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伏安(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05:30 理財周報
當市場不發生問題和風險的時候,對投資者宣傳注意產品風險等道理,投資者較難接受。只有當風險發生時,再對投資者講這些,他們才能聽進去。 但是銀監會不是要等出了問題才出來說話,我們很早就進行了宣傳。就像當股市好的時候,投資者不去聽注意風險這類話,只有當問題發生時投資者才會明白。這實際上是整個社會交學費的過程、學習的過程。銀行在學習,投資者、消費者也在學習。 作為銀監會來說,監管當局的目的就是盡量減少大家學習的成本和代價。在整個理財的過程中,監管當局的主要目標是監督銀行有效地披露、揭示產品中的風險,幫助客戶有效識別風險、認識風險,甚至教育客戶,讓他們能夠判斷這種風險。但是所有這些工作都不能替代由客戶本身來承擔的決策風險。也就是說,在充分揭示風險的情況下,客戶需要自己做決策、自己承擔風險,這點要跟消費者、跟全社會都講清楚。 《理財周報》:受到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風險的影響,銀行投資、代客資產管理能力遭到社會質疑,你們是否感受到較大壓力? 李伏安:去年我就說過,新的理財業務的發展、新的理財途徑的拓展,包括QDII產品的擴展,對銀行投資管理能力都是重大的考驗。銀行需要逐步培育、建立這種能力,能力包括對境內、境外資本市場投資的能力。 在國際市場投資之前,首先是了解國際市場、具備分析判斷能力,這些能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建立起來的。但是如果不讓銀行去投資,他們永遠不會有動力和壓力來做這個事情,也永遠不會具有這樣的能力。銀監會對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的市場準入控制還是比較審慎的,不是所有銀行都可以做理財。 人民幣國際化,就一定要到境外投資, 這是基本前提 《理財周報》:現在出現收益問題較多的是投資境外的結構性產品和QDII資產管理類產品,有人質疑中資銀行海外投資能力和QDII開放的時機。 李伏安:國家的政策是鼓勵投資者去境外投資,這一點從國家大的方針來看絕對是正確的。 中國的投資者要想分散風險、平衡收益,人民幣本身要發展走向國際化,就一定要鼓勵大家、引導大家到境外去投資,這是基本前提。目前是市場經濟時代,對于理財市場來說,投資者有資金,他不看好國內市場,要到美國、英國、香港等市場投資,這是市場的選擇。 監管當局只能順應市場的發展,而非阻礙、抵抗市場發展,那不是監管的正常之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監管部門說市場形勢不好,銀行的理財產品不能代理客戶到境外投資或者不能到資本市場投資等,這是沒有道理和無效的。這樣做犧牲的只是銀行,中國的銀行會喪失市場發展機遇。 就算今天不開放這個市場,擋住了少數人受損失的風險,從長遠看,這樣必定會阻止銀行、阻止中國的銀行業為老百姓提供新服務的一個發展通道,并會使得整個社會大眾享受的金融服務、社會福利水平始終提不上去。這是更大的損失。 要明白,監管當局是要促進市場發展、順應市場發展、引導市場發展。關于對銀行代客投資境外產品的一些“不能放開、不應放開、放開太早,或者是銀行不應該放開”的說法都是不恰當的。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