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牛市里一俊遮百丑,當熊市來臨時基金公司又會怎樣?
熊市里的清算
創業難,守業更難。
盛宴下被輕輕掩蓋的問題,終于在2008年熊市里集中性爆發。
一位多次起草基金公司董事會報告的人士透露:“董事會衡量基金公司總經理成績的標準,第一看資產管理規模;其次,利潤、收入指標;第三,市場份額,(在行業里的份額,如是合資公司,則還要看在合資基金里的份額);第四,產品數量產品線狀況;第五,客戶狀況;第六,人才流失率!
顯然,基金公司股東層與董事會最注重的是資產管理規模,最忽視的是人才流失問題。因此,熊市里因基金公司凈利潤滑坡而拿總經理開刀很順理成章。
實際上,“換高層,業績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鄙贤赌Ω鸸救耸客嘎,“高層變動的背后是資本力量在抗衡——基金公司股東層、管理層之間的內部斗爭與不協調,業內美其名曰‘股權文化’問題”。高層不穩導致企業四分五裂,甚至土崩瓦解的弊端,在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每個人能深刻體會!
經記者了解,基金業股權文化問題導致管理層頻頻變動的不良后果似乎更甚于其他金融行業。
2006年,在證券公司綜合治理改革的時候,一批券商因挪用保證金流動性出現危機,業績虧損而被收購和重組。但事后可以發現,除了破產券商管理層紛紛下馬之外,其他券商高層人員相對穩定。即使第一大股東更換為中國匯金公司,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總裁依舊是馮國榮。銀行、保險業也沒有發生如此集中性換高層事件。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相對于銀行、券商國有化趨勢而言,基金公司對外開放步伐是最快的,其外資比例可達到49%。
據悉,早在2006年,證監會已認識到該問題,曾針對“基金公司股權文化”在業內做過一次課題討論。實則在剖析現存的基金公司股權結構是否科學,討論內容涉及到合資基金公司能否進一步放寬比例。
目前,全國共有60家基金公司,其中有29家是合資基金公司,占去了基金行業的半壁江山。但在今年上半年的高層人事變動上,合資基金公司的人員變動率比內資基金公司要高。
據統計,從2008年年初以來,全國共有14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發生變動,其中合資基金公司就達到了10家,換而言之,34.5%的合資基金公司在今年出現此情形。
“49%對51%,資本力量勢均力敵下只有暫時的美好,”記者采訪到的基金業內人士均發出這樣的感嘆。當一家合資基金公司需要面對幾家強勢股東方時,股權文化的磨合(實質為內部經營權和掌控權的斗爭)就顯而易見。“而這家公司人員大變動將遲早發生。”
看似平穩的擁有兩位強勢股東的上投摩根基金,也存在這種隱患。
可以證實的是,上投摩根基金最早從市場招聘的一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當時的研究總監溫宇峰、銷售總監楊文斌、市場總監王峰、運營總監陳達、副總兼投資總監呂俊)先后離開了公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