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體現了兼容并蓄的環境倫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09:49 新京報 | |||||||||
在這場討論中,有論者說,“敬畏大自然”不是環保意識,在自然面前生畏,簡直是迷信。漢語言有豐富和廣泛的含義,我們不妨從不同角度來探討“敬畏大自然”的意義。從字面看,批評者對敬似乎尚可接受,但接受不了畏。畏不就是害怕自然嗎?其實在現代漢語里,畏有兩種意思,一是畏懼,二是佩服(見1979年版社科院語言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第1188頁)。敬畏、后生可畏中的畏,是佩服。
再說了,即使畏有畏懼的含義,人就不該敬畏大自然了嗎?我以為,當前的中國社會,有些方面畏得太多,有的則畏得太少。畏得太少的方面,就需要增加點敬畏之心。畏官畏富,這是畏得太多之處;不畏法、不畏道德、我行我素等,層出不窮。所以,人多一點畏懼之心,生活中就會少一點缺德的行為。 又有論者說,“敬畏大自然”就是提倡無所作為,反科學。汪永晨問:科學為什么不能反?我贊成她的觀點。有的時候,人們對科學的迷信,甚于對自然的迷信;再有的時候,科學被說成是真理的代名詞,有人便以科學的名義,對別人加以壓迫;更有甚者,科學本身竟也成為壓迫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就需要反一反了。 其實對科學主義的批判,是20世紀思想史上的大課題,深刻的論述很多。比如法蘭克福學派對歐洲啟蒙主義的批判,就貫穿了對科學主義的批判;阿多納和霍克海墨在《啟蒙主義的辯證法》一書中,說啟蒙運動本來是要通過張揚人的理性,使人類擺脫神話和宗教教條的束縛,獲得自由。這在神權和皇權統治的18世紀,是革命性的口號。到了20世紀,科學似乎進步了,人類似乎文明了,但是作為科學和文明基石的工具理性,給人類造成的束縛和帶來的災難,更甚于神話與宗教;德國當代學者西格蒙.鮑曼講得更透徹,他在《大屠殺與現代性》一書中,論述了這樣一個主題:即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工業文明對理性和效率的盲目崇拜,為納粹德國建集中營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在這里重提這樣的論述,并不是我不尊重科學,而是要說明科學應該受到社會的倫理道德的制約。不受道德倫理制約的科學,是危險的科學。所以說,自然是可以敬畏的,科學也是可以反的。與其以科學之名反對敬畏大自然之心,倒不妨以敬畏大自然之心,去做科學的工作。 敬畏大自然是一種人生境界,它體現了一種兼容并蓄環境倫理,還體現了一種人生的道德境界。以下三個因素似乎應該包含在道德境界內。一,敬畏大自然,所敬者不局限于自然,它也包括對人的尊敬。對人的尊敬,內容極廣,從尊重人的生存權到尊重不同的觀點,都屬此列。因此可以說,敬畏大自然,就是尊重別人、尊重自己、尊重環境。二,對自然和人的尊敬,包含了一種與人為善的謙卑意識。在某些歷史條件下,謙卑不足取。但在當代社會里提倡謙卑的意識,是有必要的。它既是對社會上種種大無畏的惡行的抵制,也是對騷動不安的社會情緒的消解。三,敬畏大自然還表達了一種兼容并蓄的精神。對人與自然的尊重,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謙卑,沒有兼容并蓄的精神是不行的。兼容并蓄不是提倡簡單的容忍,更不是否定批判的精神。它所倡導的,是多元的文化、自由的空氣、多角度的思維與探索。 □楊國斌(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 相關報道: 相關專題:院士學者市民大辯論:人類要不要敬畏大自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