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連乞丐都應該關心《預算法》,因為用乞討來的錢買東西也在給政府納稅。
耗時8年,《預算法》修訂草案二審稿終于公布。一個月時間,草案征求意見之多、爭論之激烈,均屬歷史罕見。以下三篇文章,本刊記者將從“國庫歸誰管”、“授權立法”和《預算法》修改的尺度等三個角度為讀者詳解此次《預算法》大修的焦點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見習記者 趙劍云 |北京報道
國庫歸誰管:央行還是財政部門?
《預算法》有“經濟憲法”之稱,它關乎所有人的核心利益。有人說,連乞丐都應該關心《預算法》,因為用乞討來的錢買東西也在給政府納稅。
《預算法》1994年頒布,2004年開始修訂工作。然而,《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一次審議稿)》沒有公開,起草成員不愿披露。經過8年等待,今年7月6日,《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下稱“草案二審稿”)終于公之于眾。
在草案二審稿里,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國庫”的職能被刪除了。幾位長期跟蹤《預算法》的專家認為,這是《預算法》修訂開的一個“倒車”。
“會計”和“出納”
“中央國庫業務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地方國庫業務依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辦理。”這是現行《預算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在草案二審稿中,上述條款被刪掉了。
現行《預算法》里“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本級國庫的管理和監督”的規定,也被修改成了“各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本級國庫的管理和監督”。同時,草案二審稿里還增加了“國庫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的條款。
這幾處變動被解讀為“央行經理國庫”的職能被取消。在公開征求意見階段,這一修改引起了很多專家的質疑。
“在目前全國各種財政收入高達十幾萬億、財政存款余額也在數萬億的情況下,如果央行不再經理國庫,財政部和各級財政部門會把巨額財政存款通過競價(利息)存放在各商業銀行中,這不僅使納稅人的錢如何存放、如何使用無法監督,造成審計困難、制衡困難,從而使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的官員腐敗尋租預留巨大的空間和可能。各級財政部門會用納稅人的錢,從商業銀行賺取‘高利息’,甚至去拿‘回扣’,從而產生巨大的部門利益。”復旦(微博)大學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所長李維森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他的擔憂,“幾萬億的財政存款余額存在商業銀行賬戶中,商業銀行肯定會通過貸款把它貸出去,這會通過貨幣供給的乘數效應增加廣義貨幣供給,使宏觀貨幣政策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由于種種原因,財政國庫在辦理公款收、支、存,和設置、管理銀行賬戶方面的差錯甚至舞弊的風險,其實相當高。”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財政是政府的總會計,國庫是政府的總出納,會計和出納應互不兼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會計和出納互不兼任,“其實質是國庫收支的決策者(財政)與國庫收支決策的執行者(央行)要分離,這也是世界通行的做法”。
面對質疑,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以個人名義在媒體上撰文指出,“會計與出納分開,是業務流程上的要求,而非主體分設;而國庫管理的責任主體只能是一個。從未見到一個單位的會計、出納分設兩個部門來管理,都是集中在財務部門。如果由人民銀行來管理國庫,并由人民銀行直接向國務院和全國人大負責,那已經不是‘經理’國庫業務,而是成為與財政并行的國庫管理部門,按照責任主體唯一性要求,那將意味著財政部必須要并入人民銀行,或成立‘央行財政部’。顯然,這與人民銀行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是相沖突的。如果那樣,人民銀行將是‘耕了別人的地,而荒了自己的田’。”
央行的監督就是“拒絕辦理”
中國人民銀行國庫局局長劉貴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是否賦予國庫監督權,是經理國庫與代理國庫的根本區別所在。”
據劉貴生介紹,國庫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國庫資金收納、劃分、留解、退庫與支撥及財政開戶情況的監督;對商業銀行經辦國庫相關業務的監督。主要涉及收繳資金是否應收盡收,劃分留解是否正確無誤,退庫辦理是否準確合規,庫款支撥是否及時有據,財政開戶是否手續齊備,商業銀行代理國庫是否盡職盡責。
劉貴生指出,國庫監督的基本定位,是國庫監督不同于人大監督、審計監督以及財政內部監督。從本質上說,國庫監督是為人大監督、審計監督以及財政監督服務的,是國庫在辦理國庫資金收納、劃分、留解、退庫與支撥過程中實施的一種事中監督,這種監督權目前主要體現在“拒絕辦理權”,是在“辦理”過程中的“拒絕辦理”。
