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萍:一見宋錦“誤”終身
“我想好好保護我的眼睛,因為世界上有那么多美麗的織錦,我還沒有看到。”一生研究絲綢,從1966年初識宋錦,到現在已經55年,82歲的錢小萍對宋錦,依然保持著“只若初見”的情愫。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簡宏妮 江蘇蘇州報道
盛夏時節,雨后的蘇州城空氣中帶著清香。在北寺塔的對面,有一座現代風格的白色建筑物,它就是中國第一座絲綢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博物館的后院里,曲徑通幽處有一棟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樓前掛著一塊牌匾: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
82歲的錢小萍身穿紫色宋錦服飾、說著一口吳儂軟語,作為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蘇州絲綢博物館創始人,錢小萍很多的時光與記憶都留在這里。
“我想好好保護我的眼睛,因為世界上有那么多美麗的織錦,我還沒有看到。”剛剛上映的紀錄電影《天工蘇作》里,錢小萍這樣說。從1966年初識宋錦,到現在已經55年,中國大概沒有人比她見過的宋錦還多。而她對宋錦,依然保持著“只若初見”的情愫。
結構的科學
1939年,錢小萍出生于江蘇省武進縣(編者注:現為常州市武進區)安家舍西洋橋一個地主農家,初中畢業后,趕上新成立不久的蘇州滸墅關蠶絲學校(后更名為江蘇省絲綢工業學校,再后又改為蘇州絲綢工學院,1997年并入蘇州大學)絲織專業首屆招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錢小萍放棄考高中上大學,毅然報考——此前她從未接觸過絲綢的相關知識,但絲綢在她想象中是“美麗的”“精致的”。
16歲那年的夏天,錢小萍帶著干糧和蘿卜干,從武進縣出發,前往蘇州考試,3天的考試后是漫長的等待,然后接到了錄取通知書。
從400多人里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屆絲織專業30多名學生之一,錢小萍最初心里想的是:“我可能不會靠這個吃飯。”沒想到,不久她就改變了這個想法,并終生浸淫于絲綢行業。
江蘇省絲綢工業學校絲織專業在當時名頭不小,由費孝通的姐姐、我國女蠶絲專家費達生和她的先生、著名蠶絲教育家鄭辟疆共同創辦。因為是第一屆,很多教材都是老師親自編寫。在班上年齡偏小的錢小萍,總是坐在第一排,認真地聽講,默默地分析絲綢織物的結構,學習絲綢的知識。
第一次被絲綢所深深震撼,緣于1957年去杭州都錦生絲織廠實習。兩個月的時間里,錢小萍首次領略了中國絲綢織錦精美而獨特的生產技藝,“我第一次知道,絲綢有那么復雜的工藝,有那么漂亮的產品,我感到很震撼,感覺自己有很多知識要學習和鉆研。”
同年夏天,錢小萍從江蘇省絲綢工業學校畢業,被分配到蘇州絲綢研究所從事絲綢新品種設計。在研究所,她在金純榮老師的指導下,花大量時間對各類織物進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大部分是錦緞類,這類織法繁復、色彩華麗的織品深深地吸引著錢小萍,也為她之后進行宋錦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她設計的處女作“瑩波沙”,以構思巧妙、工藝精良而獲得成功,行銷到蘇聯和東歐各國。
然而,在絲綢研究所工作的十幾年里,真正讓錢小萍聲名鵲起的,卻是另一項科技發明。
上世紀50年代末,紡織部和衛生部聯合下達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務,上海胸科醫院和蘇州絲綢研究所接受了這一新課題的研究,作為最年輕的設計人員,成為金純榮學生的錢小萍也參與其中。當時中國在人造血管領域還是一片空白,除了從國外帶回的一小段樣品外,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作參考,更沒有一點經驗作依據,完全要從零開始。而金純榮和錢小萍經過多方面的調研和學習,最后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代人造血管。
1966年,錢小萍的導師金純榮去世。1974年,由錢小萍主導研究的一種內壁有卷曲形絨毛的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也試制成功,經過臨床試驗,效果很好,這就是中國第二代人造血管。這項技術1983年獲得國家發明獎三等獎,并取得了國家專利,在各大醫院推廣應用。
