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蛇口工業區的領導評價稱,馬明哲是一個很能學以致用的人,他總是像餓狼一樣,不斷尋找,一看到好的東西,他都會一口吃下去,變成自己的東西。
在不同的場合,“二馬”也都談及彼此。馬蔚華說:“深圳誕生了一批非國有、適應市場、生命力極強的企業,除了招行外,還有平安、中集、華為、萬科等。”馬明哲則如此描述兩家企業的共性:“招行和平安,舊的傳統束縛較少,機制方面有很大的空間。這兩方面對于兩家機構的成功非常重要。”
4 A+H還是H+A:國際化起步
2002年10月8日,在《費加羅婚禮》的樂曲聲中,14歲的平安與137歲的匯豐牽手。匯豐保險集團以6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50億元)認購平安10%的股份。
“現在的平安迫切需要尋找一位更專業的戰略投資者,這對平安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有莫大的幫助。”馬明哲的這番話可以一窺其進軍國際市場的“野心”。而此前,平安在國內所有金融機構中最先引進了外資入股,即本文前述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由此向上追溯到10年前,1992年的一天,馬明哲與袁庚就平安的股權問題進行過討論。馬明哲表示平安打算花時間完成股權的結構合理化、分散化。一家企業最主要的問題是體制。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人才的去留。而體制問題是由股權結構決定的。袁庚又一次拍板:“出任平安名譽董事長,以親眼目睹這家新興企業的體制創新。”
歷史的鏡頭再向前移動,在1987年4月7日那個臺風剛剛登臨南中國海的上午,袁庚、王世楨(招行第一任行長)等9名董事出席了招商銀行第一次董事會。會議通過了招行的第一份發展規劃,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為:逐步進入國際金融市場。
但在招行還沒有準備好足以引人入勝的資本故事之前,招行將上市首先定于了上海證券交易所。2002年4月9日,招行A股上市。彼時,擅于演講、懂得留住聽眾的馬蔚華總是有問必答,來者不拒;他態度謙和,傾聽用心。“招行前進的路上沒有咖啡館,只有加油站。”馬蔚華笑答,他以此表明,招行還要不斷加油以跑更遠的路。
一年后的2003年,則是中國保險業的上市元年。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相繼以中國最大的財產險公司和中國最大的壽險公司在香港上市。平安也同樣謀求上市,但馬明哲強調集團整體登陸資本市場,由于引進了外資戰略投資者,管理團隊中又有熟悉海外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人脈,加之此前人保、人壽在香港上市投石問路,平安赴港上市,水到渠成。
2004年,馬蔚華在招行A股上市兩周年時全面詮釋了招商銀行的國際化進程:國際化是每家銀行都要面對的事情,國際化的概念包括股東的國際化、機構的國際化、業務品質的國際化;而歸根到底是管理的國際化。國際化概念的要素是管理制度、管理內容、風險控制水準要與國際最先進的水準靠攏。
此時,招行已推出高端個人理財品牌——“金葵花”理財產品和服務體系,發行了國內首張雙幣標準信用卡,并在短時期內使發卡量和用卡率都領先于市場平均水平。招行羽翼初豐,到境外上市已經有了足夠分量的“眼球”故事。
2004年6月,平安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掛牌。那一次,雖然經過了艱苦路演,但平安在香港上市時,中國概念股還處于低迷時期。2004年6月24日10點,馬明哲在電子交易操作界面上輸入了2318的股票代碼,屏幕上出現開市價及第一筆交易:10.50元,高于招股價10.33元。那是馬明哲領導的平安正式面對國際投資者的開始。馬明哲用一句歌名回答記者的問題:“股價起落很正常,我們是瀟灑走一回。”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