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海證券報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林淙)近期,北向資金流出成為市場關注焦點。部分投資者往往將北向資金視為“聰明錢”, 然而有資本市場研究專家指出,這一看法可能高估了此類資金的前瞻性,低估了此類資金的復雜性。
對此,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勝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從三個層面分析了如何科學、合理、客觀地看待北向資金的動向。首先,從資金構成來看,北向交易的內部構成較為復雜,既有長線配置型(Long-only)和短線交易型資金,亦有主動管理型及被動跟蹤型資金。不同類型的資金,其交易風格、交易偏好、交易策略、交易時機的選擇均有較大的差別,在擇股、擇時、事件驅動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資金特征。
其次,北向資金內部結構比較復雜,經常在交易方向上呈現出完全相反的狀態,以2023年4月14日至6月30日為例,期間陸股通累計流入21億元,但是成交金額前30的外資及港資銀行席位流入113億元,前30的中外投行席位流入657億元,這就意味著兩類交易席位中30名以外的席位可能總體呈現出賣出狀態,才使得總體累計流入僅僅21億元,大小交易席位交易方向竟然截然相反。因此,不能將北向交易的資金凈流入或流出盲目地看作是外資在看多或看空A股市場。
此外,從全球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實踐來看,歐美等國際主流資本市場沒有盤中實時披露某一特定類別或交易渠道的投資者交易信息的慣例,更不會詳細區分國內投資者和國外投資者的交易和持有情況。以美國市場共同基金為例,根據美國證監會(SEC)要求,美國的共同基金需每月向SEC提交持倉明細報告(通過N-PORT表格),但SEC對公眾披露的信息僅限于每季末的持倉情況。而盤中高頻公布陸股通資金動向,可能引起一部分趨勢資金跟隨,進而引發更大的市場波動。
王勝還關注到,現有北向信息披露中涉及特定交易時段的信息披露,極易引起市場誤解。例如,在收盤集合競價時段,由于申報時間和成交時間存在3分鐘分離,使得北向已用實時額度單邊快速增加,然后驟然下降,導致市場可能錯誤解讀成尾盤發生境外資金“異動”,認為出現境外資金大舉買入,隨后迅速賣出的情況。
責任編輯:尉旖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