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評】防范金融風險,必須抓早抓實
文章導讀: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2017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今年工作十項主要任務,其中與去年不同的顯著變化是,將“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放到了“穩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金融改革”之前,對金融市場的相關表述也從“創新發展”改為“平穩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ū疚目l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3期)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2017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今年工作十項主要任務,其中與去年不同的顯著變化是,將“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放到了“穩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金融改革”之前,對金融市場的相關表述也從“創新發展”改為“平穩健康發展”。
這種應時而變符合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所針對的現實情況是,僅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就已四次提及資產泡沫相關問題;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在公報中要求高度重視、努力解決“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這一突出矛盾與問題。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其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中國經濟在此前幾十年時間里,奇跡般地連續保持高速增長,很重要的支撐因素之一就是,及時掐斷了各種內源性金融風險積聚的苗頭,并且基本避開了各種外源性金融危機過度傳染與沖擊。
當然現實世界的復雜性,決定了知、行未必總是合一。譬如從全球范圍來看,不僅新興市場的金融脆弱性不降反升,近幾十年來僅大的危機就已在拉美和亞洲相繼爆發過,就連通常被認為金融監管水平很高、市場自我修復能力很強的成熟市場,也同樣沒能避免自2008年起的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反而因為成熟市場在全球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對世界經濟形成了更大的負外部效應。
所以切不能因為中國沒有遭遇過金融危機過度沖擊,就想當然地以為中國對金融風險天然免疫。要看到隨著形勢變遷,曾經有效的諸多“防火墻”,已經有相當部分不再適用,譬如嚴格的金融機構準入制度——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環境下,有些原先被認定為私募的行為很容易演變為事實上的公眾融資,非法集資的邊界日益模糊,因此對金融牌照的控制,未必還能像以往那樣一抓就靈。
此外,中國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也在發生不同程度的位移,有些過去長期護衛金融穩定的基礎條件,反而在逐漸演變為不利于金融穩定的風險因子。譬如超高的儲蓄率,伴隨金融脫媒以及貨幣超發,已經在近期接踵出現的股市、期市、房市、債市價格異動,以及金融機構越來越顯著的期限錯配等風險苗頭中,扮演起風險源頭之一的角色。
而且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2008年以來的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之所以格外令人震撼,除了是發生在被認為更具安全性的成熟市場外,更在于這場危機帶來了一個嚴重挑戰人類認知極限的根本性命題,即為什么事先沒人能預見到危機的發生?
這個拷問深刻提示我們,即使在尚未發現風險警訊、諸事似乎一切如常的情況下,危機也有可能在某個不為人重視的環節悄然發酵并猛然發起致命一擊。因此在任何時候,對金融風險的持續警惕,都不會是“狼來了”式的瞎操心;而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則必須在實打實的危機意識主導下抓早抓實。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