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房地產市場充分調整
□本報記者 張敏
當前宏觀經濟增長乏力,房地產“救市論”不斷涌現。就房地產市場而言,經過多年調整,供需關系趨于平衡,樓市泡沫正在擠出。在此情況下,應保持定力,不可釋放“救市”的錯誤信號,應讓房地產市場更多自發調整。
“救市論”從何而來?2014年至今,房地產市場未能從“寒冬”中走出。3月開始,杭州、南京、常州等城市出現房地產項目降價開盤現象,隨后蔓延至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但降價并未換來“走量”,3月以來,多數城市成交量低迷,并達到近幾年來低點。
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區域分化現象顯著,就“量價齊跌”的市場表現而言,不同城市有不同邏輯。一線城市供需仍然失衡,由于房價已背離市場購買力,加之買漲心態作祟,市場對降價并不買賬;部分二三線城市供應過剩,消化能力不足,量價均存在下行壓力。
房地產市場低迷,不僅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也會“拖累”數十個上下游產業。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每次樓市低迷之時,地方政府總會產生救市沖動甚至付諸行動。
但這種做法,是否真的利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從歷史經驗不難看出,救市政策的出臺雖然有助于投資需求恢復,但這部分投資的恢復帶有一定盲目性,既造成供應過剩、風險累積,又進一步強化房地產業的“擠出效應”,惡化產業結構。
地方政府的救市沖動會獲得現實經濟形勢的“支撐”,如宏觀經濟增長乏力、城鎮化進程加速、差別化調控思路明確等。即便如此,有形之手仍然不宜過早伸出。在現階段,應繼續給市場留下自發調整的空間。
首先,經過多年調整,房地產市場正出現積極變化:投機投資需求淡出、供需關系趨于平衡。在市場去泡沫的過程中,出現房地產項目降價求生,甚至企業資金鏈斷裂,都是正常現象。何況只有在一個健康的市場中,才會出現市場主體的新陳代謝。事實上,在某些過剩的區域市場中,即使出手救市,市場恐怕也難有起色。
其次,當前正處于調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階段。作為調結構的重要內容,“去房地產化”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要想實現“去房地產化”,就必須遏制地方政府的救市沖動,給其他產業釋放生存空間。因此,從調結構的大局來說,必須對實質性救市行為進行遏制。
第三,即使房地產市場出現區域性崩盤,也不會拖垮銀行體系。在房地產抵押貸款僅占商業銀行總資產兩成、總體貸款資質偏好情況下,即使房價出現明顯下跌,也難以對現有的銀行體系帶來明顯沖擊,即現有金融體系對房地產市場下滑有較強承受能力。
市場化和差別化是未來房地產調控思路。在逐漸去除行政手段的同時,要允許各地根據自身市場條件進行調整。但在這個過程中,應把握好調整力度和節奏,避免將其演變為調控松綁,要留給市場足夠的自發調整空間。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