央行在辦理國庫收支業務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堵住大量通過調整預算級次、預算科目、分成比例、繳庫方式等違規調庫、混庫、截留上級收入;通過開具支撥、退庫、更正憑證甚至虛假憑證違規撥款、退庫,為商業銀行拉存款;控制預算收支進度,制造虛假收支信息以及商業銀行延壓、占用預算資金等違規業務,為保障國庫資金安全完整、維護各級政府正當權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經濟周刊》聯系財政部相關部門,財政部方面回應表示,財政部的意見已向全國人大、國務院充分反映,作為政府部門,財政部服從國務院決定。
央行早就不是“經理”了
目前,國外的絕大多數國家均采取委托國庫制,即代理制,而非經理制。“‘經理’的話,錢該不該付,央行有發言權。”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這是經理制和代理制的主要區別。
劉尚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經理制’最大的弊端就是責任主體不統一。誰都負責,誰都不負責。”
事實上,中國的“央行經理制”早已名存實亡。上述專家介紹說,“在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后,央行應當做的,僅是對財政部門提交的支付憑證填得對不對、是否超額度等要素進行審核。”“沒見到支付指令,或者支付指令有假,央行可以拒絕支付。”在這位專家看來,“央行只對合規性做一個審查,但它不該說這個錢應不應該付。”
上述專家表示,“從預算執行業務流程看,中國人民銀行沒有對預算執行進行監督的操作條件與可能,只有當財政資金完成支付后,人民銀行才辦理資金清算,是一種事后行為,人民銀行無法介入資金支付環節,亦無可能對每一筆資金進行逐筆動態監督。”
對于財政資金存放問題,上述專家解釋說,“取消央行‘經理’國庫后,財政預算資金仍然存放在央行國庫,這點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也是一直這么執行的,與‘經理’、‘代理’無任何關系。可能有一些專家認為代理后,資金就存在商業銀行了,這有誤讀。”
“授權立法”是不是太多了?
“預算、預算調整、決算公開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各部門、各單位上一年預算的結轉、結余資金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的規定辦理。”
這些草案二審稿里的規定,被一些專家稱之為“授權立法”。
能不能由人大過一下
記者查閱資料后發現,授權立法在現行《預算法》里也有,算不上什么新情況。只不過,這次授權相較之前增加了不少。
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法案室原主任俞光遠向《中國經濟周刊》指出,這次《預算法》修改,最大的問題就是“授權立法過多”。此舉既降低了立法的效率,“也降低了立法的級次,交給國務院立法,那是法規;交給財政部立法,那就是規章了,規章不屬于法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是必須要修改的。有個別地方非要其他部門立的,必須要規定一個范圍。”
與俞光遠意見相似的還有十多個跟蹤《預算法》研究的專家,針對草案二審稿里“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的收支范圍,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執行”的規定,他們建議把“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執行”修改為“由國務院負責提交方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批之后生效執行”。
上述專家指出,“確定預算收支范圍是保障預算完整性的關鍵性條款,應由人大負責。”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曾受邀參加了幾次《預算法》修訂專家座談會,并建議,“有關公款處置的事務事關重大,關系到納稅人的錢包,還得走法定程序,‘由人大過一下’”。
管住預算外的戶頭
王雍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預算法》修訂的中心任務,就是將《憲法》確立的預算授權安排作操作性建構。公共財政管理實踐中,大量“預算外資金”、“小金庫”、“財政專戶”的存在表明,許多公款的獲取和要求并不在預算授權的框架內提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隱藏在立法機關、審計機關和公民的視線之外。
王雍君建議,除法律另有規定、經人大常委會特別批準、央行國庫與財政國庫共同授權外,取消所有財政專戶,不能以“行政法規”之名賦予財政部門在商業銀行開設專戶處置公款的權力。
此外,“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范圍’不需經人大審查和批準,年度預算草案最終表決前不需經人大常委會審查,也沒有關于預算聽證、預算討論(辯論)、預算質詢、預算報告閱讀等程序性設置。”在王雍君看來,這都是問題。
王雍君還指出,關于政府間財政體制(覆蓋稅收劃分、支出劃分、轉移支付)的規定和變更,草案二審稿的相關表述也顯示,不需經人大審查和批準。“給人的感覺是:法定授權作為一項根本的治理原則,在草案中沒有相對接的支持性條款,在操作性建構方面缺失許多環節。”
小改、中改、還是大改?
