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華夏一路攀至中國基金業頂峰的秘密是什么?
華夏的靈魂在哪里?靈魂人物又在哪里?
誰將接盤華夏?華夏將去往何方?
理財周報記者 滕曉萌/文
從100%到49%,能夠改變的是什么?
一位券商人士說,對于中信證券,那就是從直接合并報表、到以權益法計算基金管理規模的變化。管理層對于金融行業發展思路已變,中國最大的券商之夢波折重重。
我說,那你認為對于華夏基金呢?對于這家懷著中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夢的基金公司呢?
他停頓了很久說,會對他們有影響嗎?
那么你說,建銀投資持有國泰基金從70%到60%,對于他們有影響嗎?
這就是基金公司的現實悲哀。即便強大如華夏、強勢如范勇宏,股東的變化更像是一場資本游戲,與公司自身無涉。從中信證券穩定的“現金牛”,到每年為數家公司提供穩定現金流,你告訴我,對于華夏基金1300萬的持有人來說,有什么區別?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因為股東變化、而帶來管理層變化、而改變基金公司命運的案例。
“證監會基金部來調研時,我對他們說,股東是對公司貢獻最少的,回報卻是最高的。對于一家基金公司來說,資本金有什么用?股東有什么用?我們為什么一定需要他們?”一位已經告別基金行業的老將憤憤然說。
今年年初,他離開了他已經工作了8年的公司,那家公司自從股東變更之后,頻頻傳出管理層變動消息,業績也一路下滑。
事實上,基金業的股東安排,幾乎已經是目前金融行業中規定最嚴格、花去監管層最多心血的。有多少籌建中的基金公司,因為發起股東合規問題,而胎死腹中。
“如果持股100%的單一股東對于公司治理都沒有一絲一毫的發言權,甚至沒有辦法向公司派出一名管理人員,算不算內部人控制?”一位擁有基金公司股權的券商高管說。
在這個行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股東直接干涉公司運營后,基金公司甚至需要配合股東投行的決策,在合適的時候,買賣合適的股票。這又算不算利益輸送?
我們曾堅持追問,基金公司在股東利益和持有人利益間,應該如何選擇?
但是也許對于很多人更迫切的是,在股東利益和公司利益間,如何權衡?
你會選擇寸土不讓、內部人控制,以致在江湖上有強勢之名;還是會選擇委曲求全、滿足股東以保住自己位置,以致手下人紛紛棄你而去?
你知道嗎?這一兩年來,打著開辦分公司的旗號,悄悄在各地買下地皮、買下寫字樓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多。
“如果我們不以這種方式把利潤留在公司里,股東就要全部拿走了。”一位買樓最積極的基金公司高管說。
事實上,正如我們看不出天津港對于博時基金有任何意義一樣,我們也看不出蘇寧電器能夠給華夏基金帶來什么。
中國基金公司誕生13年之后,正如你我共知,對于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是穩定的、雄心勃勃的管理層,是完善的內部治理,是一批資產管理的專長人才。
但是不管范勇宏和肖風等大佬們如何呼吁股權激勵,他們的公司依然被賣給了某個港口、某家鋼鐵公司、某家化工企業、某家服裝公司、某家零售賣場……
理財周報相關報道組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