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正確打開方式:除了高冷,還要“城會玩”
文章導讀: 要將發展舊經濟和新經濟融合,新舊經濟不是必然對立的,那些“城會玩”的新經濟更多地生發于舊經濟,可制定一些普惠性的政策支持舊經濟改造升級。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2期)
文 |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衛挺
我們不僅要重視新經濟,也要重視舊經濟。要將發展舊經濟和新經濟融合,新舊經濟不是必然對立的,那些“城會玩”的新經濟更多地生發于舊經濟,可制定一些普惠性的政策支持舊經濟改造升級。
從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列為首要發展理念,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再到今年5月份“科技三會”在北京召開,“創新”儼然已經晉升為政商兩界最受追捧的“網紅”之一,不僅有中央高層多次為其發聲,更是頻繁上了各類紅頭文件、媒體報道的頭條。
翻開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到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無一不是創新。創新之火,源于它對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味”。一言以蔽之,創新是中國經濟走出賣苦力賺小錢、擺脫虛胖體質、改命延壽的藥方。
創新:除了高冷,還要“城會玩”
創新有正確的打開方式。今年1月份,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頒給了量子通信技術,對于多數人來說,這是一項需要補知識、開腦洞的“高冷”技術,毫無疑問,如果該技術能夠得到商用化,帶來的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利益將是巨大的。但是,創新絕不限于這些高冷技術,在普羅大眾眼中,改變和不一樣也是創新。
從經濟的角度,真正關鍵的,是要找到為什么改變,改變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去改變,即創新先要有正確的牽引。
對于這個問題,我想重復一個最基本的理論,經濟始終圍繞著人的需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在運轉前進,創新也須以這些需求為導向。可以說,“不忘初心”,從生活入手走進尋常百姓家,是創新的原始動力,也是最為持久的動力。
這方面,日本、德國都是可敬和值得學習的對手。比如,日本人可以把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餐廳運營結合,將日式拉面做成年輕人追逐的美食潮流。一家在內地知名度較高的日本拉面品牌(雖然在內地沒有店),店鋪設計沿用日本傳統拉面館風格,同時將面的柔軟度、湯的濃淡油膩程度、配料等分成不同等級,讓消費者自由搭配。這種“用心”就是一項很好的創新,也是其價格遠高于普通拉面但卻吸引到消費者排長隊候吃的原因所在。
近年在朋友圈非常火爆的德國“廚房神奇”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德國人針對不同食材、不同切法、不同烹飪方法量身定制,開發出了各式各樣的廚房用具,物件雖小,但卻充分體現出了德國人的工匠精神,也讓國內一眾廚房師奶羨慕嫉妒恨。
此類“城會玩”(網絡用語,“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的縮寫)對于國內的創新有很好的啟示意義。目前,決策層關于創新的觀念已經發生積極變化,針對少數重大基礎研究(可以)堅持“舉國體制”外,先后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匠精神”等,意在調動個體的創新積極性,不管具體實施結果如何,決策層觀念轉變的這種初衷是好的。但從商業實踐的角度看,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家觀念的轉變,過去30多年,整個中國社會習慣了“時間就是金錢”的大干快上,進入新世紀后,不少企業更是追逐于“煉金術”“掙快錢”。
在經濟新常態下,尤其是供給過剩取代短缺,消費升級創造更多新需求的大背景下,企業家的觀念和企業的生存邏輯也要做必要調整。筆者認為,重點是以需求為導向改造和提升供給,實現需求和供給的有效匹配,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也應是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而真正優秀的企業也應讓浮躁隨著以往的喧囂一同遠去,腳踏實地做好市場調研,貼近生活做好產品和服務創新。
新經濟與舊經濟:友誼的小船不能翻
談創新,必然要談新經濟。從字面看,新與舊只是相對的概念,但人們往往賦予新經濟美好的愿景,猶如當下的我們,恨不得新經濟能一夜成為“穩增長”的頂梁柱。從各中央財經部委不斷強調“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培育成長”,到統計部門正式推出“三新”統計(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似乎短期內,新經濟的政策架構正在快速建立,新經濟所帶來的經濟效能也獲得了統計數據上的支持。
無疑,政策重視對新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在當前的經濟運行體制下,政策傾斜意味著公共資源的投放取向,也引導著銀行部門的授信取向。然而,透過上述種種,并跳出新經濟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理清背后的一個邏輯性問題,即對于我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到底是新經濟還是舊經濟主沉浮?這是經濟政策制定需要率先回答的基本問題。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與前幾年熱議的投資和消費哪個更重要類似,決策層和學界內部對誰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均有不同的堅持,好不熱鬧,最后還是博大精深的漢語化解了各方尷尬,決策層最后定調,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然而,新經濟與舊經濟的問題又有所不同,新經濟不是消費,實實在在的消費總是在時刻發生,但新經濟的內核是創新,創新有其自身的邏輯,新經濟不可能在短期內占據半壁江山。為此,不管政策和輿論上如何強調新經濟發展,它的效能不是基于現在,而是基于未來,中國經濟的主體構成還是舊經濟。
明確上述關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短期看,不能盲目夸大新經濟的作用,客觀上它還是不夠強不夠大的,培育壯大的難度也更大;長期看,新經濟很重要,它將逐步發展壯大取代原來的舊經濟,同時其他新經濟形態將不斷冒出,周而復始。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不僅要重視新經濟,也要重視舊經濟。
從實際操作層面看,首先,對新經濟的支持政策可以適度傾斜,但不能過度,同時要按照新經濟特別是創新的規律有針對性地給予支持。其次,要避免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潮涌現象”,即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為了響應和落實中央發展新經濟的要求,不尊重創新規律盲目上馬,甚至是貼“創新”標簽,導致“喜新”不成的同時又出現了“厭舊”,舍本逐末,經濟增長進一步失去支撐。再次,要將發展舊經濟和新經濟融合,新舊經濟不是必然對立的,那些“城會玩”的新經濟更多地生發于舊經濟,可制定一些普惠性的政策支持舊經濟改造升級。總之,新經濟與舊經濟的友誼小船不能翻,決策層在書寫劇本的時候,應讓兩者成為“官配CP”。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