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銀行壞賬三萬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6:01 《新青年·權衡》雜志
銀行壞賬三萬億 Non-Performing Loan of Chinese Banks up to 3 Trillion 導讀:儲蓄的“水”落下去,不良貸款這塊“石頭”就將顯露出來 □ 李志艷 本刊編輯 中國如果爆發金融危機,其致命處一定在銀行。因為銀行規模遠比保險和證券市場龐大。根據金融監管機構的數據,2006年第一季度銀行資產總額391927億元,保險業的資產總額截至2006年5月是16822億元,證券市場2006年5月的成交量為10727億元。保險業和證券市場的規模加總只相當于銀行的1/15左右,甚至不敵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的數量。 不良貸款知多少? 我國銀行業累計產生的不良貸款到底是多少,官方一直沒有規范的信息披露。經過政府三番兩次的“沖銷”、“剝離”、“注資”,不良貸款反而被弄得紛繁復雜,讓人眼花繚亂。 根據銀監會2006年第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全國銀行不良貸款的余額是13124.7億元,不良貸款比例8.03%,其中國有商業銀行10588億元,比例為9.78%。但這是己經剝離之后經過包裝的數據。我們要知道不良貸款的真實數目,必須將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部分也計算在內,它們雖然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體現,但銀行對儲戶的負債關系依然存在,因此仍然屬于銀行的壞賬。這些年來銀行陸續剝離壞賬的總額,官方沒有可信的數據。筆者對1999年以來銀行不良貸款剝離數據進行了如下不完全統計: 1999年,剝離不良資產13939億元,其中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貸款約為10000億元; 2004年5月,建行第二次剝離不良貸款569億元; 2004年6月,建行再次剝離1289億元可疑類貸款; 2004年6月,中行上市前夕,剝離了1498億元壞賬; 2005年5月,工行處理不良貸款7050億元。其中4590億元直接剝離給資產管理公司,2470億元劃歸財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賬戶,并委托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 根據以上統計加總,累計剝離不良貸款24375億元,這還不包括沒有搜集到的剝離信息以及政策性銀行其它不良貸款數額?鄢刂恋谝患径人拇筚Y產管理公司累計回收資產2096.5億元,由資產管理公司管理實際應由銀行承擔的壞賬共計22778.5億元。 這一不完全數字和銀行系統內的不良貸款相加,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的總額不低于35903.2億元。有人估計,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高達50000億美元。這約是中國保險和證券市場規?偤偷膬杀。 處置不良貸款暗藏危機 巨額的不良貸款就猶如埋藏在銀行體系中的不定時炸彈,如果不妥善處理,它隨時可能引爆。 一般處理不良貸款有沖銷、剝離和注資三種方式。沖銷是銀行用自己的利潤沖銷壞賬,如果利潤不夠,則需要動用資本金進行沖抵。我國的國有銀行雖然是龐然大物,但利潤率著實低得可憐。指望利潤和自有資本金沖銷的方式解決不良貸款不太可能,更毋論國有銀行不是企業,根本沒想用利潤沖銷不良貸款。 由國家來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幾乎成了現有條件下的唯一選擇。然而正是由于銀行的國有產權,不良貸款才會層出不窮,F在由政府出面,處理不良貸款,一方面無法切斷壞賬根源,注定將失敗,另一方面有些操作手法違背市場規律,本身就暗藏危機。 對銀行不良貸款進行剝離,是中國的發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專門用來轉移銀行的壞賬。但這只使得銀行“看上去很美”,實際上外強中干。資產管理公司和銀行都是國家的“兒子”,不良貸款從一處挪到另一處,接受方并不需要支付代價。銀行實質上并未從“剝離”中獲得任何實質價值。 國有銀行是國有企業,理論上國家作為股東,應該為企業的虧損或壞賬買單。國家可以合法使用的資金是財政收入。我國1998年就曾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充實國有銀行資本。