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郝演蘇:保險業償付隱患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6:01 《新青年·權衡》雜志
保險業償付隱患 Solvency Jeopardy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導讀: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發生在日本保險業身上的事情,極有可能在中國重演 □ 郝演蘇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保險公司會不會破產?答案是肯定的。幾年前,發生在日本保險業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中國保險業的日本鏡鑒 1997年4月25日,日本大藏省宣布日產生命保險公司破產,這是日本壽險業戰后50年的第一樁破產案。此后不久,總資產50980億日元的東邦生命也陷入財務危機,隨后雖為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接管改組,但仍沒能挽回破產的命運。日本保險公司就像起了連鎖反應一般,其后5家公司陸續宣布倒閉。保險公司不會破產的神話被打破。 日本保險業的危機發生在亞洲金融危機的關口上,但其爆發仍具有內在的必然性。 日本保險公司一味追求規模擴張,造成高利率的個人年金產品和以獲取資金運營收益為目的的變額保險產品的過度銷售。1987年日產公司的總資產為6964億日元,而1989年即擴大了2.3倍至16270億日元。總資產中高利率的個人年金產品占總資產的比重高達49%。隨后,經濟泡沫破滅,通貨緊縮,日本進入低利率時期,日本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在內的金融投資工具的收益率下降,日產公司年利差損達到300億日元。 日本保險企業投資經營失敗。日本的保險公司購買了大量外國債券。1993—1995年,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債券價值大跌。倒閉的7家日本保險公司進行的國內房地產投資也因泡沫的破滅和地價下跌遭受重創。日本股市也由于泡沫崩潰而股指暴跌,許多日本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陷入危機。投資失敗把保險公司推向了破產和危機的邊緣。 保險企業的集體破產,暴露了日本大藏省行政管理弊端以及日本金融體制上存在的本質缺陷。日本戰后的經濟管理模式為政府主導型經濟,在這一模式下,即使是財務狀況最為脆弱的保險公司也能生存。因此保險公司普遍缺少經營主動性,彼此之間同質化嚴重,只能就規模和市場份額進行拼爭。 導致日本保險業危機的原因,在中國一樣存在。日本保險業是中國保險業的完美鏡鑒。 中國保險業的危機之源 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保險業的基礎較薄。這一方面讓國人相信中國理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市場,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中國保險業是“朝陽產業”,需要“又好又快、做大做強”的發展戰略。中國保險的過去幾年中,呈現出超常的增長姿態。 對2000年以來保費收入和資產總額的統計分析如下表: 中國保險業的資產總額5年來維持了37%的增長速度,是同期GDP增長速度的4倍。同時我們看到自2004年,保費收入增長速度開始放慢,保險業的資產規模增長更多得依靠資本運作。 為了迅速增加支持資本運作的現金流,保險企業往往盲目追求保費進帳,這大大加劇了保險企業的道德風險。保險企業在銷售時,只管當下收益,不管未來支付,不計承保成本,這導致了產品設計的失誤,大量高利率產品被設計出來。保險企業大力發展投資理財型產品,尤其是壽險企業。筆者對2003年保費收入進行分析,發現3011億元的人身保險收入中,分紅保險業務的收入為1670億元,占到了55.48%。理財型業務占全部保險業務收入的比例一直很高。在銷售環節上,保險公司給予業務員過度的激勵,業務員往往向投保人做出超額的承諾,以增大提成的基數。產品設計與銷售兩個環節,導致了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的畸形。 太平洋人壽就是盲目追求規模、產品設計不合理的典型案例。《中國保險業信用前瞻(2005-2006)》指出,太平洋壽險在2001-2003年間極為快速地增長,平均年收入增長率為62%,但資產回報率一直處于-10%至0.4%之間。如此快速的業務增長水平,已遠遠超過了其資本承載的能力。隨著太平洋人壽的高速擴張,賣出的大量高利率保單已經逐步開始步入支付的高峰期。2004年,太平洋人壽法定最低償付能力額度為43.46億元,而實際最低償付能力額度為-46.70億元,此間存在90.16億元缺口。如若不是其母公司通過了美國凱雷集團4億美元收購太平洋人壽24.975%股份的方案,太保集團也同時注資與4億美元等值的人民幣,太平洋人壽恐怕難以度過償付危機。 保險公司追求規模增長,如果資本運營能夠一路成功,那也不會遭遇償付危機。但資本運營本身,收益與風險如影相隨,投資永遠成功獲得高收益回報的可能性不存在。考慮中國當下的投資環境,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狹窄,而且整個資本市場處于持續低靡狀態。保險資金運營的主渠道國債市場近年來表現不佳,股市2003年以來一路低靡,到今年才有所回升。更何況中國股市道德風險問題嚴重,根本不是保險資金的合理投資場所。 東方人壽就是股市道德風險犧牲品的絕佳案例。東方人壽成立于2001年12月,是中國加入WTO后第一批獲準成立的全國性壽險公司。股東來自10省市,涉及能源、水電、鋼鐵、汽車、化工等多個行業,其中德隆系的三家上市公司持有18.75%的股權。東方人壽注冊資本金8億元中約7億元“委托”給德隆系的證券公司管理,隨著德隆資金鏈斷裂,該筆資金不知去向。東方人壽深陷資金黑洞,被保監會勒令停業。 日本保險公司由政府主導而導致的競爭形式缺乏,在中國的保險業也同樣存在,突出的表現在保費制訂上。在我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是最大的保險公司,其它保險公司的規模較小,保險產業形成“一大多小”局面。由于中小保險公司在資金、管理、人才上都無法與人保相比,于是盲目地攀比價格。我國精算學理論引入較晚,費率厘定的研究較少,同時缺乏大量歷史性和基礎性數據,因此費率厘定缺乏科學的依據。保險公司不顧風險、不計成本,無視市場規律,明目張膽地打起了“高回扣”、“價格戰”,進行不理智的惡性競爭,違反了費率厘定的科學原則,這為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留下極大的隱患。 中國保險業必須正視償付危機 眾所周知,中國保險業是一個高速成長的行業,而且這種高速成長的動力還將維持相當長的時期。然而,高速成長應當建立在資本與技術的堅實基礎之上。而這些,中國保險業實際上并不具備,相反,中國保險業還處在起步階段,無論從數量與規模、保費收入總量與其在GDP中的比重、保險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以及保險資金運用空間和渠道等方面,都處在比較低的發展層次上。 如果在這個時節,片面倡導行業“做大做強”,而不強調資本市場與保險技術的因素,做到配套發展是危險的。一味追求規模已經造成了保險公司償付鏈條斷裂的危險。 我國保險業承擔的風險金額約為160萬億元,而保險公司的資本金不足1000億元,加之缺乏適當的投資渠道,在銀行存款和國債利率水平不斷下降和證券、基金市場存在諸多問題的情況下,保險資金的收益率近年來在3%左右浮動,保險公司的股東缺乏增資意愿和實力,上市和引資也面臨許多困難,相當數量的中小型保險公司未來的償付能力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因此,我們必須在如下方面進行有效動作,使我國保險業的償付危機在可控范圍: 其一,開發新險種,實現保險產品的轉型; 其二,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的發育現狀,適當放寬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 其三,防范金融風險,提高投資收益,實現保險公司資金的專業化管理; 其四,對保險監管體制進一步改進,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