了一波又一波巨大的流量。
順應這樣的趨勢,劉國梁個人也在不斷做各種“破圈”嘗試,比如帶領國乒球隊進北大校園交流,讓娛樂明星拍攝世乒賽宣傳片為國乒加油,甚至2021年他直接站上了《脫口秀大會》的舞臺。
2018年,劉國梁參加《吐槽大會》片段截圖。
東京奧運會后,隨著孫穎莎、王楚欽、樊振東、王曼昱等球員的知名度大漲,線下看一場他們比賽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生活在上海的球迷張心在今年5月WTT重慶冠軍賽之前經歷了一場搶票大戰。當時,他預判巴黎奧運會之后,國乒在國內球賽門票只會更貴更難搶,所以決定為這次重慶站的比賽好好拼一把,他花了將近4000元,先是在大麥網上搶到兩場比賽的原價票,然后又不得不找“代拍”加價才集齊了2天4場比賽的全部門票。
“沒有忠實的粉絲支持,我覺得乒乓球是賣不出這么高價格的。”張心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李一特曾去杭州亞運會和釜山世乒賽現場觀賽,亞運會混雙決賽的門票開票不到1分鐘就顯示售罄,原價800元的門票她最終是加了一倍的價錢花1600元才買到手。
大型商業化賽事的成功運作,必然離不開明星球員帶動的粉絲效應,而粉絲的關注點也很可能不局限于競技比賽本身。王達的觀察是,乒乓球圈的粉絲們做的貢獻已不局限于為比賽貢獻門票收入,在一些重大比賽后,很快會有不同語言版本的解說視頻翻譯,“包括平時一些外網的資訊搬運、各種資料統計都是粉絲做的”。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王達、張心、李一特為化名)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