希望修改的步子更大一點
《預算法》頒布至今,已歷時18年。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18年間,中國經濟社會的許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公共財政領域,政府的“財政身價”(公共開支規模)暴漲了40多倍!與此同時,浪費性支出行為、炫耀性“政績工程”、挪用與濫用公款、利用撥款的權力謀私、基于私利目的制定與解釋法律法規間的沖突等現象,逐步浮出水面并呈蔓延之勢,“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發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與此同時,《預算法》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違反預算制度的處罰性規定不是很具體、很嚴格,預算法缺乏許多新內容、新規定,已經滯后于財稅改革。同時,預算本身缺乏科學、合理的定額和標準,有些預算還不夠細化,預算的公開度、透明度也都不夠。
2009年,時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預工委主任的高強就曾表示,此次修訂《預算法》重點解決三大問題:預算管理的統一完整性、預算執行的嚴格規范性以及預算監督的嚴肅有效性。
此外,外界還希望這次《預算法》修改的步子邁得更大一點,進而“加強人大監督”、“管住小金庫”、“督促政府公布‘三公經費’”、“讓預算公開更加透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04年,全國人大正式啟動了《預算法》修訂工作。
談不攏
起初,《預算法》的修訂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來牽頭的。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法案室原主任俞光遠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人大有關部門、國務院有關部門都參與了這次《預算法》的修改。其中就包括管收入的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管支出的發改委等部門。當然,也包括央行。
不過,由于起草小組的意見存在很大的分歧,《預算法》修訂工作并不順利。
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修訂工作不順利的原因,主要是央行和財政部在是否取消“央行經理國庫的職能”上存在很大的爭論。此外,在“人大在預算審批的時候有沒有權利提修正案”、“怎么界定預算調整”、“國務院在預算上的管理權限的界定”等問題上,爭論也很大。
在爭論的過程中,《預算法》修改的牽頭單位也發生了改變,國務院成了最終的牽頭單位。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財政部和央行各持己見的情況下,最后國務院辦公廳等有關部門出面協調,才達成了一致意見。”
大改的可能性不大
在草案二審稿征求意見階段,很多專家都希望對《預算法》進行大改,進而更好地管好政府的“錢袋子”。
但在俞光遠看來,“這次修訂《預算法》在范圍、內容和程度上,進行大改的可能性不大,而進行小改又缺乏實質性意義,因而這次修訂的總體設想,從范圍、程度和內容來看,只能是以立足于中改或爭取中改為好,對于一些爭議比較大、修改條件不太成熟的問題應當放到以后逐步解決。”
俞光遠指出,“《預算法》涉及面非常寬廣。不僅涉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分配關系,而且涉及中央與地方利益分配關系,還關系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需要修改的范圍很廣、內容很多。由于目前一些關系重大的政治經濟體制尚未改革或確定下來,中央和地方事權及財權的劃分尚不科學,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尚未理順,分稅制預算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尚未規范化、法制化,要進行根本性的《預算法》大改的條件還不夠成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