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生態文明覺醒
密云水庫這一泓凈水的60多年,映照的是生態中國的建設之路,破解的是保護與發展的世界性難題。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周宇
一年前的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云水庫的鄉親們回信,字里行間飽含著對守山護水人的親切關懷。
60多年前,新中國在大力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拉開了氣壯山河的大規模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序幕。密云水庫正是誕生在這一歷史階段。20萬軍民夜以繼日奮戰在建設一線,一年攔洪,兩年建庫,一座水庫,化害為利。
60多年間,隨著首都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首都生態涵養區等功能定位的不斷確立,如何在保水中求發展、富百姓,成為擺在密云人民面前最重要的課題。
“把保水保生態作為頭等大事,這是密云生態文明的覺醒。”密云區委書記潘臨珠說,生態保護與產業富民并不沖突,生態優勢本身就是發展優勢,但這條“雙贏”之路并不容易,“經過幾代人的艱難求索,終于找到了如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路徑。”
密云人發揮“好山好水的優勢,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生動實踐,也成為京華大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樣本和縮影。
攢下殷實的綠色家底
登上66米高的密云水庫白河主壩,眼望著碧波蕩漾的一汪凈水,總庫容達43.75億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積188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庫占據了密云區十分之一的面積。
這一泓凈水的60多年,映照的是生態中國的建設之路,破解的是保護與發展的世界性難題。
密云人曾經無奈、貧困、焦慮。修建密云水庫占用耕地28萬畝,導致農業實力銳減;因為水庫功能轉變,密云的水源保護區和生態紅線面積居北京市首位,工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也受到制約。
1986年至2004年,密云縣委縣政府堅持“要保首都喝凈水,密云人民要富裕”的指導思想,提出并實施了新世紀首都水源區發展戰略。2005年至2012年,密云被確定為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縣委提出“在保水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保水”,實施了生態涵養發展區工作方略,初步構建起生態經濟體系。2008年,密云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生態縣稱號,成為全國第二個、北方第一個國家生態縣,生態優勢逐漸凸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密云更堅定了發展方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潘臨珠說,密云不僅在保護綠水青山上走在了全國前列,建立了大型水源地綜合保護治理體系,而且在“兩山”轉化上創新實踐,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蜂產業等綠色產業,借助懷柔科學城東擴的發展契機,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就地產業化,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生態經濟優勢的效率不斷提升。
如今的密云,已經成為北京生態最好、環境最優的地區:全區林木綠化率達到75.3%,森林覆蓋率達68.16%,細顆粒物年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密云水庫及流域內主要河流水質始終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水體密度、濕潤指數、空氣質量保持全市前列,森林蓄積量、濕地面積全市最大,生態服務價值全市最高。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密云水庫
1961年至2020年,密云水庫累計向下游供水393.13億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287.4億立方米,也就是說“京城三杯水中,至少一杯來自密云”。
今夏豐沛的雨水讓密云水庫創下22年來的歷史新高:蓄水量達27億立方米,水庫水位149.81米。僅7月11日至14日,降雨就為密云水庫帶來了1.5億方的“進賬”,相當于“暢飲”了75個昆明湖。
伴隨著“水家底”越來越厚實,密云實行了最嚴格的水源保護制度,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這盆水。
“現在密云水庫如果出現問題,追我們一家的責任就得了。”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黨組書記、大隊長宇興評回憶說,過去是環保局、農業局、水務局、城管局、國土資源局等在密云水庫各執各法,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執法工作計劃,分散了很大精力。2018年,密云在全國率先形成區域性綜合執法,將涉及污水、垃圾、私搭亂建、涉水偷魚釣魚等131項執法權集中,變“九龍治水”為“一龍護水”。與此同時,水庫一級保護區被劃分為160個網格,2150名“保水網格員”24小時巡邏。
在密云水庫周邊,科技保水力量也在加強,394個高清攝像頭已經實現對庫區的監控全覆蓋。平靜的水面上,一艘橙黃色的小船劃破水面,船上空無一人,一個攝像頭高舉,不時轉動角度,緊盯水面周邊的密林。再加上環水庫公路邊建起的308公里護欄,密云水庫“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保水工作體系正逐步形成。
保水,要有系統思維。密云水庫流域串起的是北京市密云區、懷柔區、延慶區和河北省張家口市、承德市。早在2007年,北京河北兩地就簽訂合作備忘錄,正式實施“稻改旱”。密云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蘭天介紹說,2020年,《京冀密云水庫水源保護共同行動方案》正式實施,對密云水庫水源保護再升級。
好水,是密云最具價值的生態資源。2018年11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簽署《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18年至2020年,中央財政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安排21億元,用于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今年6月5日,《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正式實施,為密云在內的生態涵養區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全域護水,密云放棄了諸多產業機會:陸續關閉鉻礦、小型鐵礦、制革、造紙、有色金屬冶煉等200多家工業企業,水庫周邊企業全部遷出;庫區全面退出網箱養魚,17個鄉鎮禁止放牧……老百姓的問題很樸實,就提一句話:“不讓我種地、養魚,讓我干什么?”
