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惹的禍?“注銷網貸賬號”騙局再抬頭,大學生為受害主體
來源:北京商報
“我要是當初沒被騙,現在已經能買一臺車了。”3月30日,一受害者李展(化名)如是講述自身被騙經歷。近期,“注銷網貸賬號”騙局借“疫”再現,多地警方發文提示風險,不法分子主要是以影響征信為由,恐嚇在校大學生或應屆畢業生青年人群注銷網貸賬戶并騙取錢財。另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此類案例并不鮮見,單人被騙金額少至從數千元。
01
呈高發態勢
“網貸賬戶不注銷就影響征信?切莫被騙!‘逾期可清空’?‘包退息’?不要輕信!”3月30日,遼寧、上海等多地警方發布關于“注銷網貸賬號”騙局的風險提示,疫情期間“注銷網貸賬號”騙局又有抬頭之勢,主要是以影響征信為由恐嚇青年人群注銷網貸賬戶并騙取錢財。
以受害者張希(化名)為例,他近期接到一個自稱是某借貸平臺的“客服人員”的電話,對方稱張希在大學期間申請過助學貸款,現因國家政策調整,需要注銷賬戶,消除貸款記錄;在張希表示自己并未申請過此類貸款后,對方又提出或是身份信息被盜用注冊了貸款賬戶,如果不盡快注銷,就會產生滯納金,建議盡快將貸款額度提現至貸款平臺“指定賬戶”以注銷賬戶,同時承諾賬號注銷后提現資金將原路返還;于是,在“客服人員”多次誘導下,張希被“指導”下載了多個網貸APP,并將貸款額度提現轉至 “客服人員”指定的銀行賬戶上;直到多次轉賬仍未注銷網貸賬號,張希才發現被騙,共被騙88000元。
張希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對于詐騙者的套路,他本來是持疑態度,但當否認沒有貸款后,對方準確報出張希身份證號、姓名及緊急聯系人姓名電話等信息后,張希開始信以為真,此外,詐騙分子還主動亮出了他的“身份證件”及在該貸款平臺的“工作證件”,這點更讓張希對詐騙話術深信不疑。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網貸詐騙案近期呈現高發態勢。包括湖南、廣東等多地網警在近期紛紛發布提醒,已有多名大學生或畢業生已上當受騙,作案手法基本一致。詐騙者均謊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受害者配合注銷網絡貸款平臺賬號。”而注銷網貸平臺賬號,需要先從相關平臺借款,然后轉入詐騙者賬號,由詐騙者負責辦理“清空貸款額度”及注銷網絡貸款平臺賬號。
其中,廣西南寧一應屆生李文(化名)注冊了某網貸平臺賬戶,后來接到一名自稱該平臺的員工電話稱,需要注銷學生賬戶,騙子不僅發給她身份證、營業執照自證身份,還能準確說出被騙者名字、身份證號、住址信息等,導致該受害女生2天被騙7萬。
02
騙局瞄準大學生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所謂的“注銷賬號”,實際就是詐騙者在掌握受害者個人信息后,誘導受害者從各大網貸平臺借款,然后轉賬到其指定的私人賬號,謊稱是以此來清空貸款額度,從而“注銷賬號”。
近年來,電信詐騙屢禁不止,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短信等各種方式,編造虛假信息實時遠程詐騙,誘使受害人給其打款或轉賬。不過,與一般電信詐騙不同的是,此次“注銷網貸賬號”騙局主要瞄準的是在讀大學生或應屆畢業生等。
正如警方指出,當前,高校大學生是“網貸”生力軍,許多大學生涉世未深,容易輕信他人,成為遭受“套路貸”的重災區。許多上班不久的工作職員,也會因讀大學時注冊賬戶不謹慎,而被“客服”以身份信息引誘陷入全套。
另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此類案例并不鮮見,單人被騙金額少至從數千元,多至幾十萬元不等,被騙者多為在讀大學生或應屆畢業生。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多個詐騙案例發現,在多起詐騙中,被騙者均是在對方準確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緊急聯系人、學校名稱、地址或者消費記錄等個人信息后,才開始對對方的所謂身份深信不疑。而詐騙者口中所稱的貸款平臺,包括小米金融、愛學貸、愛又米、名校貸等,大多平臺是受害者曾注冊或使用過的平臺。
北京商報記者就此事向前述多家平臺進行求證,其中,小米金融回復稱,對于“注銷網貸賬戶”、“網購退貨”、“冒充公檢法”等網絡電信詐騙和偽冒App等騙局,小米金融通過微博、微信、APP等官方自媒體渠道進行了圖文式宣教和強提醒,若用戶遇到此類情況,可以向小米金融官方客服咨詢反饋,如有必要,小米金融也會及時協助尋求警方幫助。
愛學貸、愛又米等則無法多次撥打電話無法接通。記者注意到,愛學貸和愛又米系同一平臺,均為杭州互金公司愛財集團旗下,根據警方通告,2019年末,愛財集團法定代表人已主動向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區分局投案。名校貸則為麥子金服旗下平臺, 2019年末,麥子金服運營主體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已被立案偵查,公司15名高管被抓。
03
信息泄露惹的禍
“注銷網貸賬號”騙局為何屢禁不止?詐騙分子會為何如此清楚受害者個人信息?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其源頭主要還是因個人信息泄露導致。
正如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所稱,目前因一些金融平臺信息泄漏導致的詐騙事件時常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借款平臺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不足,忽視技術層面的信息維護,導致用戶信息易被黑客等攻擊、截取,平臺信息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者風險意識較差的原因。此外注冊用戶信息安全意識較差、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不足也成為被騙原因。在整個行業的瘋狂發展狀態之下,良莠不齊的平臺與金融消費者魚龍混雜,最終滋生出眾多詐騙問題。
事實上,貸款平臺信息安全建設不足問題并不鮮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報告統計,截至2019年9月,中國信通院從232個安卓應用市場中收錄了超13萬款金融行業App,觀測發現,超七成金融App存在高危漏洞,攻擊者可利用這些漏洞竊取用戶數據、進行App仿冒、植入惡意程序、攻擊服務等,其中部分高危漏洞甚至存在導致App數據泄露的風險。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部分詐騙案中,也有用戶并未注冊該貸款App,但同樣被誘導受騙,此情形下,個人信息又是如何泄露的?一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其根源主要在于黑灰產人士的非法利益鏈,在這一利益鏈中,有犯罪分子專門獲取個人信息,用于販賣獲利,而后再有人員用專業話術詐騙用戶的“注銷賬號費用”,進行快速轉移銷贓。也就是說,盡管沒有注冊網貸App,但只要注冊其他平臺,在信息安全保障不足情況下,同樣存在個人信息泄露可能。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