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近日,聯明股份、飛天誠信等6只新股發行的種種狀況,再次將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推向輿論漩渦。只不過,這次通過媒體吐槽的不再是個人投資者,而是利用慣了制度紅利的機構。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由于新股發行關系到一級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利益分割、二級市場機構與個人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分割,使得輿論各方往往更多地從自身利益出發來思考問題。不論新股發行制度如何改革,結果只有一個:被吐槽。
以本輪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為例,在過去,由于網下配售的對象基本為手握重金的機構,并且這些機構網下詢價時只需繳納保證金,這導致網上打新的個人投資者處在明顯不公平的弱勢。各方因此呼吁監管層修改相關規則,充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為此,監管層受到各方輿論的壓力。經研究,監管層通過了讓機構全額繳款的制度,并通過增加網下向網上回撥檔次,加大回撥力度,提高網上中小投資者的中簽率。上述新規通過后,近日,不少機構又通過媒體頻頻吐槽,甚至放出“再也不參與詢價”之類的威脅之辭。顯然這又是在給監管層施壓,意欲再度搶奪回新股發行市場的特權。
不僅如此,聯明股份、飛天誠信等6只新股發行后,由于發行市盈率集中在15倍左右,伴隨著一邊倒地指責新股發行市盈率過低的輿論,新股爆炒預期再度升溫。新股遭爆炒,無疑將誘使更多的資金被卷入新股發行市場,這使得監管層壓力驟升。
事實上,監管層、保薦人和發行人之所以將發行市盈率壓至15倍左右,同樣是因為前期輿論一邊倒批評A股新股發行過程中出現的“三高”問題。即便是被投資者認定為開歷史倒車的行政干預,也是在市場機制無法抑制新股發行“三高”之時,不得已而采取的臨時手段。
此外,呼吁人為控制新股發行節奏,也是輿論不理性的體現。事實上,從監管層到保薦人,都已意識到,在非行政手段干預下,只有在熊市中保持市場化的發行節奏,才能保證新股發行市盈率的價值回歸。
但是,輿論往往在熊市中呼吁暫停新股發行,在平衡市中控制發行節奏。這無疑造成了于熊市中,需要低價發行時,不讓發行人發行新股;平衡市中限量發行,造成一股難求的假象。這顯然人為地創造了一個有利于發行人的市場。
如果加入私募股權投資(PE)和風險投資(VC)等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利益訴求,新股發行市場就顯得更加熱鬧。考慮到二級市場承受能力的輿論,如果監管層在熊市中關停新股發行,或者在平衡市中控制發行節奏,PE或VC必定登場。這將形成諸如打擊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的熱情,以及PE和VC很受傷之類的輿論。
如果監管層在熊市和平衡市保持市場化的發行節奏,二級市場往往又會引起諸如監管層為了維護PE和VC這些權貴資本的利益,而無視二級市場投資者利益的輿論。
由此可見,從最初的行政審核制到詢價制,再到未來的注冊制,盡管新股發行制度逐步在往市場化方向發展,但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難免會被舊制度既得利益者吐槽。監管層最需要做的事情,莫過于保持定力。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