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3月5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優化監管考核,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這些要求為下一步我國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各方努力和共同推動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立足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總體看,我國正在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意見》為我國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銀行業將全面理解、準確把握《意見》的要義,推動更多金融資源精準高效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一是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降本、提質;二是支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是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四是加快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全面發展;五是依法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劉峰表示。
對于普惠金融業務中的養老金融服務,劉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21年中國銀行業努力破解特殊客戶在金融服務領域面臨的“數字鴻溝”,通過定向施策、線上線下高效協同等方式,采取上門服務、打造愛心團隊、制定規范流程等多種暖心舉措,切實營造為特殊群體客戶“多想一點、多做一步”的服務環境。“未來,中銀協也將根據行業發展訴求和建議,搭建各方溝通橋梁和平臺,積極開展行業自律工作,引導優化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幫助客戶實現個人全生命周期養老資產管理,助力多層次綜合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銀行業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理念
《21世紀》:過去幾年,無論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還是金融管理部門都高度重視普惠金融工作,我國普惠金融服務取得長足發展,你認為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峰:在各方努力和共同推動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立足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近四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增速超過了25%,貸款利率累計下降超過了2個百分點。總體看,我國正在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一是普惠金融供給總量持續增長。銀行業金融機構聚焦金融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持續擴大金融供給總量,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匹配性和滿意度。
截至2021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50.0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9.1萬億元,同比增速24.9%,比各項貸款增速高近14個百分點;有貸款余額戶數3358.1萬戶,同比增加近785萬戶。截至2021年末,小微企業信用貸、續貸、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分別為32.6%、37.4%、17.7%,明顯高于各項貸款增速。
二是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銀行業金融機構主動下沉服務重心,優化網點布局,進一步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積極投放布設電子機具,重點加大對小微企業、農戶等市場主體中“首貸戶”的信貸投放力度,著力填補金融服務“空白地帶”。針對老年人在銀行服務領域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尊重老年人使用習慣,豐富適老產品和服務,保留和改進人工服務,讓老年人更好共享金融業信息化發展成果。
三是普惠金融惠企讓利成果豐碩。銀行業金融機構認真落實金融助企紓困部署,主動完善內部利率傳導機制,根據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走勢,合理確定小微企業、農戶貸款利率,規范融資收費行為,對小微企業特別是因疫情遇困的小微企業主動減免服務收費。2021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5.69%,較年初下降近0.2個百分點;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對16萬億元貸款本息實施延期。
四是普惠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不斷涌現。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精準發力,不斷創新開發多元化、特色化金融產品,讓普惠群體均等享受優質銀行服務,近兩年新增首貸小微企業179.9萬戶。例如,農業銀行推出的“首戶e貸”、建設銀行創新的“裕農快貸”系列產品、工商銀行研發推出“民非護理站貸款”產品等等。
對于這些實踐中的創新做法,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21世紀金融研究院面向全國銀行業組織開展了“中國銀行業普惠金融案例(2021)”征集活動,旨在總結典型經驗,挖掘最具代表性、可供行業借鑒參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活動得到了金融機構的踴躍參與,共收到865份案例申報材料,經業內專家組織遴選、審核,有110個金融產品入圍《裕普惠 新金融——中國銀行業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錦》,對探索銀行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推動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21世紀》: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快補齊縣域、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金融服務短板,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等內容,這對銀行業等機構下一步普惠金融工作意味著什么?
