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中國經濟
要讓中國經濟躲過這場外部沖擊的災難,央行今后必定還會采取連續性的幅度更大的調整。
如果政府把大量的財政盈余都花在老百姓身上,而不是大量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話,就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老百姓的消費信心,這才是擴大內需最根本的解決辦法。
政府首先應該考慮減稅。可以減一些個人所得稅,讓老百姓多一點恒久性收入;也可以減些企業增值稅,增加企業的利潤空間。
1800點很可能就是這輪熊市的“政策底”。但這次救市政策出臺,只能幫股市“止跌”,而不能助其“回暖”。
刺激老百姓的消費信心很關鍵
《理財周刊》: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的第二天,我國央行就馬上宣布下調了“雙率”,這是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而進行的微調,還是預示著我國貨幣政策即將發生根本性逆轉?
華民:如果只是對美國金融危機做一個主動防御的貨幣政策微調的話,即應對出口減少而設法刺激內需的話,我認為這樣的調整幾乎毫無作用。因為如果人們預期房價將繼續下行的話,貸款利率0.27%的下調幅度也實在太小了,不足以改變買房人的觀望態度。所以要讓中國經濟躲過這場外部沖擊的災難,央行今后必定還會采取連續性的幅度更大的調整,這樣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目前的微調只是一個姿態或者說貨幣政策轉變的信號,真正的調整還在后面。因為再不做調整的話,我們真的抵擋不住這波沖擊了。
我一直認為央行過去一年為了壓住通脹而采用的緊縮貨幣政策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與保增長相比,控通脹的政策調整余地要大得多。因為應對通脹可以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互對沖的政策組合拳來解決。即為了保增長而放松貨幣政策,但同時收緊財政政策,減少政府采購,同樣可以緩解流動性壓力。但如果要增加企業投資,防止經濟衰退,增加消費者購買能力的話,就只有放松貨幣政策這一個辦法。
反過來說,在貨幣政策緊縮的情況下,政府想要通過擴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的話,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如果采用政府投資的話,花的是政府的錢,最急需拉動的內需沒有增加,如果采用轉移支付,想讓老百姓去消費的話,但由于消費取決于恒久性收入,也就是工資漲,老百姓才能改變預算,只是政府發放一次性“紅包”的話,不會改變老百姓的消費預算,他們只會把這些錢儲蓄起來,同樣達不到刺激內需的作用。
《理財周刊》:刺激內需是我國政府近十幾年來一貫的政策導向,但似乎一直都沒有明顯的起色。經濟增長還是主要靠投資和出口這兩家馬車拉動。那內需長期不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華民:說到刺激內需,歸根到底還是要政府增加社會公共品的投資力度。比如說加大養老、醫療、教育、住房、就業保障方面的投入,F在許多老百姓的儲蓄都屬于強迫儲蓄,因為上述這些未來可預見的大額支出上,政府都沒有給予足夠的保障,老百姓就不敢隨便消費。如果政府把大量的財政盈余都花在這上面,而不是大量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話,就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老百姓的消費信心,這才是擴大內需最根本的解決辦法。眼下奧運會已經結束,應該說政府采購可以減少了。但在唯GDP論英雄的環境下,地方政府還是有著強烈的投資沖動。目前看來,大幅增加社會公共品投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擴大內需的道路也很漫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