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淙
上市公司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是資本市場欣欣向榮的動力源。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此前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亦明確提出要解決上市公司的突出問題,持續提高監管效能。
監管堅守主責主業,久久為功,不斷夯實資本市場的微觀基礎。三年來,監管工作的持續推進與改革成效如何?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近三年,上交所共發出各類工作函2800余封,累計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違規擔保1068億元,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質押比例超過80%的滬市公司家數已由峰值大幅下降,推動40家“問題公司”集中出清;與此同時,支持150家滬市公司披露重組159單,服務推出股權激勵方案1079家次……滬市公司市場生態的深刻變化,或成為映照一線監管真抓實干、踏石留印的一扇窗口。
讓監管“長出牙齒”
三年來,圍繞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服務實體經濟這條主線,上交所積極發揮一線監管功能,強化監管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懲處功能,綜合事中監管、事后問責多維度手段,從嚴整治市場亂象,抑制資金脫實就虛,引導公司專注主業。
首先是精準問詢異常交易。在日常監管中,上交所緊盯違法違規線索與重大風險苗頭,堅持一問到底、一追到底。一方面,聚焦異常現金資產交易,嚴防關聯方利用資產交易不當套取上市公司利益。譬如,某能源公司原計劃以43億元現金收購關聯方電力資產,不僅直接導致上市公司現金吃緊,還將大幅度增加公司的關聯交易。交易所問詢聚焦交易的必要性、大額現金收購的合理性,要求公司給出合理解釋。最終公司審慎考慮后減少了擬收購的標的資產,并調整支付節奏,大幅降低公司資金壓力。
另一方面,做好并購重組穩慎監管,堅決防止借助資本市場無序擴張和違法違規“造富”。上交所通過問詢深挖交易實質,重點加強對“三高”、盲目跨界、規避重組上市、利益輸送類并購監管。如某公司擬重組收購實控人虧損資產,標的資產非但經營業績、毛利水平持續下滑,還存在資金占用的情況。被問詢后,這些問題無處遁形,在市場和投資者的質疑下,公司只得終止方案。
其次是違規減持露頭就打。大股東、董監高及特定股東等的減持行為往往是投資者價值判斷的重要信號。違規減持不僅影響交易秩序,也干擾了投資者的理性決策。對此,交易所堅持對違規減持的高壓態勢,尤其緊盯繞道減持、惡意減持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違規行為,近三年共發出公開譴責19份、通報批評46份。
前期,對東方時尚、我樂家居等公司控股股東的違規減持行為,上交所第一時間對有關責任方進行紀律處分,并督促股東盡早回購減持股份,減輕違規行為的市場影響。
此外,針對有的公司股東借道轉融通違規減持行為,交易所也修訂發布自律監管指南,將相關情形全部納入規制范疇,不留監管空白。
再次是堅決遏制熱點炒作。“蹭熱點”“炒概念”刻意引導對公司信息披露的扭曲和誤讀,不利于資本市場基本功能的發揮。三年來,上交所始終保持對這類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此前,羅曼股份在上證e互動平臺回復提問稱,公司獲得了英國HOLOVIS22項專有技術的國內獨家許可使用權,其中包含了空間計算技術。涉及市場熱點,回復當日股價漲停。上交所當即督促公司發布澄清公告,說明公司所獲得的空間計算技術與市場熱點在應用場景、應用領域存在一定差異,避免誤導投資者,同時就信息披露不準確、不全面予以公司及董秘通報批評。
最后是密切緊盯募集資金。募集資金投向一定程度代表了上市公司發展方向,相關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對投資者的決策影響重大。針對部分公司存在募集資金使用不規范的問題,如頻繁變更募投項目、未單獨使用專戶核算、資金占用、購買非保本類理財等,上交所予以嚴厲打擊。
據悉,監管重點關注募集資金使用情況、項目達產水平,嚴限多元化和非主業投資,嚴格募集資金使用及管理過程中的審議披露要求,提高募集資金使用過程的透明度,嚴防募集資金違規使用風險,保障資金落到實處。如新宏泰募投部分項目存在到期未完成的情況,未能準確披露,且沒有對項目可行性、預期收益進行重新論證,甚至超期四年才履行終止程序。對此,上交所對公司、董秘、保薦機構均采取了監管警示。
有效整治突出問題
