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銀行理財風波不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15:47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 殷鵬) “銀行理財產品現在進入了多事之秋,甚至可以說是存亡之秋。”日前,在和訊網舉辦的理財產品研討會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是說。自今年初以來,銀行理財產品負面消息不斷,進而引發投資者的信任危機。

  銀行理財產品亂象

  本周,記者陪同一位朋友購買了北京一家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這里的大堂值班經理并非是銀行的工作人員,而是與這款理財產品相關的信托公司工作人員。他表示,具體的合同條款要在柜臺簽合同時才能看到。在購買產品過程中,銀行工作人員并未對該產品進行任何口頭風險提示,只是例行公事性地進行了一個風險承受力的問卷。

  在所有的合同簽署完畢之后,記者才拿到了產品說明書。其中規定,如果提前贖回,將要交納0.2%的手續費,而這里的工作人員表示,實際并不會收取,但合同上一定要這樣注明。

  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中不規范的現象還不只這些。“看理財產品的宣傳材料一定要看小字。”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舉例稱,有的宣傳材料用大字印著“收益18%”,同時用小字印著“3年”,此時投資者不要誤以為年收益率是18%。

  銀行的免責說明也往往用小字印在宣傳材料上。北京博融律師事務所律師宋崇宇指出,這種免責說明通常是“本宣傳材料不構成合同附件”。它意味著即使銀行產品的實際運作與宣傳材料不符,投資者也不能憑宣傳材料去告銀行。而這些宣傳材料往往寫得天花亂墜,很有誘惑力。銀行的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通常使用“預期收益”的說法。宋崇宇稱,投資者通常認為“預期收益”指的是平均收益,但根據理財產品的計算方式可知,預期收益往往指的是最高收益。

  宏源證券研究所模型分析師范為指出,在結構性產品中,最高收益只有在滿足一定條件后才可能實現,屬于小概率事件。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時,有必要弄清楚實現最高收益的概率有多少。有的時候,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可能高達30%,但實現該收益的概率可能只有1%。

  理性看待銀行理財

  如果理財產品收益不錯,上述問題投資者也許不會深度責難,然而收益的日漸慘淡終于給投資者找到了一個宣泄的出口。

  但是這些頻現的零收益、負收益產品究竟應該以一種怎樣的眼光看待呢?

  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張旭陽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按照收益獲得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三類,每一種理財產品,信息披露,風險揭示、收益提示都不盡相同。

  第一種是無風險套利產品,例如某些投資于債券市場的銀行理財產品,或者與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理財計劃,如打新股產品。第二種是收益來源于風險溢價的產品,如結構性理財。第三種產品收益來源于交易能力,如銀行類基金產品。

  張旭陽認為,三類產品從設計機理上差別較大,因此在信息披露上也應該有所區別。例如,對銀行發行的類基金產品,銀行應該每天公布產品凈值,向客戶公布資產配置方案;對第一類產品,銀行要給予風險揭示;對第二類產品,要對客戶進行詳細介紹,使客戶有正確的預期。

  張旭陽表示,對于不同類型的產品其業績比較標準也應該有所不同。如投資資本市場的產品,評價其好壞,參照系應該是股票市場、公募股票型基金。

 [1] [2] [下一頁]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