吃“旅游飯”是密云最先想到的路徑。隨著古北水鎮、云蒙山風景區、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半山溫泉酒店等國際化高端項目落戶密云,密云的鄉村旅游成了富民的戰略支柱產業。
7月28日,2021北京密云文化旅游季開啟,圍繞輕奢休閑游、登山戲水游、民俗風情游、紅色征程游、鮮果采摘游五大主題推出了15條精品旅游線路,司馬臺村是其中一個點位。
2010年6月,“古北水鎮”景區投建,項目選址在司馬臺村村域內。為了讓村里群眾都能從景區開發中受益,密云采取整建制搬遷、集中建設新村的方式,兩年時間建成多層住宅14棟、280戶,二層住宅105棟、312戶,2012年8月,司馬臺村村民全部回遷。
住進新居只是第一步。在密云區農業農村局、文旅局等指導下,司馬臺村成立北京司馬臺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按照“一個民俗村就是一個鄉村酒店”的經營理念,依托景區發展民俗旅游。當年入社社員215戶,村里有勞動力的家庭幾乎都掛牌營業,開門迎客。62歲的張鳳珍和老伴在新居開起了民宿,經營地道的農家飯。樓上4間客房、樓下特色餐飲,一年至少營收二三十萬。在2014年,司馬臺村人均收入就達到了5萬元,是2009年的5倍多。
利用山場優勢并盤活原來關閉的齒輪廠場地資源的閣老峪村在2010年引進北京日光山谷管理有限公司,發展鄉村旅游。資本的進入為鄉村旅游帶來了全新思路。距離北京市中心2小時車程的日光山谷度假營地把“自駕游”“家庭”“親子”“團建”“自然”等幾個扎在時代靶心上的概念整合到一起。不僅每年可以為村里帶來幾百萬元的租金收入,為村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還帶動了村內民宿的整體提檔升級。
溪翁莊鎮蕎麥峪村村民祝桂蘭原先全家養魚,為了保水,都騰退了。“當時政府引導我們開民俗飯店,而且提出了‘一村一品’的概念,給我們的定位是蕎麥宴。鎮里面給我們請了培訓老師,補貼我們給農家院做了改造,還請電視臺給我們做宣傳。”她在2014年被評為密云民俗旅游發展致富帶頭人,“政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遇,我們算是抓住了。”
密云區文旅局局長趙志政介紹說,近年來,密云區積極鼓勵將鄉村閑置的農宅、廢舊的廠房、學校、養殖基地進行資源旅游化利用,建設精品鄉村酒店、特色民宿、休閑農莊,成為密云休閑產業的發展模式。目前已建成鄉村酒店、精品民宿、休閑農莊130余處,民俗戶1300余戶,約有1.8萬人依靠著生態旅游走上致富的道路。
生態農業圈粉又吸金
為保水付出60多年努力的密云人民,正在得到綠水青山的回報。不僅是旅游業,養蜂、電商等產業的發展,讓密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23605元增至68323元。
中華蜂是一種瀕危本土蜜蜂,體格小,對生態環境敏感,要食百花蕊,釀百花蜜,在很多地方都難成活。作為自然環境的“指示器”,有中華蜂群活躍的地方,一定是綠水青山、環境優越的地方。
5月18日,華北區“世界蜜蜂日”主題活動在密云區太師屯鎮蜜蜂大世界舉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所長彭文君看來,本次活動“小蜜蜂托起鄉村振興大夢想”的主題在密云得到了很好地踐行。
經過不斷探索發展,密云區建立了集蜜蜂種業、養殖、授粉、蜂產品深加工、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構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蜂產業模式,全區養蜂規模由2004年的662戶、蜂群3.2萬群,發展到現在的2145戶、蜂群12.35萬群,蜂群總量占北京市的45.2%,成為北京市養蜂第一大區。2020年,密云蜂產業產值近1.3億元,比2019年(1.09億元)增長19.3%。同時,密云區“以蜂為媒”,帶動休閑農業、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馮家峪鎮依托“崖壁蜂場”,正打造集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懸蜂谷”景區。通過發展蜂產業,密云水庫一級保護區199戶退耕禁養農民的轉移就業和增收問題被解決了,全區362戶低收入戶實現養蜂脫低、致富,為全國提供了樣板。
“過去這些年,我們密云的農產品普遍產業鏈較短。農民一年到頭苦干,可初級農產品的價格畢竟偏低。”在密云區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李東方看來,“創新延伸農產品產業鏈,研發推出高端獨一無二的好產品,才能充分體現生態的價值。”
高嶺鎮石匣村的冰烤薯加工車間,工人們將甘薯從保鮮庫當中拿出,進行清洗、分揀及簡單處理后,裝進烤爐高溫烘烤一小時,甘薯表皮流出糖油,香氣濃郁。隨后,冒著騰騰熱氣的烤薯被投進了液氮中快速冷凍。經這道工序處理后,甘薯吃起來口感像冰淇淋,夏季尤其熱銷。同樣品種的甘薯,鮮貨是每斤兩到三元,而制成冰烤薯后,零售價格將提升至每斤20元左右。