但這種方法不可持續,銀行的壞賬數額太大,政府買不起單。另外在我國需要國家財政伸出援手予以解決的“漏洞”實在太多,如地方政府有近萬億的赤字、養老保險的缺口達數萬億。國家財政出面只能是左支右絀、無從應對。 政府于是只能打外匯的主意。2005年,國家成立了“匯金”公司,并于2004年6月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這也是國有銀行“美容工程”的一部分。外匯注資成為在銀行不良貸款之外埋下的另一顆炸彈。如果銀行最終使用外匯沖銷壞賬,無異于增發貨幣,從而引發通貨膨脹。另外這也將大大打擊人們對銀行的信心,誘發銀行擠兌。 為了解決壞賬危機,政府可謂使盡招數。壞賬剝離、財政注資、外匯注資,這些措施沒有根除不良貸款產生的根源: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以及政府工程的血緣關系。只要銀行還必須按照政府的指令為國有企業貸款,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貸款,不良貸款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就是癡人說夢。不從根上入手,反而給銀行以源源不斷的“注資”,只會讓銀行產生對政府注資的依賴,從而更加缺乏規范和自我約束。 自己不忍心管?那就花錢顧個監工吧。國有銀行海外上市,大抵就是出于這樣的邏輯。2005年10月,建行上市,美國銀行和淡馬錫旗下的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別持有建設銀行9.0%和5.1%的股份。2006年6月中行上市,外資股權占15.46%,其中蘇格蘭皇家銀行持有9.18%;淡馬錫持有4.59%;瑞銀集團持有1.47%;亞洲開發銀行占0.22%。工商銀行即將完成上市,境外投資者所占股權亦在20%以下。 經過精心包裝之后,出售國有銀行股權,遭受到多方的質疑。姑且不論所謂戰略投資者關不關心銀行的治理改善,就是國有股仍占85%以上的絕對控股權,也為國家恣意使用銀行資金留下了空間。銀行上市后,黨委與董事會并存,比如郭樹清同時是建行的董事長,也是建行的黨委書記。這樣的治理結構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上市之后的銀行,高層管理人員仍由國家任命,改善不良貸款的境況,希望渺茫。 不良貸款“水落石出” 不能改善銀行的治理結構,根除不良貸款的根源,并逐漸消化現有的不良貸款存量,由國有銀行引發而后蔓延的金融危機就必然發生。目前銀行不良貸款比例約為20%左右(包括已經剝離的部分),之所以還沒有爆發危機,原因在于老百姓別無選擇只能把錢存到國有銀行,中國的老百姓還特喜歡存錢。一旦這些條件改變,不良貸款沒有高額的存差做掩護,銀行離危機就不遠了。這可能也是中國遲遲不給民營銀行開閘的原因。 2006年11月,我國金融業對外全面開放,外資銀行先于中國自身的民營銀行,獲得在中國境內全面開展金融業務的資格。老百姓存錢,從此有了更具吸引力的選擇。我國儲蓄是嚴重不均衡的“八八率”分布,即8%的人擁有80%的銀行存款。這8%的儲戶居住在國內經濟領先城市,有能力和知識判斷銀行的業績,并且具有開放的國際視野,在存款上較少有“愛國主義”的情懷。他們正好是外資企業瞄準的對象,并很有可能成為第一批倒戈者。占據銀行存款比例較高的企業存款市場,國有銀行也恐難保全,其中外資企業極有可能率先選擇外資銀行。中國國有銀行服務差、手續繁瑣、增值能力弱,不少老百姓也將因此轉向外資銀行。本刊編委、金融學家徐滇慶教授預估,如果有10%的資金轉投外資銀行,中國銀行的危機就將顯露出來。 中國目前的儲蓄率也將降低。徐滇慶在《中國的高儲蓄率還能維持多久》一文寫道,我國現在的儲蓄率在40%左右徘徊,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新一代消費人群的形成,中國的高儲蓄率將在2012至2015年間消失。 一方面儲蓄率下降,老百姓不那么愛存錢了;另一方面有了更多的存款去處選擇。儲蓄的“水”落了下來,不良貸款這塊“石頭”就將顯露出來。這個水落石出的過程,將于今年11月啟動。一旦存款下降,水落到一定程度,國有銀行的巨額存差不復存在,國有銀行的經營將面臨破產危機。 那么我們能不能因為開放蘊藏著危機,就將國有銀行保護在封閉的襁褓里呢?事實證明,封閉的金融體系不能保障銀行的安全。雖然有國家信用作保證,但壞賬不斷滾積,有朝一日發生雪崩,國家也只能通過惡性通貨膨脹來承兌儲戶取款,那時要維持國家信譽也難。亞洲金融危機時,周邊國家的情況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合理的商業規則,并要求銀行業“政企分開”,按照市場的邏輯行事。我們不但歡迎外資銀行,我們也呼吁建立民營銀行,希望多一股力量來改善中國的銀行體系,建立充分健全的金融市場。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