劉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意見》,為我國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銀行業將全面理解、準確把握《意見》的要義,推動更多金融資源精準高效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降本、提質。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深化機制建設,釋放“敢貸愿貸”的積極性、提升“能貸會貸”的能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做活存量金融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優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地區、產業、行業分布結構。要豐富供給手段,持續創新符合小微企業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加強首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支持。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運用和“專精特新”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大力發展創業投資、供應鏈金融,支持小微企業在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促進創業創新、保持就業穩定、穩固民生基礎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支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脫貧地區縣域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做好過渡期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持續強化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信貸投放。滿足“三農”重點領域信貸需求,創新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專屬金融產品,合理增加與需求相匹配的首貸、信用貸。支持發展與農村產業相適應的農業供應鏈金融。加強農民工基礎金融服務,強化對進城農民就業創業與安家落戶的金融支持。大力支持國家糧食安全、現代種業等關鍵領域,推動提高農業生產及抗風險能力。提升鄉村綜合金融服務水平,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生產消費升級需求。同時,要發揮政府、銀行、保險、擔保等多方力量,在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風險緩釋分擔機制方面凝聚合力,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綜合化的金融支持。
三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在產品體系、服務能力、風險管控等方面改進完善,穩妥創新適老化投資理財產品,豐富完善各類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積極引導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跨越“數字鴻溝”。同時,也呼吁社會各方加大對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務重要性的認識,加大資源要素傾斜力度,共同助力激發“銀發經濟”“老齡產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動能。
四是深化科技賦能,加快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全面發展。面對奔涌的數字經濟浪潮,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整合數據資源,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綜合運用數字技術提高營銷獲客、運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的精準度,為普惠金融群體提供更有彈性、更有穩定預期的金融產品。同時要加強數據安全和信息保護,優化征信體系建設,健全數字普惠金融監管體系,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五是厚植負責任金融理念,依法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金融機構要貫徹負責任金融理念,全力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和金融秩序,通過聯合多方力量開展消費者教育,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不斷提升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和風險防范能力。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探索數據信息和隱私保護新路徑,提升實時監督、披露違法違規行為等各方面能力,有效遏制亂象,使普惠金融健康持久發展。
助力多層次綜合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21世紀》:你剛提到人口老齡化,養老金融服務也是普惠金融之一,相關政策也即將出臺,你認為商業銀行應如何做好相關金融服務,助推第三支柱等業務高質量發展,中銀協在其中又能發揮哪些作用?
劉峰: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努力提升金融服務適老化水平,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落實銀保監會《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通知》,踐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優化傳統服務和智能服務。
2021年,中國銀行業聚焦社會關切的“痛點、堵點、難點”,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破解特殊客戶在金融服務領域面臨的“數字鴻溝”,通過定向施策、線上線下高效協同等方式,采取上門服務、打造愛心團隊、制定規范流程等多種暖心舉措,切實營造為特殊群體客戶“多想一點、多做一步”的服務環境。例如,有的銀行機構推出60歲以上“銀發族”專屬大額存單產品,有的銀行機構針對較多老年客戶辦理社保業務推出了社保3.0自助快速換卡服務,有的銀行機構推出“樂老特色化網點”,有的銀行機構構建“基礎金融不出戶、綜合金融不出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格局等等。
作為行業自律組織,中銀協一直積極履行“自律、維權、協調、服務”職能,2011年就成立了養老金業務專業委員會,充分發揮平臺作用,積極建言獻策,加強各方溝通、交流與協作。
一是開展養老金融業務戰略規劃研究。近幾年來,中銀協圍繞養老金第三支柱開展多輪調研、課題研究,并協助有關監管部門開展第三支柱制度建設,凝結行業共識。2021年,通過系統研究商業銀行第三支柱業務發展戰略,從發揮制度引導作用、整合行內外資源、加強產品創新、積極推廣普及等方面,引領商業銀行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助力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二是促進行業信息科技保障水平提升。圍繞國家即將出臺的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度,聚焦賬戶制下的個人養老金業務,基于目前商業銀行提供的賬戶管理、產品銷售、資金清算等基礎服務,全面探索搭建個人養老金技術體系,保障個人養老賬戶開立、養老產品購買等相關功能的對接實現。
三是擴大行業養老金融品牌社會影響。以《中國銀行業》雜志和“中國銀協”微信公眾號為平臺,展示各會員單位服務養老保障事業的思考、成果和舉措,刊發《商業銀行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戰略研究》《推動養老理財發展 夯實養老財富儲備》等文章,積極開展投資者教育,強化養老政策傳導,引導社會公眾警惕養老理財投資騙局,提高對正規養老金融服務的認知度,展現銀行業的責任擔當。
下一步,中銀會將根據行業發展訴求和建議,搭建各方溝通橋梁和平臺,積極開展行業自律工作,引導優化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幫助客戶實現個人全生命周期養老資產管理,助力多層次綜合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作者:李愿 )
責任編輯:趙般嬌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