2013—2020年連續8年實現淘寶網蔬菜類目銷售額第一名,淘寶網唯一一家雙金冠蔬菜店鋪,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3500萬元……這就是密云青年創業者孔博的網店——密農人家。了解市場新需求,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指導農戶種植,密農人家的套路不同于一般的農村電商“有什么賣什么”,而是帶動合作的400余戶農戶、70多家合作社實現“要什么種什么”。
目前,密云年銷售額達千萬以上的電商已有12個,年銷售額百萬元以上企業及銷售組織已有70余家,直接帶動農民2000戶以上。
科技創新助力生態價值高效轉化
綠水青山不僅僅是生態旅游、綠色農業不可或缺的基礎,更是一些生態敏感型產業的關鍵生態要素,從而成為某些高端產業布局選址的首要條件。
生態底色,成了密云筑巢引鳳的底氣。
生態涵養區園區中排名第一位!2021年前五個月中關村密云園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總收入31億元,占生態涵養區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總收入的44.5%。
在康辰藥業的實驗室中,楊紅振和工作人員正在查看CX1003實驗數據,準備進行數據分析。這是一家專注創新藥研發生產的高精尖領域先行者,其研發的國家一類止血新藥——尖吻蝮蛇血凝酶,利用國產蛇毒原料的可控性及成熟的生產工藝,將血凝酶的單一組分純度提升至99%,從而大大增強了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填補了我國在蛇毒血凝酶方面的空白。
截至目前,園區生物醫藥企業已達30家,涵蓋手術止血類、抗腫瘤類、緩控釋藥、醫學影像對比劑、中藥類,以及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其中G20工程企業3家,國家一類新藥2項,在研一類新藥5項,擁有市級研發實驗室6個。主板上市企業1家、創業板上市企業1家。大健康產業成為密云將生態勢能高效轉變為經濟動能的最佳方向。
2017年6月,北京市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全力抓好“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懷柔科學城重點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世界級原始創新的承載區。其中,密云地塊即科學城東區,面積32.5平方公里。站在東側的高樓俯瞰,科學城東區的地塊上一派火熱景象,首個落地的大科學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已經進入試運行,四個相關交叉研究平臺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為抓住科學城東區的發展契機,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就地產業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密云在與科學城一路之隔的十里堡鎮王各莊村布局生命與健康科學小鎮,占地約6000畝,用于承接科學城生命科技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接駁京沈高鐵密云站,這里已劃出6.92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生態商務區,以不低于400萬平方米的建設規模,建設高品質、創新性、智慧型的產業園區。密云區委副書記、區長馬新明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說,接下來,密云還將發力數字經濟,通過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來進一步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率。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如今,密云的水庫、山川不再只是京城的“一盆水”“生態涵養地”,也成為山區農民的“聚寶盆”、科技創新的“孵化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密云還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碳中和示范區,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從而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細化程度。
這份求解綠水青山如何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密云答卷將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蔣曉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