1986年4月,錢小萍被國家科委選定,參加了“日內瓦第14屆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會”。在會上,錢小萍發明的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榮獲“國際發明鍍金獎”。站在日內瓦講臺上的錢小萍,被誤認為是醫生,她只能跟人解釋:“我不是醫生,我是設計研究紡織人造血管的科技人員。”
談及絲綢織物和人造血管的共通之處,錢小萍說,它們都是織物結構的科學。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以錢小萍為代表的全國首屆科班出身的絲織專業畢業生,所習得的,是一項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跨界綜合性技藝。在研究設計人造血管的過程中,錢小萍撰寫的論文《論管狀組織》發表在《紡織學報》上,并在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榮獲A級論文獎。
“我需要去搶救它們”
宋錦第一次大面積“出圈”是在2014年。在2014年APEC峰會上,各國領導人穿上了一身“新中式”華服,它們沉著雅致、精致含蓄,完美體現了東道主中國的大國氣度和文明古國風范。這次走紅的“新中裝”,主體面料正是選用了錢小萍所設計的宋錦。
而在宋錦驚艷世界之前,這種興盛于南宋時期、曾被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所青睞的傳統面料,已經讓錢小萍牽腸掛肚了48年。
1966年,錢小萍被蘇州絲綢研究所派往蘇州宋錦廠做設計調研。負責品種設計的錢小萍,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主要是收集宋錦樣品,分析織物結構。那是一段和宋錦朝夕相處的時光,也是她和宋錦的“人生初見”。在錢小萍看來,宋錦是一種美麗典雅、能代表中國傳統美學的面料,她稱宋錦為“經緯顯花錦”,形容它“文靜、美麗、內斂、高貴”。
14世紀到19世紀是宋錦的鼎盛時期。20世紀初,因為受西方現代化工業的沖擊,以及多年的戰亂,傳統宋錦一度衰落,制作技藝幾乎失傳。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宋錦業已奄奄一息,瀕臨絕跡,新中國成立后,宋錦業重獲新生,但“文革”后,傳統宋錦織機和織錦工人都所剩無幾。
上世紀90年代,在包括生產宋錦的廠家在內的蘇州大量絲綢廠遭遇倒閉潮期間,錢小萍搶救、保護、展示和弘揚中國絲綢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工作也如火如荼——1989年10月,她所創立的國內首家絲綢主題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開館,她將該博物館設計成集收藏、展覽、陳列、研究、復制、織機操作和宣傳、購物、餐飲于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當時,她的想法很簡單,“我們絲綢博物館要自力更生發展下去,還要貼錢做宋錦的研究”。
鼎盛的時候,在政府每年只有10萬元補貼的情況下,蘇州絲綢博物館擁有百來號員工,錢小萍再現了“東北半城,萬戶織聲”的古老蘇州城盛景,創造性地將各式織機和紡織工人搬進了博物館。為了征集和運送一臺傳統而笨重的漳緞機,她將它們先暫存在妹妹錢小芬鄉下的家里,然后將織機拆成不同的部分,用船分別運到蘇州。
與此同時,錢小萍也沒有放松科研項目和新產品的開發。她發現,相比南京云錦和四川蜀錦的日益興盛,源于蘇州的宋錦卻瀕臨技絕的境地,于是,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歷代絲綢織錦的研究復制上,又創建了中國絲綢織繡文物復制中心。每當有絲綢文物出土時,她總是不顧細菌感染的危險和旅途的勞頓,欣然前往,如獲至寶。
而讓她深切感受到宋錦瀕危的,是一家宋錦廠的倒閉。因為就住在工廠對面,當看到紡織機器、產品散落一地等待被“料理后事”,曾經的牌匾風雨飄搖,錢小萍意識到“我需要去搶救它們”。她掏錢買了一些機器和樣品,這些至今還作為蘇州絲綢博物館庫房里的珍貴藏品。
往后很多年,錢小萍將個人的人生軌跡和宋錦緊緊聯系在一起:她帶領學生復原和創作了四合如意紋宋錦和《璇璣圖》宋錦等多幅作品;修復和復原了失傳的宋錦花樓織機;受蘇州市文廣局領導委托,負責撰寫了《宋錦非遺申報書》,并給當時的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寫信,為宋錦2006年列入國家非遺項目做出了貢獻;撰寫了《中國宋錦》一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宋錦的歷史文化和宋錦的織物結構、紋色以及制作技藝……