在監管出手與多方合力之下,曾經一度被市場廣泛詬病的資金占用、違規擔保、股份質押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在突出問題越來越不“突出”的同時,也為進一步凝心聚力推動滬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方面,清欠解保成效明顯。三年來,監管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協同地方政府、主管機構等打出一套深挖線索、限期整改、政策咨詢、從嚴懲處的“組合拳”,近三年共發出通報批評78份,公開譴責39份。2021年以來,滬市累計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違規擔保1068億元,141家上市公司大股東解除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1622億元,滬市公司尚未解決的違規占用、擔保余額大幅下降。
以清欠解保為牽引,一批公司的歷史包袱得以減輕。以海航控股為例,在多方推動下,公司通過引入重整投資人,以債務轉移、債權債務相抵的方式解決了資金占用約380億元,以關聯方清償、股票清償等方式解決了違規擔保合計約396億元。
與之類似,曾經備受關注的股票質押風險也在監管的強力推動下持續收斂。從滬市數據看,滬市公司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質押比例超過80%的公司家數已由峰值下降超八成,待償還金額壓降近四成。曾經受到大股東高比例質押影響的公司也能夠輕裝上陣、煥發活力。
對于資本市場深惡痛絕的財務造假,上交所的一線監管也持續緊盯,將挖掘財務造假等違規線索作為其信息披露監管的一大核心要務。以市場最為關注的年報審核為例,近三年來,滬市主板平均每年發出年報審核函件近200份,重點審核的公司占比從50%左右提高到接近76%,一旦審核發現造假的線索和疑點,第一時間移送上報,統籌啟動下一步核查工作。針對財務造假違規行為坐實的企業,近三年上交所共發出公開譴責17份、通報批評16份。記者關注到,近年來很多被立案調查的公司,交易所前期都有關注和問詢。
退市監管暢通出口
退市是長期困擾資本市場的大事難事。為解決這一資本市場“頑疾”,2020年,中央深改委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上交所扛起退市實施主體責任,嚴格落實退市制度,不斷拓寬多元退出渠道。改革以來,滬市已有40家公司強制退市,一批“空殼企業”“害群之馬”集中出清。
其中,財務類退市是最主要的強制退市類型。在“營業收入+利潤”的組合類指標下,曾經的“不死鳥”無處遁形。2021年以來,滬市財務類退市公司達26家。*ST富控、*ST秋林、*ST工新等一批“故事多多”的公司,也得以集中出清。
重大違法退市方面,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的*ST紫晶、*ST澤達,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其控股股東、董事長等也被公開認定終身不適合擔任董監高的頂格處理。相應的投資者保障措施加速落地,*ST紫晶先行賠付的10.86億元已給到投資者,*ST澤達特別代表人訴訟正有序推進過程中。
過去三年,11家滬市公司面值退市;僅2023年就有8家公司面值退市,其中7家都是“一輪到底”。這背后,既有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也有監管的精益求精、更進一步。
2023年,上交所進一步前移監管關口,通過約談、問詢、現場檢查等監管方式,讓退市公司在年報披露前明確了退市預期,為投資者做出理性的選擇提供了更全面和準確的參考。
“力度”之余更有“溫度”
監管的目標并不是“管”本身,而是為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提供助力。在牢牢捍衛資本市場底線的同時,上交所關切上市公司經營發展的訴求和需要,想公司之所想、急公司之所急,做好服務上市公司的“店小二”。
2021年以來,上交所服務主板、科創板公司利用資本工具“強身健體”:支持150家上市公司披露重組159單,合計金額5561億元;服務滬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方案1079家次,科創板公司中,超六成推出過股權激勵計劃,其中九成公司選擇第二類限制性股票,靈活的激勵制度為科創企業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提供了助力。
此外,上交所還積極搭平臺、暢渠道,為上市公司通過業績說明會、集體路演等形式向市場傳遞價值、贏得認同提供服務支持。目前,滬市公司年報說明會基本實現全覆蓋、半年報說明會覆蓋率超九成。視頻召開比例達30%,越來越多的公司采用行業說明會、集體說明會等新形式,述說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