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打包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06:46 中國質量新聞網
在1949年,美國芝加哥一家包裝公司的負責人艾爾·梅斯特想出一個美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發明。他開發了一種特殊涂層,使紙袋可以抗油脂。這種紙袋上畫著一只小狗,還寫著一首他妻子作的小詩,第一句是:“你的剩菜去向何方?”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只打包袋誕生了。 如今,把前一天晚上的剩菜打包作為第二天午餐的做法已經司空見慣。2002年,美國飲食協會的一次調查顯示,91%的美國人有時將飯店吃剩的菜打包帶回家,32%的人經常這么做。 打包的概念并非在美國才有。食物歷史學家弗朗辛·塞根為了撰寫關于文藝復興時期烹飪方面的書籍《莎士比亞的廚房》,曾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從中她發現英國早有此習俗。她說,那時的主人使用尺寸很大的餐巾,這不僅是因為當時人們用手吃飯,而且也是為了給客人提供盛裝剩菜的容器。主人在剩菜上表現的慷慨會給客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不過,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打包袋還未被廣泛接受,甚至遭人厭惡。為研究打包現象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程度,美國有關組織派出駐扎在三大洲的記者去公費吃飯并順帶調查,惟一的條件是他們吃的每道菜都要剩下一點,然后要求店員打包。 他們的調查結果足以讓把打包視為天經地義的美國人大吃一驚。“你在開玩笑吧?”莫斯科高檔餐廳的店員問道,在那里就餐每人要花150~400美元。最后,店員將一個特制的、有布質提手的精美紙袋交給客人,里面是裝著螃蟹、蕎麥羊肉等剩菜的紙盒。不過,當客人要求把面包和黃油也打包時,遭到了斷然拒絕。餐廳經理隨后解釋說,“我們這里選用的食材十分新鮮,品質又高。”他說,“沒有理由現在不把它們吃完,通心粉20分鐘后就味同嚼蠟,好菜放久了也會索然無味。” 巴黎也是如此。當被派去的記者要求打包時,人們露出驚異的表情,仿佛在說:“沒搞錯吧?”在情調優雅的法國餐廳,店員聽到打包剩菜的要求時表現得很驚訝。由于這家法國餐廳特別強調迎合客人的各種需求,店員很快就用錫紙把剩菜包起來,然后裝在塑料袋里拿了過來,錫紙上還用記號筆標著“魚肉”和“羊肉”。 后來當廚師過來詢問飯菜是否可口時,記者問他這里有多少人會把剩菜打包?“一個也沒有。”他回答道。 倫敦也沒有打包的習慣。餐廳招待說,少數幾個要求打包的客人也大多是把剩菜帶回去給狗吃。記者要求打包的烤檬鰈應該不是狗的十大首選食物,不過店員還是很快把它用錫紙包好給送了過來。 當同樣的實驗從歐洲移到亞洲后,記者們發現,亞洲餐廳提供打包服務的熱情甚至要超過美國餐廳。在新加坡牛排店,記者要了一條蒜香面包邊吃邊看菜單。當店員端來大盤子的牛排時,注意到桌上還有條吃剩的面包,于是干脆問道:“面包是撤下去,還是打包帶走?”她把吃剩的牛排打包,然后遞過來一個白色的大塑料袋,里面有3個打包盒。 曼谷也同樣如此。打包是慣例而不是偶然,至少在泰國菜館和中餐館是這樣的。不過那里的打包袋上沒有可愛的小狗圖案或詩句。吃剩的飯菜即使是一點點熱湯,都會被倒進干凈的塑料袋里,用紅色的橡皮筋將袋口綁好。 不過在東京,記者在一家高端購物中心內的一個餐廳碰了一鼻子灰。“對不起,”招待說,“不管剩下的是什么菜,本店都不允許客人打包。”結果記者發現,這是那家購物中心出于衛生考慮對所有餐廳提出的要求。雖然在日本沒有禁止打包的法律,但日本的衛生部門并不推薦打包行為。 日本的這種做法一定會得到美國飲食協會的贊同。美國飲食協會提醒公眾說,打包的食品吃起來并不衛生,除非它被放入冰箱儲存,并在吃前加熱至一定溫度。不過,要做到這點需要配備一個肉類溫度計。而該協會表示,其調查發現,85%的美國人根本沒有這種溫度計。《中國質量報》 魯渝京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