默默耕耘數十載,瀕危的宋錦和低調的錢小萍,都迎來了一些高光時刻。2007年,錢小萍被評為“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同一年,在蘇州市文廣局和蘇州絲綢博物館領導的支持下,成立了錢小萍古絲綢復制研究所,中國絲綢協會給她頒發了“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
在宋錦因為APEC峰會驚艷世界的同一年,錢小萍歷時6年完成的宋錦作品《西方極樂世界》一經面世便引起業內轟動。
宋錦《西方極樂世界》圖軸原件由蘇州織造局以宮廷畫家丁觀鵬的畫圖為藍本織成,300多年來一直封存在故宮博物院。錢小萍在文獻上看到彩織的“西方極樂世界圖軸”照片,深受震撼。6年間,她自籌資金,與南京云錦研究所合作,集結了十幾個工人和技師,一點一點將它復制出來。被成功“復活”的宋錦《西方極樂世界》圖軸,長3.86米、寬1.72米,整個圖軸運用了幾十種絲線,創造了278個神態各異的人物和各式亭臺樓閣、奇花異鳥,堪稱壯舉。
逆境中的領頭“杜鵑”
“錢小萍的工作集高、精、尖于一體,她仿佛一只啼血的杜鵑,在漫漫絲綢之路上,踐行自己復古創新的華彩人生。”江蘇省原副省長、教授、博導吳錫軍曾這樣評價這位同僚兼摯友——她們都是首批高級工程師,也都曾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前后15年聚首在一起。
張謇的孫子,曾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張緒武也十分支持錢小萍,在蘇州絲綢博物館新館的奠基儀式上,他送了一幅親筆提寫的條幅“千語萬步,終成因果。并附言:千年絲綢之鄉建立絲綢博物館,順理成章,但并不為所有的人理解。錢小萍同志為繼承發揚民族精華,講千言語走萬步路,激勵眾心,依靠群力換來今日奠基之慶,一表敬意也,為自勉自責”。
錢小萍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先生金振明相識于微時,已經攜手走過了金婚。兩個兒子在各自的領域都非常出色,孫子孫女也都已經成才。在他們的鄉間別墅里,錢小萍有一個花園,種著枇杷樹、石榴樹、桂花樹,她的陽臺上也種滿了花。她和老伴兒一起料理家務,打理花園。
種花和看書是錢小萍為數不多的休閑項目。除此之外,她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樣,每天5點多醒來,腦海中所規劃的就是一天的工作,“我不舍得浪費一點時間,所以我才可以一生做那么多事。”老伴兒為此常常勸說:“你不要拼老命了,你留一點老命我們一起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名利和幸福都有了,錢小萍目前最焦急的事卻有兩件:一是能多帶幾個徒弟,把宋錦織造技藝一代一代傳下去;二是設計出更多的宋錦作品,在傳承的基礎上有創新,“我不希望有人認為宋錦作品只能在博物館,我們也可以創新,也可以走向市場。”她最近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雙面彩色提花紗羅和雙面彩色提花織錦。
回顧一生,錢小萍無限感慨:“我這一生,很多事都是從逆境中開始,在逆境中完成。”看起來矍鑠而健談的她,卻有一身的病痛:由于用眼過度,視力已不太好;曾因醉心于研究剛出土的織物文物,而導致肺部細菌感染;做過膽囊切除手術和腰椎管手術;換過人造膝蓋……煉染廠廠址上建起來的蘇州絲綢博物館,土質潮濕,她的館長辦公室是一間逼仄陰暗的小房間,當她忘我工作時,常常感受不到陰冷潮濕對自己的影響。
在接到設計第二代人造血管任務的時候,正值“文革”時期,錢小萍因為成分問題被安排參加蘇州絲織試樣廠的建廠勞動。白天,她在車間勞動,晚上回到家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創立和經營蘇州絲綢博物館期間,她的母親、丈夫、妹妹、外甥女都陪她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沒有資金、沒有場地、沒有人才,仿佛平地起高樓,她不僅是總設計師,也是工人。在她艱難創業時,丈夫曾以每年25萬元的租金租用絲綢博物館新館的辦公室,以補博物館日常運營的無米之炊。
沈芝嫻是她的外甥女,從蘇州絲綢博物館成立開始,一直跟隨著她。錢小萍曾經有機會給員工提供編制、分房,但這些好事統統都沒輪到家人,因為她要把最優厚的條件留給科班畢業的引進人才。妹妹錢小芬同樣跟她一起經歷了博物館創立,但直到妹妹退休,錢小萍才意識到因為沒有給對方繳養老金,導致她沒有退休工資。
錢小萍淡然地說:“做人做事,竭盡全力就無遺憾。”歲月仿佛并沒有將過往的風霜刻在她的身上,而只是贈予她更多的堅韌和使命感。
責任編輯:蔣曉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