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代糖之王”的阿斯巴甜,正在遭遇全方位質疑。
6月29日,一則有關全球代糖市占率最高的“阿斯巴甜”的消息在坊間流傳。該傳聞稱,世界衛生組織(WHO)下轄機構下個月將披露一份評估結果,其內容涉及食用阿斯巴甜是否可能存在導致癌癥風險。
根據尚普咨詢,代糖行業分為天然提取類和人工合成類。其中,人工合成代糖占據68.5%的代糖市場份額。同時,阿斯巴甜在人工合成代糖市場份額達到36.2%,是所有代糖中市場份額最高的單類。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國內資本市場上,絕大部分A股代糖生產企業都不生產阿斯巴甜。而由于存在替代阿斯巴甜的預期,A股代糖公司普遍有尚佳股價表現。
6月30日收盤,主營赤蘚糖醇等代糖的保齡寶(002286.SZ)、三元生物(301206.SZ)分別上漲9.95%、9.86%;主營羅漢果提取物的萊茵生物(維權)(002166.SZ)漲停;老牌代糖龍頭金禾實業(002697.SH)上漲4.89%,代糖新貴晨光生物(300138.SH)上漲3.59%。
代糖企業被追問“是否受益”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WHO評估報告將在7月正式對外披露,屆時WHO下屬機構將成立一個專家組對其進行評估,阿斯巴甜是否致癌也將在此后得出一個“初步結論”。
對阿斯巴甜食用風險的關注其實由來已久。
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以食用風險為由,首次規定了人體每公斤重量每天攝入的阿斯巴甜不超過50毫克的建議,歐盟方面則采用了更嚴格的限制,規定同樣條件下使用量不超過40毫克/公斤。
然而,一罐零度可樂約為58毫克,一位正常成年人的體重都在40公斤以上,其意味著“建議”實際不影響絕大部分人對零度可樂的飲用。
2014年,中國出臺食品添加劑新政,要求添加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的,需注明后者含“苯丙氨酸”,因該化合物會導致過敏反應,增加患病概率及影響神經系統。
自此之后,阿斯巴甜代糖潛在的安全性爭議,引發數次大規模討論。
一鯨落,萬物生,覬覦“代糖之王”地位的其他代糖品種不在少數。
人工合成代糖方面,包括被元氣森林帶火的第三代代糖赤蘚糖醇,第四代的安賽蜜、第五代的三氯蔗糖等均屬于熱門的阿斯巴甜替代品。
而在更新潮的天然提取甜味劑領域,又有甜菊糖、羅漢果甜苷等品種同場競逐。
6月30日,阿斯巴甜致癌風險受到關注后,國內代糖企業開始也在被投資者輪番追問。
“公司核心產品天然甜味劑主要從甜葉菊、羅漢果提取而來,屬于新一代天然、健康、安全的甜味劑。”,萊茵生物對此回應。
除此之外,包括三元生物、晨光生物、金禾實業等代糖巨頭均被要求質評WHO對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包括是否能借此獲得阿斯巴甜的市場份額。
雖然阿斯巴甜在全球占有率頗高,但皆因兩大軟飲巨頭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旗下零度、纖維、健怡產品均使用阿斯巴甜,同時,大部分國內新式茶飲企業卻使用三代以上代糖作為“無糖飲品”甜味劑。
行業競爭加劇
在近年刮起的無糖飲料的風潮之中,三代,四代甚至五代甜味劑,開始在部分飲品帶動下逐步提升認知和占有率,眾多公司也開始推動其代糖產能擴充。
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公司也在部分無糖單品中開始嘗試四代、五代甜味劑。
據記者整理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明確與可口可樂有合作的國內代糖上市公司,包括金禾實業、三元生物、保齡寶,其合作的代糖品種包括四代安賽蜜、五代三氯蔗糖兩類。
數據顯示,金禾實業截至年報的安賽蜜產能為12000噸/年,三氯蔗糖產能為8000噸/年,截至目前其產能在國內仍首屈一指。
不過,2020年由醋化股份計劃投產的1.5萬噸乙酰磺胺酸鉀(即安賽蜜),近期已經實現試生產運行,尚未投入量產。而一旦該公司1.5萬噸產能入市,有望改變金禾實業一家獨大的格局。
行業競爭格局在被元氣森林帶火的赤蘚糖醇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
作為國內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商,擁有13.5萬噸產能的三元生物,其赤蘚糖醇毛利率已從2021年的41.56%快速下降至2022年的10.50%。
“赤蘚糖醇行業惡性競爭,使得銷量及銷售價格均受到很大制約,銷售價格由23元/公斤降至10元/公斤。同時,受2022年宏觀經濟壓力,疊加飲料市場需求不盛等影響,導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下降,出現業績下滑。”三元生物在年度業績會上表示。
眾多代糖產品中,包括天然提取物代糖近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其對人工合成代糖構成一些異類同質產品競爭。
比如,由萊茵生物生產的羅漢果甜苷已經被奈雪的茶全面使用,后者更在飲品瓶身顯眼位置展示羅漢果甜苷成分,主動尋求與其他零糖飲品的差異。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記者舉例說明:“比如羅漢果甜苷,其因為自然提取物的緣故,自然而然被貼上健康的標簽,因此很可能成為未來甜味劑的趨勢。”
同時,朱丹蓬也告訴記者,即便是天然提取物為主,雖然量產需要一定的基礎含量,但代糖整個行業都沒有明顯的技術壁壘。因此行業熱度提升之后,可能會迎來比較激烈的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受到關注。
5月15日,WHO便發布了一封指南,建議不要使用包括赤蘚糖醇、安賽蜜或三氯蔗糖等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同時,針對阿斯巴甜的“指控”,6月29日,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也在官網發文回應,其認為對阿斯巴甜的質疑值得警惕,因為它與“數十年來高質量的科學證據相矛盾,參考低質量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誤導廣大消費者,期待對阿斯巴甜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作者:趙云帆 編輯:朱益民)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