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曾仰琳 呂文琦
“你說要去銀行存錢,銀行讓你買保險。”今年起資管新規落地后,不少保險公司代理人在朋友圈調侃當前銀行存款理財的現狀。
近日,銀行業正迎來一年一度“開年紅”活動。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北京各銀行網點后發現,銀保產品一直深受各銀行網點理財經理的青睞,尤以理財型保險產品最受推崇。
當界面新聞記者咨詢存款產品時,多家銀行的理財經理均首推理財型的保險產品,如終身壽險、兩全險和年金險等。銀行理財經理為何要力推理財保險?宣傳中3.4%、3.5%的保本收益真的能兌現嗎?
銀行“開門紅”為何力推保險產品?
此前銀行“開門紅”送禮攬儲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購買理財保險獲得禮品。
在走訪某國有大行營業網點時,一位工作人員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其所在的銀行往年都會給來存款的客戶送米面糧油等日用品,但2022年的“開門紅”只有購買保險產品才能獲得禮品,不同金額的保險產品對應的禮品有所不同,禮品包括了電視機、電飯鍋、多功能鍋、自行車、洗衣機等等。
銀行“開門紅”期間,保險產品為何獲得力推?
多位銀行網點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未來,存款利率下降已經是既定趨勢,存款產品優勢不再。因此,他們更傾向于向客戶推薦保險、理財和基金產品,尤其是代銷的儲蓄型保險產品。
“資管新規落地后,目前剛性兌付的產品只有三種,一是50萬元以內的銀行存款,二是國債,三是人壽保單(如年金險)。“一位保險代理人在朋友圈如此表示。
在受到力推的理財型保險產品中,增額終身壽險的現金價值和身故保障終身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分紅型兩全險則在被保險時間內兼具身故理賠和儲蓄功能,年金險則是被保險人每年固定領取一筆年金。
“錢如果不存起來也會花掉的,這個產品就相當于強制儲蓄。”多位銀行理財經理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未來利率下行是大勢所趨,再過幾年甚至可能會出現負利率,這款產品就相當于提前幾年鎖定收益率,而且利息以復利計算,相當于每年的利息會計入下一年的本金里,利滾利。”
銀行理財經理都推介時會著重強調產品“鎖定利率”、“保本保息”的特點,在提及收益時,會重點介紹產品的利息是復利計算的。長期來看,這類產品的復利可達到3.4%,甚至3.5%以上。
不過,界面新聞記者在探訪中發現,投資者實際能獲得的利率和宣傳的收益之間可能還存在一定差距。
穩健背后可能仍有一些“坑”
北京的劉小姐日前到某國有大行取錢時,被客戶經理推薦一款增額終身壽險,根據她提供的保險資料,每年交21590元,繳費期5年。她表示,當時銀行銷售宣傳的復利為3.3%。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該產品繳費滿5年后,客戶可以直接提取的金額為107950元,僅和客戶所繳的全部保費持平。在滿30年時,客戶可以一次性提取252793元,內部收益率(IRR)為3.08%。
而另一位受訪者通過銀行購買的上市險企6年期分紅型兩全險,每年交10000元,繳費期3年,銷售人員表示,6年期滿后可以提取36000元,按此測算IRR為3.7%。不過在受訪者展示的保險合同中,存滿6年的保單現金價值是32550元,對應的IRR為1.64%,銷售人員所說的36000元實則為預期分紅,并未出現在合同內容中。
根據前述受訪者提供的資料,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如果在猶豫期內退保,投保人可以拿回所有已交金額;如果過了猶豫期后選擇退保,增額終身壽險首年能拿回的錢僅為已交保費的54%,6年期分紅型兩全險略高,首年退保可以拿回已交保費的79%。6年期分紅型兩全險的現金價值可以在第四年和本金持平,增額終身壽險則是在第五年追平本金。
事實上,這類看似穩健的保險產品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北京聯合大學保險系講師楊澤云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增額終身壽險作為一種穩健的長期型產品,一般所說的復利并不會在短期內被實現。當將時間拉長至十幾年甚至更久,目前宣傳的復利基本是可以達到的,后期收益相對可觀。不過他同時表示,除年金險外,其他儲蓄理財型保險的收益都可能出現浮動。
楊澤云也提醒消費者,因為保險銷售后需要向渠道和人員支付一定的費用,扣除這些費用后,保險前期退保所能獲得的退保費是少于本金的。如果消費者在前期選擇退保,會有本金40%甚至更多的損失。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保險公司從業者透露,通過銀行買保險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可選產品有限,一般每個銀行網點不能與超過三家保險公司合作;其次,主推理財型保險組成比較復雜,每年的保費比較貴,而且保障功能有限。值得關注的是,銀行理財經理并不是保險專業從業人員,有時候會因為無法解釋清楚產品,而引起誤解,造成理賠糾紛。
近年來,儲戶去趟銀行存款回來后“存單變保單”的案例也多次見諸報端。
2021年9月,據澎湃新聞報道, 湖北一位不識字的彭大媽去某國有銀行存款2萬元,最后卻變成了買保險,其兒子知道彭大媽購買的保險后,到該銀行要求“退款”,但未果。最后經協商,銀行同意辦理退保。
2021年11月,據九派新聞報道,安徽蚌埠一不識字老人在工商銀行的45萬存款被改成了保險。對此,涉事銀行工作人員表示,老人辦理的本來就是保險業務,但“可能當時沒講清楚,可能有人和他說了不合適,老人便后悔了。“”目前已退保。
上述“存單變保單”的糾紛屢見不鮮,老年人群體成為被誤導銷售的重災區。
針對消費者經常反饋的誤導銷售,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監管部門正在積極推行“雙錄”,即投保過程錄音錄像,同時要求銷售明確告知消費者購買的是保險產品。如遇到“存單變保單”等問題,消費者可以要求銀行提供當時的錄音錄像,如果與事實不符,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反映。
責任編輯:張玫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