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手記
愿中國企業家一路好走
文 本刊記者 張馳
歷史,把2008厚重的年歷緩緩地翻過,留給有心人的是一段既有感嘆號又有問號的回顧。
提及感嘆號,是人們對汶川地震后國人向心力高度凝聚的客觀評價,是奧運會圓滿閉幕后世界各地對中國政府的高度稱贊,是老百姓對中央政府懲治腐敗的決心與力度的認可。
提及問號,直接的表現是人們對國內食品安全的擔心,對媒體公信力的懷疑,對全球經濟危機的不安。
這其中,還有一個問號給2008年兵潰商海的企業家,從顧雛軍到田文華,再到黃光裕,他們到底怎么了?這個問號無論是一年前給出,還是今天著重強調,都有其現實意義,又有其悲壯的歷史色彩。
當初,我們編輯部策劃了“30年法治之痛”,其立足點就是想沿著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家隕落軌跡,找尋30年來中國法治變遷的一個個值得總結的節點。提起這一點,中間還有一個插曲。
那是2007年底的一天,我在電視上看了一期節目叫“30年,我們的青春”,說的是1977級大學生的故事,看著看著,我的頭腦里就展開了聯想:從1978年中國確定改革開放政策到2008年,也即將滿30年。這30年應該有很多事情值得紀念,作為《法人》雜志來說,應該有自己響亮的聲音。
結合雜志的內容定位,我們既不能泛泛而談30年來各行各業的變化,那樣做只會流于表面,又不能刻意地圍繞某段事、某個人做文章,那樣做會有以點代面的嫌疑。
于是,在那一周的選題會上我粗略地把我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大家的反饋意見是可以操作但前提是要細化一下操作步驟。
但由于臨近春節,從時間上來說選題的操作難度比較大,所以這個選題就暫時放在一邊,做相對容易一點的“2007中國企業十大落馬高管”,這么做的好處是先通過這個選題的操作,為采編團隊協同作戰水平的提升做一個儲備。
在“2007中國企業十大落馬高管”的成文過程中,我同時在構思“30年法治之痛”的成文架構,經過與同事、同行的多次溝通,最后確定了以幾位企業家的成長隕落史為依托,把他們所處時代的經濟法律變遷給描述出來,兩條腿交叉往前走效果可能會更好。
這一方案經編輯部討論,一致通過。
此時,我的心情是又喜又憂。
喜的是選題通過,憂的是自己沒有能力把握住30年中國經濟法律的發展脈絡,寫不好自己所負責的文章,用如坐針氈來形容當時的情形一點都不過分,查閱大量的資料,細致地做筆記,辛苦地做采訪,盡可能消化有用的材料,生怕出半點差錯。
有個細節能說明我的緊張程度,我負責的主文,從上版到一校、二校、三校、彩樣,每一道工序我都要仔仔細細看上幾遍,直至雜志的最終稿被送到印刷廠印刷。
從“2007中國企業十大落馬高管”到“30年法治之痛”,再到今年第一期的“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這是個有意思的巧合,絕不是個簡單的輪回,這些處于低谷的“企業家”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也許沒有意識到自己將來會走這條路。
眾所周知,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這種法則同樣適用于社會,企業家群體中不乏有商業天才者,但有些人走的太超前,與整個社會的發展不和諧;有些人走的太急功近利,直接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我還敢肯定,繼2008年落馬、被羈押的企業家后塵,今后還會有很多企業家被社會所淘汰。
我們不希望企業家在出事的時候才一聲嘆息,而是在企業創立之初就樹起“誠信”大廈。
我們希望企業家不僅有商業智慧,更有社會智慧,長遠地考慮到個人、企業與社會的相融性,這樣,企業的基業才能長青,個人的事業才能久遠!
我們更希望中國企業家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