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評論員 蘭恒敏
面對政府最近出臺各種微刺激政策,不少專家擔憂:投資拉動會延緩結構調整的步伐,并埋下未來經濟過熱的隱患。其實我們應該意識到:穩增長與調結構并不矛盾,甚至穩增長的根本動力就蘊含在調結構當中。
中國經濟開年即遭遇“滑鐵盧”,不少城市的經濟成績單非常難看。例如山西太原5月經濟增速僅為0.1%,河北邯鄲、山西呂梁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省級來看,黑龍江以實際增長率2.9%墊底。天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8.7%,為13年來最低值,據說此數據引起天津市政府“震驚”。
面對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國務院連續召開座談會、調研會,強調要加大微調力度,加大工作力度,堅定信心,堅決完成年初制定的經濟發展目標。
地方也在緊急行動起來。山西繼出臺扶持煤炭“20條”后,又出臺“煤炭17條”,旨在清理涉煤企業收費,促進煤炭銷售。黑龍江、四川等地亦陸續出臺穩增長措施,其中財政補貼和獎勵等條款引人關注。
情況開始有所好轉。6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著加速,為50.8,創半年來最高,這也是該指標今年首度回升至榮枯線上方。急速下滑的經濟有轉身向上的苗頭。
如何避免在穩增長的同時造成新一輪經濟過熱?這是各方都在思索的問題。
我們認為,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調整是最有效的途徑。
6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隨著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產業競爭力開始有所削弱,要推動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
今年4月,李克強在重慶萬州考察一家主營電子商務公司。公司負責人告訴總理,企業原址設在北京,但當地一個勞動力的成本已逐年漲到8000元,有時竟還招不到人。而萬州一個勞動力的成本還不到3000元。25日的常務會上,李克強重新講起這個故事連連感慨:“我們的產業轉移確實潛力巨大!”
不過,這家企業負責人同時也向總理“倒苦水”:“萬州勞動力雖然成本低,但基礎配套設施等比北京還是差許多。如果配套設施都建起來,我有信心在兩年時間里,從目前3000多名員工的規模,擴展到上萬人,可以把業務拓展到國外市場。”
這則事例至少給我們兩點非常重要的啟示:
其一,隨著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產業競爭力開始有所削弱,開始出現滯漲的態勢。而西部依然相對貧窮、落后,市場容量很大。東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的巨大落差,本身蘊含了巨大的發展“勢能”。中國這種地區間的“落差優勢”在全世界獨一無二。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的過程,至少要持續一二十年,不僅能為穩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且將使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經濟實力產生根本性的躍升。
其二,產能過剩是相對的。東部過剩的東西,在西部可能緊缺。譬如,西部的交通、通信、電力、城市基礎設置等依然比較落后。在這些方面加強投資,不僅不會造成過剩,而且是西部開發必需的前提條件。如果因擔心過熱而不敢在西部加大項目投入,實不可取。
當然,“產業轉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動,更不能強迫企業去做。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自主轉移。”李克強的這條要求還是應該被牢記。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