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降費成為常態,業績提升對基金公司更加重要,這也對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日,市場對于基金公司降費的事情討論不絕于耳。6月27日,金鷹基金、鵬揚基金、中融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公告稱,旗下部分產品參與基金代銷機構相關費率優惠活動或下調產品管理費等。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6月以來約有超過280份關于基金實行費率優惠或參與費率優惠活動的公告,涉及近90家基金管理人。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費率降低是大勢所趨,不過仍需要時間;同時,基金公司更要聚焦如何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和服務質量。
多只基金宣布“降費”
6月27日,萬家基金發布公告稱,對萬家年年恒榮定期開放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下稱“萬家年年恒榮”)的管理費率、C類基金份額的銷售服務費率進行調整,即將萬家年年恒榮的管理費年費率由0.40%調整為0.30%,將C類基金份額的銷售服務費年費率由0.40%調整為0.30%。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萬家年年恒榮的規模為1.64億元。
無獨有偶,6月26日,泰信基金公告稱,下調泰信鑫利混合基金管理費率、基金托管費率,即日起將基金的管理費率由1.2%/年下調為0.4%/年,托管費率由0.2%/年下調為0.1%/年。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剔除基金產品在直銷渠道或部分銷售平臺實施費率優惠外,截至6月27日,至少有15只基金產品在本月下調了相關產品費率,包括了債券型、混合型、貨幣型等不同類型的基金產品。
對于調整產品管理費和托管費的原因,公告的闡述基本相似:“為了更好地滿足投資者投資理財需求,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成本”“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或為答謝廣大客戶長期以來給予的信任與支持,決定旗下基金參加某平臺的費率優惠活動等。
“降低管理費和托管費率有可能是為了解決‘迷你’基金的手段,是做大基金規模的一種嘗試?!币晃淮笮凸蓟鹑耸繉τ浾弑硎?,降低管理費和托管費率是比較常見的銷售手段,一般是為了讓利投資者、提高產品競爭力,或者是為了吸引機構投資者。
以泰信鑫利混合A為例,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26日,作為一只偏債混合型基金,該基金今年以來的累計凈值增長率為0.56%,自2017年5月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率為14.29%,跑輸基準15.49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或因產品業績表現,泰信鑫利混合A的運作時間雖已超過6年,但基金規模已經歸于“迷你”。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產品的A類和C類份額的基金規模合計僅為415.47萬元,接近退場邊緣。
“有些產品長期規模小,業績也一般,但始終沒有清盤,可能是因為階段性出現資金大量申購、基金份額暴漲的情況,這時候有一些費率優惠也很正常?!鼻笆龉既耸扛嬖V記者,有些“迷你”基金突然大幅下降管理費,有可能是為了保殼,方便“幫忙”資金進場。
“其實降費主要是為了讓利基金持有人,增強投資者獲得感,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主銷渠道或者機構客戶有要求?!币晃唤谟挟a品降低費率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其中還有一部分考量是為了響應市場的降費“呼聲”。
基金降費討論背后
連日來,關于基金降費的討論愈演愈烈,但從近幾年的數據對比來看,相關公告并未明顯增多。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7日,6月以來約有280份關于基金實行費率優惠或參與費率優惠活動的公告。2022年、2021年同期數據大約在310份、350份,而2020年同期數據在270份左右。
據記者觀察,公告中絕大部分是基金產品在直銷渠道或部分銷售平臺參與費率優惠活動。而從產品類型來看,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是降費的主要力量,而主動權益類產品相對較少。
“有些產品在某些合作渠道是長期有優惠的,是已經和渠道商量好的一種互惠互利?!币晃徊辉竿嘎缎彰幕鹑耸繉τ浾弑硎?,在市場震蕩調整、基金發行持續遇冷的背景下,渠道會通過降低申購費等方式吸引投資者,提高在同類產品中的競爭優勢。
談及產品類型的不同,該基金人士則告訴記者,相較于權益類產品,債券型基金產品的業績波動并不大,加上本身機構持有人占比相對較高,因此降費的優勢會更大、需求更多;而對于前者的持有人而言,業績是比費率更加關注的因素。回顧部分新發的“爆款”基金,也多由績優基金經理掌舵,費率方面上并未有明顯優勢。
“管理費用通常用于支付基金經理的薪酬、研究及數據分析、交易及經紀手續費、營銷成本等,是產品運作資金的重要來源。”他進一步指出,對于部分產品而言,降低費率有利于提高基金管理規模,這樣實際收取的服務費用并沒有攤薄,依然可以維持產品的運營和發展。但如果“一刀切”,中小基金公司的處境會更加艱難。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與記者交流時表示,降費是營銷手段,能夠讓利于民,在任何時候都無可厚非,但不能不顧公司自身運營成本,進行盲目降費。因此,在降費的同時,基金公司應聚焦提升組織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
“基金降費能夠讓利于基民投資者,但是是否能夠獲得基民投資更多需要的是市場走勢、產品設計和基金自身的投資能力。”在田利輝看來,基金公司應該聚焦如何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和服務質量,而非開展同質化的價格競爭。
曾有嘗試但仍需時間
一直以來,公募基金管理費“旱澇保收”的模式曾引起投資者詬病,而這一問題也早已引起監管部門的警惕。例如,去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中提到,“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記、清算等費用。”
而公募基金行業對此也有不少實踐。Choice數據顯示,目前共有33只產品(不同份額分開計算)采取浮動管理費模式,例如東方紅產業升級混合采取分檔管理費率,安信價值精選則是固定管理費+對標絕對收益的浮動管理費模式。
從上述產品合并規模來看,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逾半數產品的規模不超過10億元,還有兩成基金的規模不超過2億元;從業績來看,上述產品的年內回報率在-10%至10%之間。
“費率只是影響投資者回報的其中一個因素,基金產品尤其是主動管理產品,穩定的收益水平是立命之本。”前述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如果降費成為常態,業績提升對基金公司更加重要,這也對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記者了解,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費率降低是大勢所趨,不過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海外經驗來看,例如美國股票型基金綜合費率自2.32%下降至0.95%,其中銷售費率(將一次性的銷售費用年化)從1.64%下降至0.11%,貢獻了絕大部分降幅,這花費了近30年的時間。而我國公募基金發展至今也僅有25年,“投資者認知需要時間,成熟的商業模式也需要時間。”前述公募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造成中美費率上的差異也有多重因素。天風證券研報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機構化程度較低、有效性較弱,主動管理的溢價更高;其次投資者教育以及投顧體系尚不成熟,基民整體對費率的關注度不高;商業模式的差異,美國基金銷售雖然也以代銷為主,但買方投顧體系下渠道費用主要由投資者單獨支付,而國內則存在較大比例的尾隨傭金,造成名義上的管理費率“虛高”。
那么,目前國內公募基金行降費與美國相比有多大差距?
天風證券數據顯示,將由銷售渠道收取的尾隨傭金剔除,2018至2022年主動權益基金的實際管理費率分別為0.96%、0.97%、0.98%、0.94%、0.93%,這一水平約對應美國2010年~2012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個人投資者比重提升,渠道尾傭占比提升,基金公司在2021年、2022年的實際管理費率降幅與美國近年水平相當。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