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依存的經濟關系更安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09:53 中國財經報
一個逐漸形成的全球市場引發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從跨國公司到全球公司,公司的國籍被淡化了,全球責任被強化了,這一趨勢不可阻擋 王濤 -現在沒有哪個全球公司愿意把母國的名字作為公司的前綴。相反,他們樂于淡化國籍,稱自己為全球整合的公司、全球化的公司或者處處為家的全球公司。 -全球公司是在用全球的資源,也包括用中國的資源來和中國的公司競爭,如果我們的企業還想著只依靠本國資源來與之抗衡,那就是犯傻。 微軟、IBM、杜邦、ABB等公司的總裁上月齊集中國,共商跨國公司發展大計。像之前的每一次出場一樣,他們所代表的公司名稱中沒有出現公司母國的名稱。經過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本土化努力,跨國公司的國籍被淡化了,全球責任被強化了。跨國公司正經歷向全球公司轉型的變革,而這已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變化始于全球市場的形成 “如果把世界經濟發展看作是一種戰爭的話,國與國之間經濟依存發展到這個階段,建立經濟防線是沒有用的。”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告訴記者,“1991年底,冷戰結束,兩個平行的市場不復存在,第一次出現真正的全球市場。隨著全球市場的出現,跨國公司面臨一個新的挑戰:要不要進入新的市場?事實證明,敢于開拓新市場的公司往往發展就快。這就逼著跨國公司走全球化之路。” 發展戰略的調整帶來公司管理結構的變革。市場的全球化推動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打造全球的產業鏈。一些跨國公司原有的以母國為中心輻射若干國家子公司的”中心輻射“式的管理模式跟不上發展的需要,進而發展出多中心、多結點的網絡管理模式。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企業的理念、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沒有哪個全球公司愿意把母國的名字作為公司的前綴。相反,他們樂于淡化國籍,稱自己為全球整合的公司、全球化的公司或者處處為家的全球公司。這種無母國公司傾向最新的表現是德國巴斯夫公司于2008年1月14日正式以歐洲公司(SE)在路德維希港地區法庭完成商業注冊。德國巴斯夫將正式更改為BASFSE。更名后的BASFSE擁有一個來自12個歐洲國家、由23個成員組成的新的歐洲勞資議會。 王志樂評論說:“跨國公司必須改變過去只到別國賺錢,而不為地區負責的舊傳統。現在全球公司都在強調國際責任、環境責任。他們認為既然要強調當地化,就要處處為家。于是在理念上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淡化國籍。甚至出現所謂的無母國公司。無母國公司是和全球責任聯系在一起的,它強調的是當地公司,而不再是以往的美國公司或日本公司。” 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全球公司和跨國公司在戰略、結構、理念上都存在種種差別,而僅僅這三方面的變化還不足以界定一個公司是全球公司或跨國公司。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量化指標是跨國指數,即一個公司海外資產、海外銷售和海外雇員與總資產、總銷售和總雇員的比例。該比例超過50%的公司,就會被稱為全球公司。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有資料表明,到2001年全球跨國公司已經有6.5萬家,那么跨國指數超過50%的70家企業在全球跨國公司中的比例可以說實在太小了。所以從總體來講,恐怕當前階段還是處于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過程之中。” 在王志樂看來,這個新趨勢是不可逆的,中國企業必須積極投身到這場革命中去。他告訴記者:跨國指數高意味著企業吸納全球資源的能力強,企業的競爭力也隨之加強。中國的企業不能只在中國“刨食”,因為中國的資源畢竟有限。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課題是怎么能把這個資源的范圍擴大,到全球范圍內去“刨食”。 相互依存更安全 全球化的浪潮來勢洶洶,數百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全球著名公司都在這么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集中到中國投資,中國已成為跨國公司向全球公司轉型的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中國的企業扮演什么角色,完全在于自己的選擇。 王志樂認為,我們應當從傳統的“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思路,轉變為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實現全球化時代的國家經濟安全。而對于目前呼吁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排斥外資的社會輿論,王志樂也持否定態度。 他說:“我們對利用國際資源應持有一種正面的看法。國際企業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公司是在用全球的資源,也包括用中國的資源來和中國的公司競爭,如果我們的企業還想著只依靠本國資源來與之抗衡,那就是犯傻。而且經濟安全是相對的,全球化到這種程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只靠自力更生就最安全。相反,建立相互依存的經濟關系更安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