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蛟:世界經濟發展的變局與應對

葛海蛟:世界經濟發展的變局與應對
2024年12月25日 19:11 市場資訊

  來源:中國銀行

  12月25日,中國銀行研究院與金融時報社聯合評出2024年國際金融十大新聞。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以《世界經濟發展的變局與應對》為題,發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2024年世界經濟在“軟著陸”軌道上低速前行。全球供給端擾動居于主導,地緣風險攀升,保護主義抬頭,貿易碎片化程度加深,全球貿易規模占GDP的比重仍遲滯不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區域分化加劇,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全球生產率持續下滑,創新能力和資本投入不足成為制約經濟復蘇的重要瓶頸。全球抗擊通脹之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全球經濟體總體通脹率從2023年的平均值6.7%下降至2024年的5.8%,為主要經濟體央行放松貨幣政策鋪平了道路。國際金融市場在不確定性中前行,日元套息交易逆轉引發“黑色星期一”風暴,全球金融產品迎來重新定價潮。當前,全球經濟金融變局加速演進,迫切需要探尋應對之道。

  資源錯配引發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明顯減速。近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生產率增長放緩的挑戰,發達經濟體年生產率增速從1995年至2000年的1.4%驟降至新冠疫情后的0.4%,新興經濟體則從2001年至2007年的2.5%下跌至0.8%。全球生產率的持續下滑制約經濟復蘇步伐。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速下降主要是因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減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在缺少重大技術進步或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203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為2.8%,遠低于3.8%的歷史平均水平。

  杠桿交易平倉觸發全球資產價格重定價潮。2024年8月,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引發外匯市場套利交易發生劇烈變化,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資產配置結構。日元融資的套利交易受到去杠桿化沖擊,東證股價指數2024年8月5日一度暴跌12%。外匯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日元和瑞士法郎等融資貨幣大幅升值,而墨西哥比索等高收益貨幣則遭受重創。雖然后續未引發更大規模的市場失調,但也暴露出大規模杠桿交易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的潛在風險。

  不對稱性財政政策加重全球政府債務風險。疫情后,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曾步入緊縮政策周期,而財政政策并未進行相應調整,仍普遍采取不對稱性財政政策。經濟復蘇期,各國財政緊縮措施未能及時跟進,債務規模持續膨脹。2024年底,全球公共債務規模將超過100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93%,到2030年,預計將接近GDP的100%。高昂的償債成本將制約各國政府的財政空間,限制央行的回旋余地,對全球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構成潛在威脅。

  展望2025年,世界經濟將在諸多不確定性中蹣跚前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5年全球GDP增速為3.2%,與2024年基本持平。不同國家和地區增長表現分化,美國經濟增速將放緩,歐元區經濟略有回升,亞洲地區將保持增長勢頭,全球通貨膨脹總體水平將回落至2025年的4.3%。隨著市場需求不斷修復,跨境投資活動有望擴張,全球貿易規模增速將有所回升。全球需要加強國際政策協調,推進數字綠色轉型,完善全球治理架構,以應對復雜的、全球性挑戰,踏上更加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第一,提升生產率水平,重振停滯不前的全球經濟增長。各國需要采取果斷的行動,應對資源錯配引發的難題,消除阻礙生產率提升的障礙。化解經濟摩擦,改善企業之間生產率增長不均衡問題,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聚焦創新與科技,以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作為關鍵驅動力,挖掘數據要素,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和機器人應用等前沿領域,加速新興產業發展。未來10年,人工智能有可能推動生產率增長0.1個百分點,年度勞動生產率增長達1.5個百分點。適應產業升級需求,提升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力的活力與適應性。建立技術合作機制,共享創新資源,協同應對技術瓶頸,確保供應鏈的安全靈活。推動制度型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外資流入,釋放經濟活力。攜手共進,通過結構性改革實現資源高效配置,提升生產率水平,為全球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注入新動能。

  第二,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防范金融脆弱性外溢風險,提升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的穩定與韌性。當前,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趨向分化,金融跨市場、跨產品、跨區域風險攀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

  8月5日,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日漲幅,甚至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3月市場波動期間的單日漲幅。各國需要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完善金融風險分析監測、預警與評估指標體系,避免引發市場共振與國際資本無序流動,減少金融脆弱性的外溢與傳染。創新跨周期政策設計,協同應對內外部沖擊及周期波動,提升金融市場韌性,助力實現全球經濟平穩發展。

  第三,重建財政緩沖,深化債務治理,發揮經濟增長“自動穩定器”效應。財政空間是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基石。2026年,全球公共債務水平預計將達到GDP的115%。各國需要優化支出結構,穩定或減少債務水平。深化債務管理機制,漸進持續地開展財政調整,改善債務脆弱性狀況。實施嚴格的債務可持續性評估,防范債務風險累積。加強多邊債務協調,推動債務磋商機制創新,持續完善投融資體系,解決發展中國家發展難題。通過加強財政整頓與債務治理,維護金融穩定,發揮經濟增長“自動穩定器”效應,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完善國際治理機制,降低地緣經濟割裂風險。當前,地緣政治局勢演變疊加大國博弈進一步加劇金融割裂,提升了跨境合作壁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國家間地緣政治緊張程度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將使雙邊跨境投資和銀行貸款配置減少15%。各國需要攜手提升多邊治理框架的效力。加強多邊貿易合作,有效減少因全球供應鏈分散化、區域化帶來的貿易波動性。積極簡化投資審批流程,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緩解地緣政治緊張對跨境投資的沖擊。構建區域金融穩定機制,完善金融安全網,增強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確保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面對復雜外部形勢,中國經濟展現出非凡的韌性與活力。中國堅定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2年居全球前三。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2023年“三新”經濟對中國GDP的貢獻達17.7% ,不斷催生新的發展動能和市場機遇。人工智能、新能源和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筑牢產業發展的技術底座。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全球領先,風能、太陽能產業規模居世界首位。綠色金融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力量,截至2024年6月末,中國綠色貸款與綠色債券存量分別為34.8萬億元和3.7萬億元。“全球南方”國家加強團結合作,中非合作論壇簽署了涵蓋經貿、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新協議,拓展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空間。金磚合作機制成立18年來,不斷發展壯大,人口占全球近一半,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超過三成,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未來,中國必將以更加穩健的步伐,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復蘇創造新機遇、注入新動力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風險挑戰,全球唯有同舟共濟,方能在激流中行穩致遠。我們期待世界各國摒棄分歧、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攜手開創更加繁榮與美好的明天。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曹睿潼

債務 全球經濟 葛海蛟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2-30 賽分科技 688758 --
  • 12-30 鈞崴電子 301458 --
  • 12-24 星圖測控 920116 6.92
  • 12-23 黃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