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理財私房課丨理財圖譜之低風險篇:全面凈值化時代 市場上還有保本理財產品嗎?
在上一個經濟高速增長、金融自由化的市場周期中被“寵壞”的投資者們,經歷了P2P爆雷和清退,銀行理財、信托、私募及資管計劃的凈值化改造后,對新的理財市場還有點無所適從。
首先第一個困惑是,市場上還有保本的理財方案嗎?
最省事的方案,讓資金躺在銀行賬戶里不做任何處理,實質就是活期存款。同樣保本但比活期存款收益相對高一些的,還有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形式。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居民存款總額已經突破100萬億元,根據這一數據及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估算,我國的人均存款為7萬元左右。
除了存款,另一個保本的品種是國債,國債和存款一樣,被視作安全等級最高的投資品種。事實上,市場一般會將10年國債收益率當做無風險收益率的代表。
不管是存款還是國債,相比之下高出來的那部分收益是通過犧牲一定流動性來獲取的,這一邏輯貫穿了所有理財行為。
另一個可以用來獲取更高收益的方式就是提高風險容忍度。
顯然,存款這種保本類的管理資金方式并不能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主要是收益太低。目前,10年中債國債收益率為2.8841%,整存整取方式下5年定期存款利率為2.75%,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3%。
現如今,我們看到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宣傳上都會附帶一句“理財非存款,投資有風險”的風險警示語,這是打破剛兌之后將風險意識引入理財市場的必要做法,目的是讓投資者清醒地識別理財與保本存款之間的本質區別。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部分固收類理財產品,在風險等級評定中往往屬于較低風險產品,即使它們的底層資產也主要投向國債、存款等,但二者仍有本質區別,不允許出現“保本”,必須提示“存在本金損失的可能”。
這一本質區別,即資金直接存放于銀行存款結算賬戶與通過資管機構去投向相應資產,前者享受一層50萬存款保險的安全保障,后者承擔一層資管機構破產以及其他諸如資金挪用的道德風險等,這種風險上的差異也體現在收益的細微差異上。目前,銀行現金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多在3.2%左右。
這些收益率在3%左右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從現實角度來看,其安全性比較高的,大多數時間都能達到“保本”的目的。貨幣基金、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等,還兼具高流動性的特點,在安全性和流動性上對投資者而言不成問題,但3%的收益多數時候也不能滿足投資者跑贏通脹的需求。
如果要求收益率進一步往上,勢必將面臨更高的波動和風險。在過去一段時間,不少渠道出現了一些安全性類似,收益率在4%以上的“變體”理財。之所以說是“變體”,因為它并非通過主要資管渠道發行和銷售。
一個典型的“變體”品種是智能存款,是由地方小銀行或互聯網銀行“創新”推出的產品,由于標榜“保本”同時在網絡流量平臺上推銷,一度十分活躍。
“我們做銀行拉存款這么多年,從來沒感覺到上量這么快,跟某大型互聯網平臺系統對接之后,規模肉眼可見地蹭蹭往上漲。”某小型城商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不過很快,由于監管要求,大量這類產品紛紛從平臺下架,目前已所剩無幾。記者發現,大量投資者仍在各種渠道上尋找此類產品,因為相比同等風險的其他產品,4%的收益率非常吸引人。
由于合規性問題,在監管的要求之下,這些產品正在退出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的另一個被大力營銷的收益“4%”的安全品種,是一些保險機構推銷的年金險產品。
記者近期被推薦了一款預定收益4.025%的年金險產品,對方不斷強調的賣點正是:安全保本、跑贏通脹,利率下行期鎖定未來收益率。營銷人員強調:“預定利率為4.025%的產品正在不斷地下架,越來越稀少,很快就買不到了。”
2019年8月,銀保監會下發通知,將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預定利率審批標準從4.025%下降至3.5%。
保險理財也是一種廣義上的理財方式,并且一度受到市場的歡迎,但保險的根本仍然是保障為主,監管要求亦十分嚴格,即使是年金險這種安全性高的理財型保險,其投資門檻和方式也與其他理財產品大不相同。相對門檻更高、形式更為復雜,期限長、流動性差、投資金額高。
對于流動性和收益率沒有太高要求,但十分看重安全性的投資者,保險公司的這類理財型產品也是一個可選項。以年金險為例,不管是教育金還是養老金等,從理財的角度而言,都是強制儲蓄的名目。
“我們的年金險目前收益率穩定在4%-4.5%。”一位保險公司人士表示,從理財的邏輯來看,同樣風險等級的其他產品,這種收益上的優勢可視作對犧牲的流動性和投資門檻的補償。
“我們常說的保險理財,它不是理財產品,它是一款年金保險,年金保險是法律合同,具有契約屬性。年金理財險對于工薪階層來說是一款強制儲蓄的工具,在應對人生必然要面對的支出,比如教育金、養老金可以做到專款專用。對于中高階層的客戶,可以做到科學配置,終身增值保值,財富傳承,資產保全。”一位大型保險公司人士對記者介紹年金理財的優勢。
還有一種理財方式不常被人提起,但由于短期內驚人的收益率而廣受歡迎,即國債逆回購。全名是“債券式質押式逆回購”,可能這個名字就已經將大量小白投資者拒之門外了。
簡單解釋,即是一種短期借款,投資者把資金按照一定的利率、一定的期限借出去,融資方以國債作為抵押品,到期歸還并支付利息,并由國家清算機構擔保交收。
“以國債作為抵押”、“由國家清算機構擔保交收”,可以看出其安全性非常高。逆回購品種的期限最短為1天,最長182天。其他期限還包括2天、3天、4天、7天、14天、28天、91天。
這類產品收益如何?逆回購的收益率跟市場的資金面緊密相關,遇到資金面緊張,市場需要錢的時候,一般是臨近季末、年末時,逆回購的收益率就會明顯飆升,最高時曾有年化收益率高達97%的記錄。平時短短幾天之內獲得百分之幾十的收益率也不少見。
不過,從這種時點性很強的特點來看,這種方式不能作為投資者對資金做長期規劃安排的主流理財方式,只是一種靈活的支配閑置資金的安排。
從投資理財產品的角度來看,需要明確近期理財市場的幾個大趨勢:
第一,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理財市場將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面向個人發售的各類理財產品凈值型成為主流。
與此同時,由于以銀行理財等資管機構們在過渡期結束之后,少部分難以化解的特殊資產經報備和獲得監管允許之后,仍有特殊處理的空間,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上仍會是新老產品并存的局面,但是老產品的總規模一定是逐步減少的,直至最后消失。
第二,監管高度關注在存款或大額存單基礎上衍生出的一些變相的保本理財產品,諸如結構型存款、智能存款等。在監管要求之下,這些產品正逐步下架,目前個別平臺上仍有個別資管機構推出類似產品,但這類產品不符合新規精神和監管規定,一定會逐步消失。
第三,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長期而言,市場無風險利率會持續下降或維持低水平,保本類理財(廣義上的“理財”,包括存款、國債等)或低風險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與無風險利率強關聯,它們的收益率持續走低也是大勢所趨。
第四,隨著標準逐步統一,理財市場上面向廣大投資者發售的理財產品在形式上越來越趨同。根據現有牌照和政策規定,個人投資者可投資的包括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券商資管、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的產品。高凈值客戶除了這些選擇以外,還可以投資信托機構、私募基金發行的產品。
正由于產品形式的趨同和資管機構的多樣化,理財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投資者”成為機構越來越看重的資源,為了爭奪客戶,理財投資者中涉及到的各類成本費用或逐步降低。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