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推動公益捐贈透明度,90后漸成“指尖公益”主角
文章導讀: 與2015年相比,今年“99公益日”3天遞交出的成績單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形態,從去年205萬人次、1.279億元的捐助人和善款數發展到了今年677萬人次、3.05億元。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勞佳迪|上海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4期)
p64 微信支付的便捷性和實時性,讓公益捐贈行為生活化、日常化。 CFP
微信支付的便捷性和實時性,讓公益捐贈行為生活化、日常化。 CFP
3天、3000多個項目、3億元,這組由騰訊公益平臺近日公布的數字幾乎火遍了整個互聯網公益圈。難怪圈內人要用“風來了”這樣的資本術語形容這場“指尖公益”的狂歡,僅僅3年前,這只隨風起舞的“豬”還只是小眾的游戲,參與其中的許多公益機構都曾飽嘗全年善款以萬元計的冷落滋味。
與2015年相比,今年“99公益日”3天遞交出的成績單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形態,從去年205萬人次、1.279億元的捐助人和善款數發展到了今年677萬人次、3.05億元。
指尖公益與日俱增的能量密集固然令人振奮,不過,近期網絡直播偽慈善的騙局也映射出陽光下的陰影。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騰訊、阿里巴巴等超級流量入口帶來數據爆炸的同時,互聯網也在重構著這個古老事業曾飽受詬病的秩序,公益行業首個透明化項目公示機制已在推動中。
90后成為公益主角,00后參與度驚人
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公益捐贈的主力軍過去一直由企業唱主角,互聯網的開放屬性正在改寫這種生態。“3天72個小時,兒慈會整個‘大戰隊’179個項目一共籌款8970萬元,包括了自籌和配捐,項目只占到大盤子的5%,善款達到了13%,但最讓我們驚喜的不是資金的突破,而是捐贈人的范圍大大拓寬,超過132萬人伸出援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副秘書長姜瑩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而在這股主力軍中,85后已然成為新生力量。“我們內部監測到,捐贈主力是85后人群,所以真正勸募的黃金時間是晚上8點到10點,這完全是跟著這些人的作息。”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朱秋霞告訴記者,從性別構成看,女性捐助人的數量高達男性4倍。
騰訊公布的大數據則顯示,不僅90后成為捐款主力,甚至還沒有獨立經濟來源的00后也在暗自崛起。記者注意到,19~27歲年齡段的90后捐助人占比接近四成,貢獻度最高;80后代表的28~36歲年齡段占比略高于20%;而10~18歲年齡段的00后捐助人竟然已經超過80后,占比近27%,儼然是一股生力軍。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后,年輕一代的公益力量就已經洶涌澎湃。“重大的救災事件其實勾勒出一條中國公益發展的主脈絡,1998年抗洪時互聯網不發達;2004、2005年印度洋海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向國際社會災難進行救助,當時互聯網主要承擔著通訊作用;而2008年汶川地震時,許多年輕人通過網絡捐款,刷新了老一代的認識,這一年也被稱為互聯網公益元年。”
另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在新浪微公益平臺、螞蟻金服公益平臺、淘寶公益網店等其他渠道中,80后、90后的占比也都在60%~70%以上,90后對這種新生公益形態的接受程度更高。
透明滿意度依然“不及格”
在慷慨解囊的同時,這些張揚個性、深受網絡文化浸淫的群體對于傳統公益形式中存在“信任黑盒子”的弊病同樣表現出難以忍耐。據中國公益研究院日前發布的《透明寶典——中國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指南》顯示,2015年和2016年的慈善透明公眾滿意度均為56%左右,公眾的感受尚未達到“及格線”。
盡管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早已指出,要把慈善事業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今年9月實施的《慈善法》也從法律層面要求公益機構公開曬賬,促使“透明度”成為檢驗公益組織是否合格的重要標簽,但即使是在標榜透明為價值主張的互聯網平臺上,公益透明度依然存在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雖然政府主管部門已明確發文,要求相關公募機構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互聯網平臺也不斷強化對公益項目的跟蹤機制,依然存在一些公募機構與項目發起者不盡責的情況,導致熱心公益的網友在追溯進展時無奈碰壁。”騰訊公益一位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坦言。
曾參與“99公益日”的網友Richard告訴記者,自己通過騰訊公益平臺向某留守兒童資助項目捐出100元,每月收到的公眾號圖文推送中確實包含了公益項目詳細的項目進展,但當他想進一步了解項目實際情況,卻無從下手。“如何確保機構在線反饋項目進展的真實性?是否有機構渾水摸魚賬目不清?”他在采訪中表達出一些擔憂。
“具體公布哪些信息、公布到什么程度、公開哪些維度的數據、在哪些平臺發布,公益界一直缺乏共識和量化標準,用戶也只能憑借主觀認知和經驗判斷項目的可信度。”從事社會工作的張佳對《中國經濟周刊》直言,項目進展和反饋只能反映部分情況,公益機構的口碑只在公益行業流傳,其實公眾很難深入了解哪家更值得信賴。
也有網友在公益項目頁面留言稱,對公益項目的認知就像盲人摸象,總是難以看到全貌,希望平臺和公募基金會合力建立透明機制,幫助用戶檢驗并核實項目的真實性。
朱秋霞也對記者表示,期待互聯網能夠為公益機構提供更完善的數據,“目前主要依靠個人感受、局部數據和一些片面的觀察,但很多假設最終需要專業性的建立,現在數據仍然公布得不夠。”
首個互聯網公益透明機制啟動
不過,互聯網公益圈的透明度構建也進入了讀秒時代。為了進一步解決公益界長久以來的透明度痛點,騰訊公益也首次宣布將公開引用大數據技術,牽頭推動公益行業首個透明化項目公示機制。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整個公示機制中,將增加“財務披露模塊”“機構信息展示”等功能,讓各個項目更加透明,做到可跟蹤、可追溯、可記錄、可沉淀。
“另一方面,我們也將引入大數據技術,鼓勵公益機構通過平臺主動公開披露相關信息。用戶可以在平臺上輕松地找到對應信息,對公益機構的進展一目了然,也讓公益機構的披露更有價值。”孫懿如是說。
“公益透明化并不是某一方就能推動達成的,它需要公眾、公益機構、監管機構、公益平臺多方協力,公眾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她還對記者解釋,“因為當公眾一旦參與到公益項目中,就具備了多重身份:既是捐贈人,也可以是項目的志愿者、信息提供者和監督者。”
據記者了解,過去騰訊公益平臺上有一個小功能叫“我要反饋”,但每一份項目進展,都是由公益組織、項目官員在收集進展內容后,坐在辦公室里寫出來的,所以這遠遠不夠。
“騰訊公益更鼓勵另一種透明化方式,由公益組織邀請公眾作為志愿者、項目執行員前往項目地親身探訪,并通過公益平臺和社交平臺把所見所聞實時反饋出去。每一個熱愛公益的公眾,都有機會受到公益機構邀請,親眼見證屏幕背后的公益項目實際,樹立對公益的信任度。”孫懿補充道。
事實上,歐美國家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探索。美國絕大多數州的慈善機構,都必須向州首席檢察官提交年度報告,而任何一名美國公民,都有權查閱慈善機構的賬目。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